X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专注打造中国硬核科技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孙庭阳 周琦丨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6期)

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的一个重要命题,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缺芯少魂”就会不堪一击。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时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这被视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支点。

此后,科创板的筹备工作全速前进,定位就是“服务关键核心技术”。

在沪深两市已有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结构下,新设的科创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

如今,科创板开闸在即,第一批冲刺创业板的企业质地如何?关键核心技术是否过硬?如何坚守科创板的初衷和使命,坚持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改革定位?

科创板定位: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3月下旬,科创板成了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先是3月22日傍晚,上交所披露了首批9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随后的3月27日,上交所又披露了第二批8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

上交所就受理首批科创企业发行上市申请答记者问时表示,这标志着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在实践操作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按照相关流程推荐的时间规定,受理审核期限为3个月,也就是说,第一批科创板通过审核的时间最早将出现在6月中旬。如果证监会上市批文发放迅速,今年上半年,或将出现第一批科创板股票。

在沪深两市已有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结构下,为何还要新设科创板?

重点支持六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表述,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时,屡次提及。

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面临着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高、失败风险大、研发成果商业转换难等问题,每一项关键核心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运营,都是漫长的风险之旅。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正是要为这些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

会议指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着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最高决策层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大背景下,科创板的筹备工作快速推进。

1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在《实施意见》中,科创板定位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实施意见》还强调,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这是政策指导层首次明确详细阐述科创板的定位。

2月20日至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上海调研期间表示,做好科创板,落实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项重大改革任务,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改革定位。

在上交所以审核问答形式回应市场各方关心的16个问题(下称“问答十六条”)中,关于科创板定位具体问题达5条之多,分别涉及发行人研发投入、核心技术、研发支出和科研项目等。

3月27日,上交所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也是立足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着力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改革试验田”。

科创板并非仅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在投资机构负责人张军(化名)看来,中国的科创板其实就是对标美国的纳斯达克。

他分析说,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科研实力有目共睹。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有适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发展的体制,而这个体制的实施平台,就是纳斯达克。真正潜心做实事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其所在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物质回报。这就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公司和科研人才向美国汇集,进而提升其科研实力。“通过搞科研上市,一个人20岁时就可能获得其他人50岁才能获得的物质回报,这给人们踏踏实实做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和底气。”

张军认为,国内科创板的推出,并不仅仅是为一些科研机构、企业融资,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选择,使一些拥有真正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的机构、企业、人员获得研究资金、物质激励,打造“造富效应”,让市场认识到投资真正的研发机构、企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进而吸引更多的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做研究、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来投资,形成良性循环,发挥导向作用,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机构的实力,进而占据国际核心硬实力竞争的先机。

“六个是否”判断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

3月18日,在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和上交所联合举办的科创板保荐人代表培训班上,监管层提出,将以“六个是否”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分别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体系、研发成果、行业内形成相对竞争力、研发转化为持续经营的条件和符合国家的重点政策。

这是从实际操作层面,监管层给出了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的标准。

可以看出,不论是证监会给出的纲领性文件,还是交易所给出的实施细则,更具体的到保荐人培训的实操,都把贯彻科创板的定位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位资深投资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对投资人来说,看一家企业符不符合科创板的目标,有几个可以快速参考的点:“首先,关键核心技术其实就在为数不多的细分垂直领域内,在这些领域之外的企业包装得再好也可以舍弃;其次,这个企业是否持续、长时间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是否拥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再次,企业的创新是否是底层、基础创新,是否真正在方法论上有创新;还有,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是否是有效专利,若企业的专利大部分是实用新型专利,那就称不上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最后,与国际对标,技术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虽未达到先进水平,但因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产品空白。”

他举例说,以新能源中的锂电池产业为例,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电池能量密度很难再有突破性进展,对投资者而言,其产业链的价值吸引力就会变小。尤其是夹在锂电池产业链中端的企业,面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的电池制造商时很难有议价权。“除了锂电池行业,还有一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实际上只是在做集成或代工,是否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尚待商榷。”

