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营轮胎企业改造者,新加坡金融大亨黄鸿年的传奇人生

说到外资对国营轮胎企业的投资改造,就不得不提一个轮胎圈的编外牛人——黄鸿年。

说起黄鸿年, 你或许没听过这个名字, 近些年来,他似乎也有意淡出商业圈子,这也让他更加的神秘。他的商业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在新加坡,仅十年时间就将公司价值翻了60倍;在中国,仅一年多就收购了200多家国有企业,“中策现象”的缔造者;

有人说他是中国捞金第一人,曾在90年代”卷走“几十亿;也有人评价他是中国资本运作的第一导师,是带领中国企业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先驱;在资本市场,他又被人誉为“股市金手指”,以精准的投资眼光为大家所了解。

黄鸿年是第一位把“资本经营”这个概念带到中国来的国际商人。对中国企业界影响之深远,曾有不少中国企业家形容,一个黄鸿年带给中国企业关于资本运作的知识,胜过百本教科书。黄鸿年嫁接改造的成功案例也被许多国内及欧美知名大学列入MBA教程。

最难忘的十年

祖籍福建泉州的黄鸿年(Oei Hong Leong),1948年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望加锡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父亲黄奕聪是印尼首屈一指的,与林绍良齐名的财团领袖。

在黄鸿年出生时,他的父亲黄奕聪就已经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富豪。在富裕环境下长大的黄鸿年,完全是个任性的少年,从小就惹是生非。在1960年,望子成龙的 父亲黄奕聪一句“我管不住你,让‘伟人’来管你”,就把12岁的黄鸿年送往了中国读书。

60年代在中国受教育期间,黄鸿年多次下乡插队学习,那时的黄鸿年的确是“小小少年行远方,红旗飘飘中成长”。在他高二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追忆:“那时我充满激情和斗志,歌颂毛主席的歌我都会唱,毛主席的诗词和语录我都会背。直到现在,我还经常用毛主席的语录做演讲得开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他说:“那个时代的人,人人都很有朝气,有理想,有斗志,虽然日子过得穷,穿得烂衣烂裤的人民群众,都在讨论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怎样为人民服务,没有人考虑个人的利益,更没有人想过要发财。”

文革爆发后,黄鸿年成了“黑五类”,但他没有放弃,主动选择同北京的知青到山西的小山村接受改造。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整理庄稼、掏大粪、扫雪;白天辛苦劳动,晚上和八位热血青年挤在一个炕上睡觉;唯一的露天厕所设在屋外,上厕所时冷彻心骨的寒气让他至今刻骨铭心。水,要从500米深的老井往上打,先洗脸,后洗头,再洗脚,最初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洗澡,只能抹抹身子。乡村里没有电,只有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伴随远处传来的狗叫声。

插队的日子,让黄鸿年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小农意识是不少中国人的心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意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民意识。这也使得他后来重返中国,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时候,非常能够了解对方的动机和心态。他坦言, “这不能不说是上山下乡的一部分功劳。”

过往的经历也让黄鸿年能更好地同中国各个层面的人沟通。他说:“交朋友通常有三项基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认知。到中国的卡拉OK,国内的领导常常点邓丽君的歌给我唱,而我高声唱出来的却是革命歌曲。” 青年时代的共同回忆和经历,即刻让陌生化为熟悉,为黄鸿年在中国的人脉的建立和扩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回想那10年,不仅觉得没有浪费,反而是一个无形的宝贵资产。”这段独特的经历为他缔造“中策现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黄鸿年前往中国发展时,能够很快的和中国的领导人达成一致。

第二个十年,将联合工业资产扩大60倍

1970年,22岁的黄鸿年被接回印度尼西亚 ,由于他是父亲黄奕聪的小儿子,所以只继承了父亲的部分生意。参与家族企业的这段时间, 黄鸿年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父亲黄奕聪一样,做个实业家,而是 想要用“寸金”收购别人的“寸光阴”,去做投资业务。

渐渐地,黄鸿年在参与家族企业之余,开始实行自己的想法。不久之后就从美国房地产中发现商机,收购一栋大厦后的第二年转手,赚了1.6亿新币。

80年代的新加坡正值经济腾飞之际,赚取一笔资金后的黄鸿年很快把目标转向新加坡市场,开始收购倒卖新加坡的房产,很快又进账3亿多新币。

1978年,30岁的黄鸿年开始在新加坡大展拳脚, 收购了“联合工业” ,这个从事洗衣粉制造的 价值1700万新元 的小公司。黄鸿年通过不断地收购和转让, 在1981年到1991年这十年间 , 将“联合工业”的资本增至10亿新元 ,公司业务扩展到采矿、种植、贸易、酒店、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十年间,他走完了其他企业可能百年间才能达到的水平,这起新加坡的商业收购传奇一时传为佳话。

不断挑战,不断进步几乎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新加坡的巨大收获并没有让他停留,他又把目光瞄向了中国市场。

第三个十年,在中国一年收购200多家国企

1991年,43岁的黄鸿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他在香港收购了一家处于亏损状态的“红宝石”公司,并改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简称“中策”。并拉来李嘉诚的和黄集团、美国的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的投资入股。正是这家公司,在中国轮胎业掀起近10年的血雨腥风。

