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发展海洋经济,海南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

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

南海拥有丰富的渔业、石油等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海南受权管辖南海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占我国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

海南省(海南本岛)海岸线总长1944.35公里,自然岸线长度为1272.61公里,特别是其中沙滩海岸就有近800公里,大小海湾68个,构成了海南独特的岸线资源优势。此外,海南还拥有丰富的热带岛屿资源,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突出条件。

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海南海洋经济发展仍举步维艰,海洋经济总量与其海洋大省的地位仍不匹配。2018年海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为0.14万亿元,仅占同期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8.34万亿元的约1.7%,而同期广东和山东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1.96万亿元和1.6万亿元。海南海洋经济产业链较短,在以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上未能使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产业规模和带动效应尚未形成。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海南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政策优势,做好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挺进海洋: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前途光明、潜力巨大

毋庸置疑,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天然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海南建设自贸区(港)为海南新时期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海南在国家海洋战略中具有特殊定位。海南要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面向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领域,建设布局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前沿战略要冲。此外,海南应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框架下,实施南海保障工程,提供国际公共服务产品,建设生态岛礁,打造军民融合精品项目,加快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设,统筹海洋开发和维权维稳。

二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路径宽广。在南海资源开发领域,海南积极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矿物商业化开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南海资源开发,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新兴产业。

三是以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特别是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提升海南海洋经济体系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海南海洋科技产业已迈出了坚实步伐。2019年5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获得审批通过,深海科技城建设全面加速启动。依托崖州湾地理区位优势,作为全国唯一的深海科技城将以海洋科技产业为核心,重点聚焦深海科技、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是海南抢占海洋这一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调整海南经济结构的不二选择。

他山之石:发展海洋经济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在国际上,马耳他、荷兰和新加坡等国有诸多发展海洋产业的成功经验,其对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研究剖析这些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对海南避免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耳他:以转口贸易和发展港航产业双轮驱动,引领国家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小国做足海洋文章的典范

马耳他陆地面积狭小(316平方公里)、土地贫瘠,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粮食基本依赖进口,且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约47.6万,2019年数据)。2018年人均GDP近2.6万美元。海洋产业在马耳他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依托地中海最深的港口资源,马耳他充分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国际声望及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港口和贸易产业,积极打造国际化物流枢纽。通过财税优惠等政策,马耳他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大船舶登记国,地中海第三大贸易港口国。马耳他自由港是地中海第三大港,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300万只20尺标箱,与全球125个港口有往来船只,是全球两大主要航运联盟(一是马士基航运公司和地中海航运公司联盟,简称2M,二是由法国达飞、中海集运及阿拉伯联合轮船组成,简称O3)的主要转运枢纽,主要产业包括货物仓储、转运及包装、分拣和加工等增值服务。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马耳他依托海洋发展经济的主要经验有:一是港航业起步早,发展定位明确;二是法治为先,立法超前、修法及时,体系完整、制度健全,法律服务覆盖港航业全领域、全过程;三是政府、市场职能界定清晰,两者实现良性互动;四是根据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现代港航服务产业链,这是马耳他航运服务业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五是以独特的服务优势保持行业竞争的领先地位。

(二)荷兰鹿特丹港:以临港经济和航运产业融合发展驱动现代服务业,以“超前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保持竞争优势

荷兰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交汇处,西与北海相连,濒临海运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海陆运输核心枢纽,经济腹地广阔,素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港码头岸线总长约44公里,每年约有3万多艘航海船只和11万艘内陆船只抵港。在20世纪60年代鹿特丹港吞吐量首次超过美国纽约港,此后直至21世纪初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18年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位列欧洲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为1360万标准箱(TEU),位列世界第十一。港区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其中一半属于临港产业和商业网点,港口及临港产业总产值约占荷兰国内生产总值的12%。鹿特丹城市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临近港口的优势,其临港产业的发展对港口及区域经济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效应。鹿特丹成为世界上港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典范,在国际航运服务创新、智能港口等领域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鹿特丹港的海洋经济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经验:一是注重港航业统筹谋划,从发展目标、产业路径和运作模式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二是通过实施“超前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三是港口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健全,管理模式科学、合理。鹿特丹港务局采取“地主港”管理模式,其作为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范围内的土地、航道、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航运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四是注重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三)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园:依托港口优势、以石化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石化工业园区

裕廊岛是新加坡西南部7个小岛用填海方式连接而成的人工岛屿,面积32平方公里。现聚集着世界一流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储罐公司,裕廊石化产业集群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全球十大石化中心之一和亚洲油产品的报价中心,其对新加坡第二产业贡献率约1/3。

裕廊化工岛石化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的成功经验:一是规划先行。1971年新加坡提出在裕廊岛建立石化专业区的构想,1977年8月新加坡设立了新加坡石油化学公司负责实施第一期石化专业区计划。至此,新加坡石化产业几乎从无到有,由大变强。2010年新加坡对石化产业进行了远景规划,目标是使裕廊岛成为知识经济驱动的有活力的世界级化学工业中心和二十一世纪化学品生产基地。二是高度的产业规模集聚。新加坡石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化学群”战略,政府采用产业链招商的方式,引进大型跨国石化企业,注重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培育。裕廊岛通过集中投资,形成了化学簇群、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三是廉洁高效的政府和“一站式”投资服务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纵观马耳他、荷兰鹿特丹与新加坡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港口经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合理规划等都是最重要的发展手段之一,这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学习的样板。

谋篇布局:海南做好海洋文章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新形势和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既要“谋势”,即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抓住建设自贸区(港)的重大机遇;又要“务实”,即结合南海地方经济特色和遵循海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为重要途径,以发展海洋经济做大海南经济的总量。