一位券商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家企业是不是真心在做技术,看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看研发人员的工资是最直观的指标。

诺辉健康科技CEO朱叶青介绍,判断一个生物医药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看技术的原创性和高竞争壁垒,同时更要看技术是否被临床和市场所共同认可,能否快速实现产业化。

关于创新能力,工信部给出的一个标准颇有参考意义。

2018年11月2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表示,将择优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具体要求是:近两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至少获得5项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15项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近两年企业主持或者参与制修订至少一项相关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对比科创板上市条件,两者高度吻合。

试行注册制后,谁来为科创板把关?

有业内人士认为,创业板是审核制,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新三板则放得太松,各种挂牌的公司鱼目混珠,难以达到设立之初的效果。

现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后,谁来把关就成为新的课题。

此次科创板的设立,在制度建设层面更加严格、规范和完善,如虽然试点注册制降低了企业IPO的门槛和难度,但同时引入了股票上市委员会和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

其中,股票上市委员会侧重于对上交所审核机构出具的审核报告和发行人的申请文件提出审议意见;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将侧重于为科创板建设以及发行上市审核提供专业咨询和政策建议。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的48名候选人中,30人来自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大学,18人来自各类企业或投资机构。

在股票上市委员会和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的双重“把关”下,可以在更高程度上保证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水准。

“企业肯定是第一道关,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应真实、客观,但在现有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企业的主观意愿;第二道关是券商,他们应不唯利是图,真正按照科创板定位和标准来辅导、保荐IPO企业,但商业利益驱动下,在现实操作中有一定难度;第三道关就是上市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专业人士,他们的意见非常重要,是最后的防线。”一位长期关注高科技企业的研究人士说。

他认为,相对于技术要求而言,科创板对于财务要求并不高,尚未盈利的企业也可申请,这可以理解为科创板对于技术的要求高于财务要求。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一些企业、券商仍受传统思维束缚,还在强化财务指标。

其实,在科创板的制度设计中,对保荐人(即券商)应担负的作用,也有明确规定。

在上交所发布的问答十六条中,明确要求保荐人要重点核查研发收入围绕核心技术、营业收入来源于核心技术等方面,并对发行人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发表明确意见。

上述研究人士认为,虽然有多层把关,但如何确保最终登陆科创板的一定都是好企业仍是最大难题,毕竟纳斯达克也鱼目混珠。“不过市场的选择是双向的,只要有几家真正做研发、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科创板实现了自我价值,给投资者树立了信心,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真正做科研的机构、企业,以及专业的投资者就会进入科创板,为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上交所表示,企业是否符合科创属性、是否符合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在财务上是否有瑕疵等实质性问题,将通过第二环节的审核问询来实现,在审核问询过程中,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也会给出专业咨询意见。对于目前市场各方较为关注的科创企业属性等情况,也将会在审核问询中予以重点关注。

上交所称,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问询,是在科创板试行注册制改革的“灵魂”。这样的审核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相应地不断丰富完善信息披露内容的互动过程;是震慑欺诈发行、便利投资者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的监管过程。

据悉,上交所将在审核问询中,针对市场广泛关注的科创代表性、技术能力、企业质量等问题进行多轮问询,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对企业的定价、发行和上市形成市场化制约。

国际资本市场争夺战

发挥资本市场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持功能

截至3月27日,上交所受理申请科创板IPO的17家企业,从所属产业、行业来看,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这些领域都是科创板的发力重点。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资金、人力、资源的需求极大。

在科创板之前,这些产业中的那些科技创新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此次科创板在试行注册制的同时,特别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要求。业内人士认为,科创板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从融资端助力创新企业,使企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从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发展。

核心技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融资难

高研发投入是科创板对上市企业的重点要求之一。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即要求,申请企业“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不过,从受理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看,有些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并不突出。据上交所介绍,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范围为5%~20%。