恰逢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乘着这股东风,黄鸿年的中策集团开始大踏步收购中国企业。

1992年4月,在政府牵头下,“中策”用现金和太原橡胶厂合作成立新公司,“中策”控股51%。

太原项目不久,黄鸿年到杭州一次收了4家企业,有效益好的西湖啤酒厂和杭州橡胶厂,也有一家政府要求“搭购”的亏损企业。收下这几家企业后,黄鸿年开始被关注,“中策现象”之说陆续见诸报端。

从1992年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开始,中策集团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间斥资4.52亿美元购入了196家国有企业,总投资超100亿人民币,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大手笔。

在泉州,黄鸿年创下了一晚收购一个城市的全部国有企业的神话!在大连,黄鸿年完成了“一揽子收购计划”:一次性收购大连101家轻工行业国有企业。

黄鸿年的这种大手笔的投资收购国企,打包在海外上市的行为被人们称为“中策现象”。

1993年7月1日,“中策”将在国内收购的橡胶和轮胎企业打包,于百慕大注册为“中国轮胎公司”并成功在美国纽约上市,募集资金1亿多美元,并且用这笔钱收购 重庆、大连、烟台、银川四个轮胎与橡胶厂。中策也收购了北京、杭州等多家啤酒厂,并以“中国啤酒控股”在多伦多上市。

当年被纳入中策旗下的国有企业,大多都能转亏为盈。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损失惨重的黄鸿 年开始逐渐出手 自己在中策集团的股份 , 在2000年彻底退出中策集团。在这之后的黄鸿年开始转向新加坡金融投资。

有人问黄鸿年,为什么他比较倾向于通过收购合并的资本运作,而不是通过具体的营运管理去逐步建立起商业王国。他的回答是, “条条大路通罗马”,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每个人认为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也就是他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人生非常短暂,只有几个十年。一年365天,如果单单靠自己,你得用多少青春才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企业?”

“兼并看起来是买卖公司,其实也可以理解成用金钱买时间。生命是个体验的过程,兼并企业的过程中,丰富了我对金融市场、各个行业的认知和了解,也浓缩了生命的过程。”

2000年将银川中策出让给了新加坡佳通轮胎私人有限公司,银川橡胶厂再次易主。同期,香港中策收购的山西太原橡胶厂(后改名双喜轮胎,被风神收购)、杭州橡胶厂(现为中策橡胶集团)、重庆橡胶厂(现为重庆佳通轮胎)纷纷易主,如今发展现状各不相同。

1992年,杭州橡胶厂与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杭州中策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打开国际市场,在2005年,“朝阳牌”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转向金融投资领域

2000年,黄鸿年转让得信佳“借壳”给李泽楷上市;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新加坡股市低迷,黄鸿年又一手主导了“大众钢铁争购战”,让大众钢铁起死回生;2005年,他再次出手让盛隆环保起死回生……

由于他精准的眼光,高超的手段, 在资本市场被人誉为“股市金手指”。但黄鸿年的金融投资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 的影响,在花旗银行进行的外汇和债券交易中, 亏损超过46亿人民币。

虽然亏损这么多,但黄鸿年的 心态依然很稳定 ,还在第二天开起了聚会,很开心地和朋友聊天。对此,黄鸿年曾表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遇到大风大浪,多多少少会断手断脚,只要不会断头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成就大事者,多是尽人事而顺天意。做金融投资,最要克服的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投资的时候要量力而为,贪婪会产生患得患失的心态,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对于投资风险的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尽量不要让危机发生,把“敌人”消灭在摇篮里,一旦投资失败,宁愿“壮士断臂”。

说起投资, 黄鸿年认为:“见好就收是很关键的,你永远不可能在最低时买进,也永远不可能在最高时卖出,低到自己认为值就买,高到认为值就可以卖,留些空间给别人赚,何乐而不为?

“我买股票之前,一定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我比较注重企业的净资产值、现金持有量和成长潜能,而不是单纯看本益比,因为后者并不能准确和全面的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我经常请金融专业人士和专家吃饭聊天,虽然我是不少金融机构的大客户,本来应该是他们请我。但我请他们吃饭,是一个尊重的问题,我充分尊重他们,真心和他们交往,他们都是很有层次的人,每句话都很有价值,他们掌握的资产,一天之间的价格波动就可以高达数亿美元,他们提供的信息,不是内幕交易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经验和研究得出的结果,可以让我们跟着赚很多钱。这个过程训练和提高了我对市场的判断和解读能力。不过,大家好像总是看到我赚钱的一面,但我也有很多亏钱的时候。投资不是万无一失的。

许多人问我在商场成功的秘密,其实用六个字就可以总结:识人,用人,诚信。我想自己命中注定了就是要从商,我理想中的商业王国必须是靠自己来建立的,这就像打一场球,只有自己打赢了,才会觉得很过瘾,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不能每场球赛都自己打,所以用人是很关键的。但要用能人,才能少用人,但越能的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比较高,所以我们需要更尊重他们。真诚的交友为我累积了人脉资产,也为投资带来的便利。

我从商已经多年,真正的快乐不是赚来的钱,而是在一次一次的角逐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赢得胜利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