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4亿民生:购物中心如何掘金民生消费?

猫头鹰日志(MalltoWin Log)

昔,禹帝治水,为测江河深浅,取一铁棒,可随心长短,入江河湖海,深浅立现。水患平定后,禹帝将此铁丢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后世称此铁为“定海神针”。

在商业的高光时刻,民生消费被商业的遍地红利光芒掩盖,而当经济下行,市场低迷,以菜场为代表的民生消费不仅稳如定海神针,竟还逆势而上。

但总体而言,国内的菜场还是集中于街边市井,购物中心与高品质菜场的组合在国内还未见尝试,那么,菜场能否走进购物中心呢?

2020-09-24

民以食为天,食,人生存之根本。

昔日,商业红利遍地开花,各种买手店、体验店层出不穷,餐饮儿童大小品牌争相入市,可谓百家争鸣,民生消费被高光掩盖。今时,经济下行,市场低迷,坐拥14亿人口基数的庞大民生消费的锚定作用开始显现。

活着就要吃饭,得益于这一原始欲望的驱动,疫情期间,即便商场再冷清,街道上也都有一处熙熙攘攘的菜场。

这,就是民生消费的锚定作用。

在新加坡,社区商业的必备业态之一就是菜场,在美国与欧洲,菜场走进商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国内,高品质菜场与购物中心的合作还十分鲜有。

小编在询问过不少商业地产人士之后发现,今时今日,国内的菜场走进购物中心不是没有可能,相反,这种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大。首先,菜场的租金已经大大提高,甚至超越了一些儿童业态;其次,菜场的引流作用在疫情之后被大大重视起来。

而菜场真要走进购物中心,还要跨过一些门槛,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脏乱差”的外在,走向“精致美”的高颜值。

但精致,不代表“高冷”,如何做一个既精美又接地气的“菜场”?我们不妨看看以下这四种改造方向。

植根本地印记

以记忆共情的怀旧派

菜场是谁的天下,最高频的一部分人群无疑是老年人。而最能触动老年人的,便是“回忆”。

心理学家指出,怀旧是人在进入老年期后的一个显著性格变化特点,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过去有更深的感情。

那么,带有历史“印记”的场景,无疑会顺利引发这些人的“共情”,建立起基本的心理连接。

一些项目便由此作为出发点,让菜场成为带有印记的共情空间。

爱沙尼亚波罗的站前市场

波罗的站前市场位于塔林市主火车站和充满人气的Kalamaia居民区之间。这座怀旧的市场从1993年开始运营,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后苏维埃式体验。

2016年初,市场进行翻新改造,改造设计的目标是在保留市场原本历史特征的前提下,创造一座丰富多样的现代市场。因此,设计师整合了项目周边的环境,以尽可能多地吸引目标人群。

室内商场有三层,分布在改造的建筑内部以及建筑之间。朝向波罗的火车站的屋顶向上展开,下方形成了一个露天市场,和原本的市场一样在夜晚关闭。

由于露天市场是游客最希望体验的购物形式,因此它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吸引路人。露天市场后部设有木质售货亭,面包房、甜品店和香料店等小型店铺坐落于此。

露天市场的两侧分别为早安广场和晚间广场,供人们度过早晚时间。广场上设有坡道、露台以及舒适的休闲就餐区、儿童游乐场、咖啡厅、餐厅等。到了晚上,空间被灯光点亮,带给人们另一种享受。

设计师在市场的底层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店面形式以达到热闹的空间效果。中央建筑中设有一条食品大道,囊括了市场的经典功能。肉类、鱼类、奶制品摊位和蔬菜摊位肩并肩设置,与小吃摊一起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市场体验。

市场二层的商品包含了古董、二手商品和衣物;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增加了爱沙尼亚风手工家庭用品,使商品种类更加丰富。为了充分利用二层的良好视野,设计师还设置了一个餐饮区和一个啤酒吧,二者都设有露台,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正午的阳光。

建筑的室内设计重点在于展现原本仓库的历史,空间中使用了各种颜色的彩砖以及相同尺寸的瓷砖,店面和滑轨则由木头和黑色金属构成。室内整体采用内敛的暖色灯光,店家可以在展示特定商品的时候使用特别的照明。