例如,天奈科技为5.01%、江苏北人为3.07%、容百新能源为3.94%、科前生物为6.48%,距离15%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投资机构负责人张军介绍,按照业内的普遍情况,一般真正做科研、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机构、企业,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应在15%以上,很多企业能达到30%~40%甚至更多。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几,很难让外界相信其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关键核心技术。

“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足够专业的团队。一般的科技研发企业,其研发人员占比很高,甚至可达80%以上。中国的代工水平很高,需要通过科创板融资、真正做科研的企业,一般不会选择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其产品的生产、制造等,一般会选择代工或外包。因此,这些企业的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行政人员的数量有限。”张军分析说,这样一来,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成本极大,IPO前,除非获得国家资本支持,否则普通民营企业或机构很难承担。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介绍,科创企业从产品研发到真正上市、投入使用,可能有很长周期,“即便有人看好,愿意给予投资,但一年、两年可以坚持投,到了第三年、第四年还会继续投吗?”

诺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癌症早期筛查行业的创新企业,研发了我国首个获批的肺癌痰液分子检测技术,还有我国第一款通过分析粪便中的遗传物质(粪便DNA)检测早期肠癌基因突变的产品。

对于研发创新之难,该公司CEO、GE金融亚太区前总经理朱叶青颇有感触。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癌症早筛行业也面临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问题,我们研发中心有很多个项目已经持续数年,但是出于科学性和严谨性,要在大人群队列中反复进行临床检验,以确保产品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能为临床所认可。”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方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2000年开始,他就带着团队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此后又与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直到2015年才研发出抗压强度达40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尝试产业化运用。该材料10小时就可拼装一座桥梁,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教授评价为“我国超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应用领域的一个飞跃”。

即便如此,这个项目几度让投入全部身家的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罗明陷入困境。他说,现在,该材料在部队和人防进行的模拟核爆冲击波条件下抗力性能试验及抗爆性能测试中,均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果,亟须融资支持,但公司缺乏向银行贷款的相关抵押物,融资难,资金持续吃紧,光靠个人的投入坚持下来,非常艰难。

朱叶青也坦言,类似诺辉健康这样的生物技术创新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对融资方面有巨大需求。“我们现阶段通过股权融资, 将来就可以通过在科创板IPO的方式满足这样的需求。”

正在接受上市辅导的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恒信息”),是我国云安全、互联网应用安全、大数据安全、智慧城市安全和工控安全等领域的知名企业,曾先后为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活动提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安恒信息的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据媒体梳理,安恒信息从2009年到2015年,先后进行过最少4轮融资,融资金额1000万元到1亿元不等,共计获得超过1.78亿元的融资。

除融资外,投资人和被投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对其帮助颇大。例如,阿里资本现在持有安恒信息14.42%的股份,并在支付安全等领域与其进行合作。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介绍,自2007年成立,到4款产品中标入围中央政府采购名录,安恒信息用了3年;到首次入围“全球网络安全企业500强榜单”,用了8年;到荣获国家信息安全服务安全工程类三级资质单位,用了11年。长时间、高强度的资金、人力、资源投入,才让其拥有了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探测引擎SUMAP、深度流量分析技术、AiLPHA大数据智能安全分析平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技术等自主核心技术。

提高创新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首批被上交所受理申报的企业中,不乏亏损企业,以至于在此之前他们无法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和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 2018 年末,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9.27亿元。和舰芯片解释,芯片制造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条28nm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投资额约50 亿美元,20nm工艺生产线高达100亿美元。根据行业惯例,设备的折旧年限普遍较短,较高的投资金额和较短的设备折旧年限,导致芯片制造公司在投产初期普遍存在亏损情况。

安翰科技招股说明书称,公司2010年胶囊内镜机器人样机首次成型;2013年 “磁控胃镜胶囊系统”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审批,成为全球首个可精准检查胃部的“胶囊胃镜”。然而,直至2016—2017年,其营收分别为1.15亿元、1.726亿元,相应亏损3768万元、3671万元。