第一,借鉴马耳他、鹿特丹港城融合发展的经验,依托洋浦港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临港经济园区和产业链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一是根据中央对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立足于我省岛屿经济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以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支点为目标,科学制订港航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门户和海上枢纽建设。二是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以港口资源和港航企业整合为抓手,加快我省发展港航产业的步伐,充分谋划海南对内与广西、广东港口,对外与东盟国家重要港口的航线布局,通过加密航线提升洋浦港的货物流量、贸易流量和投资流量,以区域性枢纽港为目标,促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三是借鉴新加坡裕廊化工产业的发展经验,以洋浦现有石化炼化产业体系为基础,构建集提供运输、储存以及技术、设备维修、后勤、贸易、金融于一体的临港产业体系,打造以洋浦港为依托的上下游化工产业体系,形成石化产业集群效应,把洋浦开发区建成中国的“裕廊岛”。

第二,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扩大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腹地、增加“流量”,使“琼州海峡经济带”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是解决海南经济发展流量不足和缺乏腹地,以及打通海南和内地交通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琼州海峡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是海口和湛江。该经济带包括海南省北部的海口、儋州、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和广东省的湛江、雷州、徐闻等10个市县,总人口约1000万(根据2018年数据,海南北部7县市人口约580万,湛江市总人口约720万,其中湛江市区人口约125万、雷州180万,徐闻72万)。目前海南省需依赖琼州海峡北岸解决90%以上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琼州海峡每年要承运1000多万人往来通过。因此,以琼州海峡经济一体化建设为目标,提升琼州海峡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水平,对拓展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腹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跨海大通道、提升跨琼州海峡的货物运送能力,提升海南岛与大陆的陆路交通水平,延伸海南经济发展所需的腹地。二是整合港口资源,打造琼州海峡一体化港口集群。琼州海峡经济带分布着众多港口,比较大型的有海口秀英港、洋浦港、清澜港和徐闻港,此外马村港、木兰湾港也是海南北部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港口。因此,对上述港口进行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实现港口错位和互补发展,有助于提升琼州海峡经济带的临港经济发展水平和货物运输能力。三是以海南北部地区为重心,建设琼州海峡港航产业集群。以海口市为重点,发展游艇旅游产业,打造多元化高端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和现代服务业;结合湛江产业特色,建设现代工业基地,推进琼州海峡经济带不同地区的错位发展和创新发展,并最终形成积极对接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合作大格局,在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潮流的同时,加快海南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步伐。

第三,以清澜港为依托,聚焦航天产业、深海产业以及南海油气开发,在军民融合的框架下,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清澜港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南部,背靠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是海南东部第一大港,是国家一级开放口岸港口,也是三沙市的补给基地。因此,以清澜港为重要依托,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按照国家航天发射和深海开发的战略需求进行科研和产业布局。一方面,海南可将清澜港建设成为国家航天产业重要支撑基地,为文昌航天产业提供全天候、全产业链的配套服务。另一方面,清澜港可依托其作为三沙补给母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重要基地的有利条件,将自身打造成为海洋化工、海洋能源和海洋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此外,在深水油气开发涉及的深水浅埋的油藏工程、深水钻井工程、深水油气集中和运输工程领域,在海上钻井平台的抗台风、抗盐碱,以及南海可燃冰开发可能遇到的海底坍塌等问题上,形成清澜港的前沿技术优势。海南还可利用建设自贸区(港)的特殊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拥有骨干研究团队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研发机构进驻,最终将清澜港区建设成为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技术研发高地,最终实现把海南建设成为南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服务保障基地的目标定位。

第四,以三亚邮轮母港为基地,以环南海邮轮旅游为切入点,以海上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为抓手,推动“泛南海经济合作圈”逐步落地。“泛南海经济合作圈”,是促进中国-东盟深化南海海洋事务领域合作,以及区域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倡议和举措,打造“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可先以泛南海邮轮旅游合作为切入点,以三亚邮轮母港为重心打造南海邮轮旅游黄金线路,并以三亚周边地区为重点方向发展大型休闲旅游产业。目前,三亚主要开通了以下邮轮航线:香港—三亚—越南—香港;香港—越南—三亚—香港;广州—香港—广州—越南—三亚;广州—越南—三亚;三亚—西沙;三亚—菲律宾。但总的来说,以三亚为母港打造邮轮旅游基地饱和度还不够,和泛南海地区国家间的邮轮航线还不够密集;此外,尽管目前已经开通了三亚至西沙的邮轮旅游航线,但由于西沙的旅游开放程度不高,尚难以满足海外游客对南海邮轮旅游的期待。

鉴此,借鉴世界其他邮轮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海南打造泛南海邮轮旅游合作可按以下步骤渐次推进:

首先引入皇家加勒比、丽星、嘉年华等国际知名邮轮公司,以“独特的产品设计、高端的运营服务”为经营理念,培植并壮大海南邮轮产业的发展基础;其次通过合资及采取“运营+综合开发”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视情将三亚邮轮母港的综合运营和港口的改造设计赋予大型知名邮轮公司,从而以经济利益最大化吸引邮轮公司对码头、游客集散中心和市场营销进行专业化运营,为三亚邮轮母港建设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提供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营体系、服务流程;最后积极同世界知名邮轮公司合作,根据市场潜力和需求,精心设计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开展公海游航线试点,培育环南海邮轮旅游品牌。此外,还可放开西沙部分岛礁的民事化服务功能,将西沙逐步建设成为南海地区的邮轮停靠和补给基地。如此,以发展南海邮轮旅游为着力点,以产业合作为路径,推动“泛南海经济合作圈”逐步落地成型,为把海南建设成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