波罗的站前市场的精华在于,一是努力镌刻历史,展现原本仓库的历史,并保留改造前市场的痕迹;二是,将菜市场变得更加生活化,通过增加休闲就餐区、儿童游乐场、咖啡厅、餐厅等,让市集成为生活中心。

于购物中心而言,波罗的站前市场向我们证明了,菜场可以不止是菜场,当他融合了游乐、社交与休闲等多种功能时,他就会成为购物中心的功能组成,帮助购物中心从卖生活走向享生活。

上海市高陵集市

上海人对于弄堂文化是恋恋不舍的,而上海市高陵集市 ,就是把弄堂和石库门搬到了菜场内。老上海弄堂风和烟火气进行碰撞,一步一景,让人们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每幢石库门建筑都有着她的故事。

高陵集市原先叫永昌高陵路菜场,于2019年3月进行改造,经过9个月的重新设计,以高陵集市的全新名字和全新姿态开放示人。

大字报、旧报纸、老式广告牌,满眼复古元素,让人梦回民国时期的十里洋场。

整个菜场与普通白墙白瓷砖的风格不同,更多的是老上海风情。而老上海的店招、老上海的摊位,却有着一份难得的“新上海干净”。

蔬菜摊、瓜果摊、海鲜摊、家禽摊、熟食店、酱菜摊、南北干货、面食摊、杂货部、鲜花店、老字号美食街……130+个摊位,满足着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更多需求。

焕然一新的高陵路菜市场,除了环境格局改造外,还引入了与进博会同款的“上海特色小吃馆”,保持“好吃”的特点。

高陵集市的特色在于汇入老上海元素,把弄堂、石库门建筑风格搬到菜场内,当年十里洋场的店招在这里复原,展示出上海最亲民的场景,情怀满满

杭州红石板菜场

红石板农贸市场位于杭州市潮王路古河巷29号,由9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和小区居民一起,对该市场进行全方位提升。

改造后的红石板农贸市场面积不大,从原来的两层变成现在的一层,占地约500平方米,共有家禽肉类区、河鲜海鲜区、蔬菜区等各色摊位12个。

为了解决污水排放的问题,猪肉铺增设了可随时冲洗残留血渍的水龙头和排水系统。鱼铺整体构造主要采用白色小方砖,门头logo是简洁的鱼形灯管,还悬挂起渔网,使得店铺更有造型感,鱼铺不再扑来腥气,甚至成了拍照打卡地。

蔬菜区则是突出人性化,在店铺上端挂了许多贴心的小提示。在蔬菜摊的设计上,做了一个分层,让顾客在购买挑选的时候,会比较方便。蔬菜摊后面通过布帘隔出一小部分空间,供摊主休息、吃饭。

改造后的菜场水果店,将水果店主人从二十年前在红石板新村摆露天水果摊一直到现在的心路历程沉淀下来,同时也把90后第二代主人对水果店未来的美好憧憬寄托在里面。

为了在设计里唤回温暖的里弄文化,空间用了易于清洁的白色方砖,倒映出金属灯具下的暖光,特别有人情味。

面馆在杭州人心里有着特殊情结,面馆不仅仅是餐饮店铺的一种形式,也折射了杭州从古到今不变的生活印记。

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五钱猪油,一勺酱油,再烫上两颗挺括脆爽的小白菜……任时代如何变迁,不变的唯有本地这一碗阳春面的记忆与味道。

红石板农贸市场的面馆焕新,采用了平和的米色、咖色、白色、黑色,亲近又有怀旧气息。还有“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面碗、毛笔手写菜牌瓦、杭州面文化墙……满满历史印记的杭州味道。

同上海高陵集市一样,红石板农贸市场不仅注意了历史印记的重塑,还将二十年来伴随市场一路走来的租户观感沉淀下来,在历史洪流与红石板农贸市场的记忆雕琢中,勾起一代人的回忆,共情共感。