持续的投入和不断的“失血”,意味着需要不断从外“补血”,但原有的资本市场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其需求——若无法连续3年盈利,无法登陆A股市场,通过股权融资支撑公司长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概有18万多户,70%是民营企业。然而,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就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发展的拦路虎。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过去,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往往缺乏比较好的融资机制,很多企业90%的资金来自银行,但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不利于创新型企业融资壮大。”

据金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比例仍然较低。近10年,国内股权融资的比例一直在4%左右徘徊。与之相比,大部分G20国家的直接融资比例在65%至75%之间,美国甚至高达80%以上,且接近50%是股权融资。

中国证监会辽宁监管局局长柳磊认为,科创板是发展直接融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发展直接融资的关键。

戴立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科创板的推出,有利于形成创新型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风险投资、资本在二级市场顺利退出的良性循环。创新和金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将会使科技这一生产力要素在未来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淋漓尽致的作用。”

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兴企业留在境内

多年来,受A股上市条件和标准限制,像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我国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不得不奔赴海外上市,形成“境内挣钱、境外分红”的格局。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刚创业的企业或短期利润还不够的科技企业,以前要上市只能远赴美国、香港等地。科创板的推出,能够把这些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直接留在中国。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对接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短板,使得一些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的企业远赴境外上市,既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潜力,又削弱了我国金融体系将储蓄转化为科技创新投资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科创板也是一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争抢核心关键技术的制度大竞争。

2013年,港交所曾因“VIE”结构(指拟上市公司在国外设立一个平行离岸公司,以其作为未来上市或融资的主体,然后这个离岸公司经过一系列投资活动,最终在国内落地为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他问题而将阿里巴巴拱手让给纽交所。如今,港交所开始接受“VIE”结构和同股不同权,也放宽了盈利要求。

2018年1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将允许企业采用“两级投票制股份结构”(企业创始人和外部投资人可以持有不同类型股票,主要区别在于两类股票拥有不同权限的表决权)上市。

纽交所动作更大,2018年甚至推出了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规则,即不发行新股,只需简单地登记现有股票,即可在资本市场上自由交易。

全球争抢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怀有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渴望。在全球竞争背景下,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出科创板就成为必然。

在首届进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宣布设立科创板的同时还指出,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不能把科创板简单看成一个板块,它为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找到了一个资本入口,承载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谨防那些转板的伪科技类公司

科创板自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到今年1月份公布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再到3月份开始申报,速度之快超出了市场的预料,效率之高也得到了各界好评。

“现在我们是‘超音速’前进,所有政府机构都设置了绿色通道,压缩时间。头天证监局辅导验收,第二天证监局挂网,两天后材料上传交易所,上传后次日就会出反馈函。”某省证监局工作人员如此表述该省拟上科创板企业的进度时间表。

不过,半年内完成和确定首批IPO企业,有投资市场人士还是表达了一些担忧,并给了一些业内提示。

投资机构负责人张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很多安心做科研的机构和企业,此前因盈利达不到要求等原因,难以在主板上市,因此之前未进行IPO辅导。而面对科创板,此时这些机构和企业再进行IPO辅导,最快也要在2020年上半年才能完成IPO准备,在时间上已大大落后,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真正符合科创板技术要求的科技类公司,赶不上科创板今年的上市时间表。

“相反,此前就想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IPO的企业,准备较为充分。再加上科创板降低了对企业的盈利要求,要谨防一些企业把自己包装成高科技企业后趁机转道科创板,以‘蒙混过关’。”张军说,如果科创板确定要在2019年底前正式开闸,那就需要一定数量的IPO企业做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谨防一些并没有真正关键核心技术、不符合科创板设立初衷的企业登陆科创板。“如果速度和质量发生冲突,我认为应重视质量。”

他认为,个别企业“蒙混过关”,借机在科创板IPO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第一批、第二批科创板IPO中“蒙混过关”的企业多了,会打击投资人的信心。“未来真正做科研的机构和企业,在完成IPO辅导再申请登陆科创板时,可能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影响才是更深远的。”

