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李连杰等名流做同传口译,他如何看行业在疫情期间及之后的发展

常有朋友问靠谱哥,新加坡赖以生存的行业有哪些?靠谱哥会跟朋友详细地谈金融业、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行业。但,实际上,国内朋友最熟悉的新加坡行业,估计莫过于旅游业。从小时候地理书上学的“花园城市”,让大家心中升起的向往;再到“新马泰”游的旅游线路,估计大家都被信息轰炸到提起新加坡,很可能就想到新马泰游。

新加坡也确实有旅游优势,飞行7小时以内的航程,可以覆盖全世界一半的人口,也因此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旅游和航空枢纽。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为1月20日至22日出席在新加坡君悦酒店举办的一场会议,导致几个国家的至少四人染病,进而传染了所在国家或旅游地的其他人,引发会展旅游业的 “雪崩” ,也连带影响了口语翻译等多个行业。

今天,靠谱哥请来曾资深顾问口译员宋鹏(Bernard),来谈谈他受到的影响。

✦ Bernard,请问你最近的订单会减少吗?

是的。鼠年大年初一,取消订单的通知,就像“雪片般飞过来”。新加坡往年2月假期都是热热闹闹,今年却好像硬生生地翻转成了“外来人迹罕至的寒冬”。

原本,第一季度往往都是各大跨国企业举办启动大会(Kick-off)的季节,而且大中华区的员工代表,一般也是亚太区(或全球)启动大会的大部队。他们的缺席,加上疫情所带来的恐慌,导致国际代表出席的会议纷纷取消或者延迟到下半年。

可以预测到的是,上半年会展旅游口译行业的寒冬到来,同时下半年(如果病毒疫情可以在2-3个月内得到有效的全球性控制)会迎来会展旅游扎堆来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说下半年应该不会担心没工作,但是每个公司的人力有限,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也有限,一整年的工作,去掉取消的,将剩下延后的会展与本来应该下半年举办的会展叠加,那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所以上半年的时间,对于会展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都是最好的休养生息未雨绸缪的时刻,并不是蒙起头来睡大觉的时候。

✦ 并不是每个上半年取消的活动,下半年都能办吧?

其实上半年的工作一部分是取消的,一部分是延后到下半年的,一般确定会取消的是某些公司的内部会议,启动大会,过了年初再举办就没有意义了。而某些对时间没有特别敏感的会议,则可以推后举办。目前我们收到延后的会议通知和取消的会议比例是差不多一半一半(不包括会议取消了到下半年可能会再继续的)。我们下半年常年进行的会议应该不太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觉得,下半年“撞车”的工作会比较多,也会更加忙碌些。

✦ 既然很多会展取消了,那你这段时间都在忙什么?

这段时间的国际会议确实大都取消或者延后了,但是商务活动还在进行,只不过某些会议改而通过网络进行。大部分人的日常工作也都改成了远程办公+远程会议的形式。所以口译员在这段时间也会采取线上模式,参与多语言需求的线上会议及远程会议等。其次,很多公司内部启动大会无法现场举办,会以录像配同传的方式进行网播,毕竟是跨国大公司一年一次的重要聚会,有很多重要的消息和号召需要领导层亲自,而且正式的传达给员工,所以口译员可以做录播同传配音、视频听译字幕等工作,这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及工作量也会有所转移。

实际上,整体会展行业(包括口译行业在内), 如何利用电子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生产力、降低成本、更加环保(促进SDG的实现),既是未来一大趋势,也将成为客户在选择服务供应商时的一大考量。会议注册无纸化,会议进行APP化这些已是老生常谈,我认为疫情对于世界会展业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也是一大贡献,就是 (现场亲身出席与线上虚拟参加)混合参会模式的普遍化。这种模式既不是之前的各国代表齐聚一堂,也不是上面提到的线上网播或研讨会(Webcast or Webinar),而是大部分人在现场,少部分人在线上加入,实时参与会展。

随着Streaming及云计算科技的成熟,诸如Zoom、Webex上低本高效的线上会议已经达到实时参会的可能性,但目前混合参会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多数会展公司及开会场所并不具备这种混合会议的基建支持(或者费用非常昂贵)。目前我正着力开发与混合会议模式相辅相成的混合同传(现场与线上结合)的解决方案,用于口译行业中,让本地会展业插翅添羽,成为亚洲首个多语种混合会议的诞生地。

✦ 做这方面的开拓是不是跟您之前读理工科有关?其实说起来,你为什么从一个理工男博士转换跑道成为同传?当初怎么好好的研究员、教授不当,来做口译呢?

