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IMF副总裁张涛:进一步开放贸易和促进区域一体化,亚洲GDP总量有望提高至少10%

7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张涛在2020大湾区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指出,目前,尽管随着疫情部分得到控制,部分国家已开始重启经济,复工复产,但由于尚未找到根本性的医疗解决方案,经济的恢复前景仍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张涛强调,对于高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亚洲国家而言,外部需求尤为重要。“亚洲经济复苏的力度有赖于亚洲与世界其他国家继续保持开放和创新的能力,也有赖于亚洲各国进一步深化联系和推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其中当然包括我们正在进行当中的大湾区的建设。

张涛指出,亚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受益于国际贸易的强劲增长,最近几年也感受到了本地区经济由贸易变缓带来的负面冲击。“我们注意到相关国家正重新努力解决贸易和技术的分歧,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努力完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欢迎的举措。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进一步开放贸易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在新的稳定状态条件下,亚洲地区GDP总量可以提高至少10%。

今年年初以来,受新冠疫情以及各种封城措施影响,全球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IMF分别于今年4月和6月两次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在4月的报告中,IMF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3.3%大幅调降至-3.0%,在6月的报告中又继续下调了1.9个百分点,达到-4.9%。

对于调降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张涛指出,在IMF看来,新冠疫情对2020年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比两、三个月前更为强烈。“在6月的报告里,几乎所有IMF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都有所下调。这是自大萧条以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首次同步严重下滑,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经济体将萎缩3%,而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将萎缩5%。”

据IMF预测,2020年将有超过95%的国家人均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出口型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

谈到经济复苏的前景,张涛指出,往好的方面看,随着人们对病毒了解的增加,如果药物和疫苗取得更为积极的进展,治疗水平不断提高,那么经济前景可能获得极大的改善。同时,如果有更大、更有利的经济金融政策的支持,那么经济也可能更快、更有力地恢复。

同时,他指出,往差的方面看,疫情还可能出现反弹,宽松的金融条件也可能快速趋紧,国际贸易可能进一步减少,地缘政治关系紧张也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地伤害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从而导致全球经济进一步萎缩或增长趋缓。IMF估计2020年全球贸易将萎缩近12%,如果进一步萎缩,将对经济产生更严重的打击。

今年只有极少数亚太经济体会实现正增长

疫情防控是经济复苏的前提。当前,亚洲各国的疫情形势不尽相同。印度的新增病例每周都在大量增加,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正在努力压平疫情曲线,日本自5月中下旬以来,新增病例数字也有所回升。另一方面,中国、韩国、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地区的疫情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

张涛指出,对于除中国以外的绝大多数亚洲经济体而言,防疫封锁措施都对实体经济确实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了2020年第二季度。IMF预计亚洲的整体产出将在2020年收缩1.6%,这比4月的预测的零增长进一步下降了。

“实际上,亚洲国家在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要好于我们4月的预测值,这是因为一些国家较早地稳定住了疫情。但如果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和部分经济体将在更长时间中实施防疫封锁措施,大多数亚洲国家今年全年的增速都会被下调,这也在6月的报告中得到了体现。”

据IMF预测,今年亚太地区只有极少数几个经济体会实现正增长,大多数经济体将出现萎缩。其中,中国的GDP将增长1.0%,韩国将下降2%左右,印度将下降4.5%左右,日本将下降5.8%。对于依赖海外侨汇、旅游业或者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而言,萎缩程度可能会更大。

张涛强调,在亚洲,截至目前,各国2020年唯一增长的需求支出是政府的消费和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各国目前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共部门的支撑。

全球经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疫前水平

“我们认为,全球和亚洲经济的复苏时间将会更长,将从2021年开始。”张涛指出,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4%,这比4月的预测值5.8%要低0.4个百分点。

“考虑到2020年的GDP基数还要比4月的预测低不少,再加上2021年更加缓慢的经济增长率,全球经济的体量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张涛说,“2021年全球GDP水平将低于2019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皆是如此。”

不过,张涛指出,这要把中国除外,因为中国在2020年仍然有正的增长。

总体而言,张涛说,2021年全球经济仅仅是部分复苏,如果按照6月的预测推算,2020和2021年这两年全球经济体量将比没有疫情暴发的情形减少大约12万亿美元。其中,酒店业、旅游业和旅行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据IMF预测,2021年,亚太地区将增长6.6%,其中,中国将增长8.2%。亚洲2022年的实际GDP增速比危机前的预测值低了5%。“我们预计疫情给亚洲造成的产出损失将持续存在。不幸的是,部分产出损失将是永久的。”

张涛指出,私人部门在2021年将逐步复苏,但复苏步伐可能比以前的预期更为缓慢。不仅如此,这种由私人部门带动的增长的假设,目前看来可能偏向过于乐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缓慢的、局部的经济复苏?张涛认为,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预期相比,防疫封锁措施的范围可能更大,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同时,尽管有些国家推出了刺激政策,但一些永久性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根据最近IMF针对57个经济体的研究,防疫封锁措施导致工业产出每月下降大约12%。即使放松了隔离措施,由于需要保持社交距离,经济活动也不太可能完全恢复,幸存下来的企业将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标准,这可能也会对生产率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此外,不少亚洲经济体都依赖旅游业、海外侨汇,以及面对面接触的服务收入,这些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第二,全球贸易增长放缓,一季度贸易与上年同期相比萎缩3.5%。就亚洲而言,其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总体态势并没有改变。当全世界遭受疫情冲击的时候,亚洲地区也无法独善其身。虽然亚洲国家已经开始从根本上转变过去严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并且逐渐增加区内需求。但是,亚洲地区对区外需求的依赖还是十分明显。鉴于区外发达经济体正在经历比较严重的衰退,2020年亚洲地区的整体出口预计仍然将大幅下滑。

第三,亚洲地区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最近几年开始迅速上升。IMF的研究表明,新冠大流行又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现象,特别是损害了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群体,伤害了他们的就业前景。新冠疫情不仅使不平等差距有所扩大,更是对亚洲地区造成了一些长远性的不利影响,因为亚洲地区非正式劳动者的比例比较高。这使得经济复苏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持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第四,债务水平不断攀升。许多亚洲国家的家庭、企业资产负债表在疫情期间有所恶化,这将影响投资者的情绪,延缓复苏的进程,从而加剧经济受到的长期的不利影响。

第五,如果当前预测的由私人部门主导的复苏,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及时出现,那么亚洲的政策制定者们还将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缺乏足够的政策空间。由于缺乏政策空间,他们可能没有办法像当前这样提供迫切需要的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