他还建议,降低科创板设置的申请企业必须持续经营满3年的相关要求。“有一些机构,例如中科院等下属的科研机构,在其体系内已研究多年,也有不少真正的核心技术。这些机构单独成立公司后,一两年就可顺利运行,但被这个要求挡在科创板门外。”张军认为,可以考虑研究将持续经营满3年的要求降为2年。

科创板首批受理的9家公司咋样

上海证券交易所

3 月22日和27日,上交所分两批集中公布了受理的17家申请科创板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从所属产业、行业来看,涉及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对于这些申请的企业,业内褒贬不一。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行业领先企业。但也有人指出,其中真正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不多,甚至还有人直言,看到首批9家企业名单时,还以为是假消息,直到看到官方公布的名单,才确定是真的。

据媒体报道,在3月18日的培训班上,监管层要求投行深刻理解科创板的定位和精神,要真正筛选出一批科技实力和潜力达到世界前沿水平的企业登陆科创板,不能变相成为创业板的延伸。

受理并不意味着通过。3月27日,上交所表示,在受理环节,仅是对企业申请文件齐备性、中介机构资质等的核对,相当于申报企业获得了“准考证”,可以进入考场考试,并不表示一定能够考试通过或获得好成绩。

上交所首批受理的这9家企业质地究竟如何?是否真正拥有关键核心技术?

预计融资额15.14亿元

晶晨半导体:从机顶盒芯片到智能电视SoC芯片

晶晨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晨半导体”),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无晶圆半导体系统设计企业,其芯片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和 AI 音视频系统终端,其营收99.96%来自多媒体芯片。其中,最主要产品是智能机顶盒芯片。2016—2018年,该项产品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81.42%、76.29%、55.62%。

目前,市场智能机顶盒芯片的主要参与者除了晶晨半导体,还有联发科、海思半导体等。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在 OTT机顶盒芯片零售市场,2018年晶晨半导体的市场份额达到63.25%,超过第二名联发科51.39个百分点。同期,我国 IPTV/OTT机顶盒(OTT机顶盒包括零售市场和运营商市场)采用的芯片方案,晶晨半导体的市场份额为32.6%,位列海思半导体之后。

据媒体报道,晶晨半导体此次上市的重点之一,在于加码IPC SoC(网络摄像机系统级芯片)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晶晨半导体不仅要与北京君正、国科微、富瀚微等企业竞争,还要面对一家独大的华为海思——2016年,海思在IPC SoC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2%。

晶晨半导体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拥有11项核心技术、47项专利和39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016—2018年度,其研发投入分别为2.11亿元、2.67亿元、3.7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34%、15.8%、15.88%。

2016—2018年,晶晨半导体的可比公司(以全志科技、北京君正、国科微、富瀚微4家企业的平均值为参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的平均值为27.09%、26.76%、27.54%。

截至2018年底,晶晨半导体研发人员619人,占其员工总数的81.13%。其中,4名核心技术人员,均在该公司任职10年以上。

业内人士称,中国彩电以前“缺芯少屏”,屏幕问题现在已逐步解决,而受制于芯片开发和生产工艺,芯片还主要靠进口,海思、晶晨的芯片设计能力,已基本可以满足彩电产品的需求,但从生产工艺来说,仍然需要进一步追赶。

预计融资额4.5亿元

睿创微纳:填补国内空白的红外技术新星

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睿创微纳”)显得颇为神秘,其前五大客户中,有三家分别叫作K0016、K0017、K0014,贡献了超50%的营收。

这与其主打产品有关。红外成像行业是多项科技集中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红外热成像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并对中国实施禁运和限制。

作为国内少有的具备探测器自主研发并实现量产的公司,睿创微纳能够运用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地生产红外 MEMS 芯片、红外探测器、机芯和红外热成像仪等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高精度芯片研发、生产、封装、应用等方面的空白。

睿创微纳建有山东省红外成像与光电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光电成像技术工程实验室。2017年,该公司获批作为牵头单位,承担“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其子公司艾睿光电通过了IOS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ATF16949武器装备二级保密资格认证。