20年前,我刚入口译行的时候,其实还只是个理工科大学生,因为在学英语双学位,加上在全国英语竞赛及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双料一等奖的底子,才入行。当时的初衷只是为了业余挣些零花钱,接触社会。来到新加坡读电脑工程的博士之后,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业余做过直销行业,销售工作,培训行业。接触社会的同时,也有了一些机会利用口译服务中新两国的一些商务人士。随着视野的拓展,口译同传让我接触了更多的行业,快速的获取各个行业的知识。

如果相对于传统学科的学习,计算机科学是个日新月异的学科,选择这个学科可能意味着要终生学习一刻不停,我想同传口译这个学科的学习可能是要乘以10,因为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的速度也更加紧迫。不过正是这种特性让我爱上了同传,免费学习各行各业的精深技术知识,还能结交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相对于坐在电脑前日复一日的码农生活或者深钻某一领域的研究来说,可能同传更适合我的性格和发展。

当然同传做的好,收入还是远远高于科研教学工作的,这也是转换跑道的另一个原因吧。十几年前在本地开始做同传时,这一行既没有专业教育,也没有几个专业的同传人才,但是随着新加坡作为国际会展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多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来往,口译同传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很自然的给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同传译员带来了机会。时隔多年,现在的本地口译员数量想对于市场的需求大部分时候已经可以满足(饱和),新人要想入行就是特别的难了。

虽然对同传职业来说,科班出身除了是个敲门砖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但市场的饱和的情况下,这块敲门砖也不好用了。其实对于中国大陆市场来说,现在也面临着同样情况,虽然总被戏称“金领”职业,但是出道还是要趁早才好。多年过去,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没错,但是科研的基础其实没有荒废。读博士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在口译工作中也帮了我大忙,能够让我快速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同时对于口译行业了解越深,就越要思考如果利用电脑科技来赋能人类译员,把行业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所以有一天背后的点可能都会连接成线。

✦ 这些年,您做过很多“活”,那有什么有趣的事或者有挑战的事吗?

其实工作中挑战很多,乐趣也很多。每天的工作高度紧张,也高度兴奋。我刚入行时候,对于高强度的工作,身体和大脑都还没有完全适应,经常连做几天高强度的会议,就会有要”虚脱”的感觉,感觉要被掏空了,一次次对自己说做完这次不做下次了。但是慢慢的感觉越来越好,就一直做了十几年同传。究其根源,从同事们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同传的紧张和兴奋,常常导致一天下来下班了却还是”话唠”状态,也睡不着觉。这种大脑的高度兴奋,时间长了就会上瘾。不过因为不是药物导致,对于大脑的锻炼和身心发展都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些上了年纪的前辈,都普遍比同龄人要精力旺盛,思维清楚,口齿伶俐。

其实工作中挑战很多,每次给本地的高端会议做同传,我们都会提前要求客户提供演讲稿或者幻灯片。因为读稿的时候一般语速较快,且词句比较书面化,信息密度高,对于口译员同传的压力及难度都非常之大。大部分时候部长或总理的演讲因为embargo(限时延后发布)的原因,不会提前给出,翻译员也可能只有到开会之前的几分钟才拿到。这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要快速的阅读同时进行试译,做好准备。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是完全拿不到讲稿的,只有硬着头皮上。但是一般部长政要的稿子都是秘书代笔,中规中矩,翻译多了也都比较熟悉。

2017年的一次国家级会议上,主席的演讲稿没有提前给译员,这位主席早年担任记者,文采很好,用词非常刁钻,擅长冷嘲热讽黑色幽默,到了台上拿出讲稿,用飞一般的语速都出来。10多分钟的演讲搞到两位译员面面相觑,高度总结,还有很多黑色笑话真的无法现场翻译出来。我们默默记下,下次一定提前要到讲稿,好好准备。

到了2018年的同一大会,同一主席,提前一天在我们紧追不舍的情况下,由秘书发给了我们一个讲稿。认真阅读准备过后,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第二天一早,主席上台做开幕演讲,拿出讲稿一张嘴,我们就意识到他的稿子跟我们的完全不同,秘书的稿子根本没用,早年当记者的他偏要自己重写,结果历史重演了一遍。

时间到了2019年,同一大会同一主席,我们再次叮嘱客户,要主席自己写的稿子,不要秘书的稿子。于是提前一天晚上我们拿到了稿子,这次确实有很多刁钻语句,但是里面的很多列举事实和数字,怎么看都不像是主席的纯政治评论。第二天一早,等到主席上台拿出自己的稿子,我们又“哭”了,那场景像极了电影《东成西就》里梁朝伟扮演的欧阳峰。不过路还要继续走,擦干泪水,我们今年还要再战一次。

给李连杰的口译也是挺有挑战的,因为他本身能听能说英语,只不过觉得有翻译员可以避免听错,且能够有时间思考,通过译员的翻译英语表达也更到位。正是因为他自己会听能听,所以每次给他翻译都是被他监听的,有时会被”挑刺”,但自己也不明白。后来回去看了回放录像,发现并没有翻译错,只是中文的表达一开始有些歧义,造成英文的表达并不是他想要的吧。08-09年是李连杰在新加坡为了壹基金奔走非常活跃的一年,也在那年与他结下缘分为他翻译了几场不同的活动,每次他都点名要找回我去做他的贴身翻译。

口译同传路上有苦有甜,客户的赞赏和褒奖是对我们职业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一直前行的动力。十几年来收获了很多常年国家级会议的客户,例如香格里拉对话会,新加坡峰会,世界城市论坛,新加坡国际水周,淡马锡生态繁荣大会等,所以这条路我们一定会坚持走下去,不负众望。

宋鹏(Bernard),顾问译员(组织多语言同传队伍直接服务客户),并组建了工作室(Stamford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帮客户将所有口译需求一次性解决,提供高附加值口译咨询服务。

口译从业十八载,担任了本地一系列顶级国际会议及论坛的同传,包括新加坡峰会、慧眼中国商务论坛、世界城市论坛、新加坡国际水周、淡马锡生态繁荣大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