在研发方面,睿创微纳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睿创微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94.43万元、2675.89万元、6508.1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9.78%、17.18%、16.94%,均高于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要求。

截至2018年底,该公司有研发人员22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7.39%。其中,核心技术人员马宏、王洪臣、陈文礼三人中两人拥有博士学位,一人拥有硕士学位,均在红外、芯片等领域深耕多年。王洪臣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陈文礼曾获烟台市科技发明二等奖。

预计融资额8.7亿元

天奈科技:国内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

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奈科技”)是新型材料领域公司,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

据天奈科技介绍,公司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催化反应工艺,实现了碳纳米管的连续化生产,生产能力可达吨级。公司9名董事,其中4名是与公司核心技术相关工科专业,也是公司核心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均有海外博士学历。

目前,天奈科技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8项发明专利及16项实用新型专利、美国知识产权局授权3项发明专利、日本特许厅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9项清华大学独占许可专利。

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动力锂电池。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是公司最主要产品,比亚迪、新能源科技和宁德时代等一流锂电池生产企业是主要客户。2016—2018年,比亚迪位居前两大客户,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7%~34%。

预计融资额3.62亿元

江苏北人:外购标准机器人设备进行系统集成

江苏北人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北人”)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2011年成立,2016年登陆新三板(836084.OC)。

为投资江苏北人, 同系资本创始合伙人朱鹥佳曾做过深入调研,后因估值太高而放弃。

朱鹥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江苏北人的商业模式是公司外购标准机器人设备,根据客户生产线的要求,配置自行研发的操作控制软件和其他硬件设备进行系统集成,让机器人在工艺流水线上替代人工操作。

朱鹥佳称,这类模式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工艺设计、软件执行,要在整个串联的流水线上让每个位置的机器人都高效运转。

据江苏北人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拥有14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和10项软件著作权,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柔性精益自动化产线设计技术等五个方面,各方面也都已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和专利。公司在生产线及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设计、机器人弧焊、视觉检测和数据采集处理有关键技术。

公司9名董事中,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博士,公司副总经理和监事曾是此学院的副教授。

朱鹥佳介绍,可用此类公司服务单位的业内排名来判断其自身核心技术的行业地位。此方法既可检验公司核心技术实用性,也可考验核心技术的市场认可度。

“如果公司服务的是国际一流、国内一流公司,其核心技术所处位置基本是靠前的。如果服务的是国内二线企业,其核心技术尚待改进升级。”朱鹥佳说。

江苏北人的产品主要服务于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品牌汽车厂商,还开拓了包括上海航天、振华重工等在内的多家大型客户。与江苏北人技术上对标的公司是华昌达(300278.SZ)主要服务于北汽集团、东风汽车和长城汽车。

预计融资额7.45亿元

利元亨:保荐书无核心技术详细论述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利元亨”)是广东唯一的“种子选手”。

招股说明书显示,利元亨成立于2014年11月,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等领域提供高端成套智能装备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利元亨拥有44 件发明专利、81 件实用新型专利和3 件外观设计专利,另有54 件软件著作权。

公司称,其自主研发生产的“动力电池制芯工艺全自动装配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动力电池制芯工艺全自动装配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经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鉴定,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在民生证券共21页的保荐书中,均找不到有关利元亨核心技术的详细论述。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利元亨共有员工1485 人,其中研发人员512人,占比为34.48%;在研发投入方面,2016—2018年,利元亨研发投入分别为 2264.52 万元、5294.38 万元和 7838.72 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89%、13.15%和 11.50%。

目前,利元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核心技术相关产品,已与新能源科技、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等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6—2018年,公司第一大客户都是新能源科技,占销售收入均超过50%。新能源科技是日本TDK集团属下的公司,为苹果、华为、vivo和 OPPO等企业供应电池。

预计融资额16亿元

容百新能源:业内居第三,但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为9家垫底

在上交所科创板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中,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容百新能源”)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也因此受到外界的质疑。

容百新能源的前身为宁波金和锂电,于2014年9月成立,主要从事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及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应用于小型锂电、动力锂电以及储能领域。

招股书显示,容百新能源位于锂电池产业链的中游,公司从富美实、格林美、天齐锂业等上游公司采购镍盐、钴盐、锂盐等原材料,加工成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及三元材料前驱体,再将三元正极材料出售给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等国内外知名锂电池厂商。其核心技术产品收入2016—2018年度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98.61%、98.36%、97.73%。

三元材料可分为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特斯拉采用的是NCA,而国内锂电正极材料主要采用的是NCM。

在NCM的不同品种中,镍的含量越高,电池能量密度越大。因此,高镍电池更受市场青睐。

“高镍三元材料可以显著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电池中可储存的电量更多。”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彦彬说,从技术角度来看,三元材料能量密度、输出特性、循环寿命、存储稳定性、安全性等主要性能指标相对而言比较均衡,因此是未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方向。

容百新能源招股书称,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高镍产品(NCM811)量产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NCM811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2016—2018年,容百新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84%。

公开资料显示,2017—2018年,容百新能源蝉联中国锂电池行业正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第三位,位列杉杉能源(835930.OC)和厦门钨业(600549.SH)之后。

不过,高镍三元锂电池还面临着安全性难题。业内人士认为,尽管高镍体系已成为一致共识,但安全问题依然还没有被完全攻克,因此不少企业选择了观望。

陈彦彬介绍,若通过高镍化或者提高工作电压,把能量密度做上去很容易,但是三元锂电池的循环寿命、高温存储特性会比较差,同时安全风险也或会增加,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难度很大。

近两年,国内电动车和特斯拉起火事件频发,业内人士认为,这与高镍三元锂电池大规模应用关系紧密。

在世界范围内,LG化学和SKI在2018年表示将推迟量产NCM811电池和配套车型,三星SDI也表示,NCM811电池的应用时间要推到2020年以后。

容百新能源招股书显示,其自主研发的前驱体共沉淀、正极材料掺杂、高电压单晶材料生产等核心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

容百新能源的研发团队中,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白厚善,是我国锂电材料行业资深技术专家;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刘相烈是韩国锂电材料专家,曾在三星SDI、L&F等知名企业担任重要职务;研究院副院长孙保国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研究院副院长李琮熙参与了多项韩国国家研发项目。

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容百新能源共有核心技术人员7 人、研发人员319 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4.79%。

不过,容百新能源受到争议最大的,就是其研发投入。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容百新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3179.67万元、7697.64万元和1.20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59%、4.1%和3.94%。

同行业公司厦门钨业、当升科技、格林美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2017年分别为4.81%、4.8%、3.4%,行业平均为4.34%;2016年分别为3.74%、5.53%、2.6%,行业平均为3.96%。容百新能源在同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上并不占优,且远低于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15%以上的要求。

预计融资额25亿元

和舰芯片:技术落后台湾一个世代

虽然中国证监会关于科创板的实施意见中允许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但作为上交所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中唯一一家连续3年亏损的企业,和舰芯片制造(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舰芯片”)还是成为业内谈论的焦点之一。

和舰芯片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1.49亿元、-12.67亿元、-26.02亿元。截至2018年末,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9.27亿元。

和舰芯片称,尚未盈利及存在弥补亏损主要原因是子公司厦门联芯前期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摊销太大导致毛利率为负且需计提存货减值和预债所致。

据业内人士介绍,集成电路生产线投资巨大,一条28nm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加之集成电路设备折旧年限短,厦门联芯固定资产折旧多无可厚非,一旦资产折旧完成,实现盈利并非难题。不过,其无形资产摊销太大,或对其登陆科创板存在不利影响。

厦门联芯的无形资产摊销,主要是技术授权费用。

招股书显示,和舰芯片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需要取得控股股东联华电子授权。因此,其账面原值高达23.87亿元的无形资产,要在5年内摊销,加大了和舰芯片的亏损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背负了巨额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和舰芯片的产品仍被质疑非顶级产品。

和舰芯片的控股股东联华电子持有其98.14%的股份,拥有绝对控制权。但联华电子是中国台湾企业,受台湾当局相关规定,台湾企业赴大陆投资新设晶圆制造厂或并购、参股大陆晶圆制造厂,不得为超过12寸晶圆铸造。同时,投资的制程技术须落后该公司在台湾的制程技术一个世代以上。

也就是说,受制于相关规定,在支付了巨额的技术授权费用后,和舰芯片还是无法在大陆应用母公司联华电子最先进的制程技术。

招股书显示,和舰芯片最先进制程为28nm,拥有完整的28nm、40nm、90nm、0.11μm、0.13µm、0.18µm、0.25µm、0.35µm、0.5µm工艺技术平台。

在制程技术中,间距越小,技术难度越高。

纵观全球晶圆代工厂,行业龙头、联华电子的“同胞兄弟”台积电已量产7nm晶圆,其5nm晶圆也将登场,韩国三星也已量产7nm晶圆。

此外,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0981.HK),第一代FinFET 14nm技术进入客户验证阶段,预计将在今年上半年投入大规模量产,12nm的工艺开发也已取得突破。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联华电子停止12nm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在晶圆代工市场上不再拼技术,而是更看重投资回报率,赚钱第一。

在联华电子停止12nm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后,和舰芯片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需要依靠成熟的28nm制程技术与同类企业竞争。

此外,招股书显示,和舰芯片及其子公司所在地对其提供了多项政府补助,2016—2018年,和舰芯片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4.27亿元。截至2018年末,其计入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则高达38.35亿元。

预计融资额12亿元

安翰科技:第一大客户实控人间接持股安翰科技

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翰科技”)是自主研发“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并实现商业化的公司。

2009年,公司成立,2013年,安翰科技“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正式面市,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审批,成为全球首个可精准检查胃部的“胶囊胃镜”。依靠这个胶囊胃镜系统,能够对人体胃部进行精准检查,此系统占安翰科技主营业务收入近100%。公司有51项已授权的专利,涉及磁控算法、磁控设备等。募集资金中四成用于消化道胶囊武汉基地升级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证券为安翰科技制作的发行保荐书共18页,只是从上市条件、市值指标论述了符合《科创板上市规则》有关规定,没有具体介绍安翰科技的行业地位、技术优势。

而且,拥有如此高大上产品的安翰科技并未“俘获”国内各大医院的“心”。第一大客户美年大健康,2016—2018年占安翰科技主营业务收入73%~81%,可谓倾力扶持。

天眼查显示,两者关系不止如此,美年大健康实控人俞熔控制的一家投资公司还是安翰科技的股东,入股时间是2016年12月,持股比例是3.6013%。

预计融资额17.47亿元

科前生物:院士领衔,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较低

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前生物”)主营兽用禽用疫苗。科前生物第一大股东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由董事长等7人共同管理,董事长是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另有3人为博士生导师,一人为教授,一人为高级实验师。

科前生物已经取得47项兽药产品批准文号,近30项是公司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转化而来。2019年1月,又获得3项新兽药注册,7项正在进行新兽药评审。

公司称,2017年科前生物在国内非国家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收入排名第二、在非国家强制免疫猪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收入排名第一。公司产品中的猪伪狂犬疫苗等3种疫苗2016年和2017年国内市场排名第一,国内市场份额近30%,另有两种疫苗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市场排名第二。近3年猪用和禽用疫苗占公司主营收入93%~99%。

从科前生物的表述看,研发实力强大,但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并不高。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科前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2155.08万元、5343.98万元、4764.50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5.52%、8.44%及6.48%,远低于15%。

在行业内,这一比例是什么水平呢? 海利生物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44%;瑞普生物2016年、2017年研发投入均超过1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也超过10%;中牧股份2017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虽然只有4.37%,但研发投入达到1.78亿元。

文字编辑:周琦

新媒体编辑:王新景

关注《中国经济周刊》头条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右上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