追本溯源雕琢人间风味

力求保留“烟火气”的生活派

很多人说:“菜市场是一座城最具烟火味的地方”。

活蹦乱跳的鱼虾海鲜,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小贩清亮的吆喝叫卖……随处都沾染着人间烟火气。

这就是我们记忆中的菜场,但是近几年菜市场的大变样,却让这种烟火气渐渐消失。

不可否认,一个个标新立异的“爆改”确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但打卡之后呢,一个没有市井气的菜市场还能继续吸引我们的目光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毕竟,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逛菜市场寻觅的就是那种儿时记忆中的市井气,品味的也正是那菜摊鱼铺之间才有的烟火气。

立足于此,很多菜场一方面注重自己“颜值”的提升,同时也在努力保留菜场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台北东三水街市场

事实上,很多人逛菜市场逛的是生活,逛的是人情。

在台湾,很多菜市场都有着几十年的历史,每一个摊主都有着自己的“老主顾”。要保留这些菜市场的烟火气,就要留下这些老伙计。

比如台北新富的东三水街市场,在改造上,就是一对一的为每一间历史悠久的老店铺做出符合自己味道的店铺设计。

石福菜铺,是三代人传承百年的老店,伴随着很多街坊的长大。但这个样子的菜铺肯定不会吸引年轻人的驻足。经过与设计师的沟通,这个百年老店,开始了大变身。

添置几盏柔和的吊灯,让店内光线舒服了不少,接着在桌面铺上白色格纹花布,继而提高店铺亮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间百年老店一直没有招牌,所以团队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块店招。据老板自己介绍,店招用了她已故阿公的名字,希望印刻下自己与阿公相处的生活点滴。

同样是传承三代的大丰鱼丸店,一直很受大家的欢迎,贩卖着各种颇受孩子欢迎的香酥炸牛蒡、排骨等美味食品。

从店主的需求出发,团队将店内装潢由繁化简,利用好每一个地方,例如新建墙面收纳区,而贩卖区重新排列整理,还有柜台收纳等等。

改造后的大丰鱼丸店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店招,同时货品被收纳到格子里,看起来整洁干净,独特设计的布帘有代表着海元素的锚的模样,辨识度很高。

在细节上,店铺也让可爱的标签成为了一点点生活的小确幸。

看见改造后的模样,很多客人反应:“诶,你们东西变得很好吃的样子”,生意变好了,店主也笑着表示,“相比于以往的模样,现在更加有活力,又有生命力”。

台北新富的东三水街市场的改造精华在于,让人情味与烟火气的延续在这些百年店铺里,力求保留下来那些街坊邻里间的老伙计,让生活的味道延续。

苏州双塔菜场

双塔市集(之前的双塔菜场)是姑苏区的老菜场之一,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地带,西侧是双塔景区、东侧则是居民区,离平江路、观前街都很近。

外部设计上,原本琳琅满目的各种小摊招牌不见了,沿街店铺奇趣造型的店招是老传统与新科技的融合与共生,很是吸引大家的目光。

菜场内,干净的货架上,是整整齐齐新鲜蔬果。与其他的网红菜场不同,这里随处可见的生活气和人情味,让人一眼就能产生好感。

打眼看去,四处都是极致渲染最朴素最原始的生活气息的装饰品,比如各种草编制品。

行动轨迹的设计上,菜场有效用醒目的导视牌分割出不同区域,分区都会有明显的标识,想去买什么抬头看看,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环境虽然精致了,但是最接地气的烟火气还保留在一格格的摊位之间。不少前来买菜的叔叔阿姨们也表示:“价格没变,变干净了,很喜欢现在的双塔菜场”。

双塔市集的成功在于,一方面换新了菜市场的整体环境,让精致度大大提升,具备了走进购物中心的外在美,而另一方面,双塔市集并没有舍弃原本的核心,即“烟火气”,利用每一处的装饰极致化渲染返璞归真的生活气息,让这里的商业既看起来高大上,但内在依然具有实实在在的地气儿。

融入艺术创意元素

让菜场不止是商业的艺术派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市井气遇见艺术气,二者碰撞出的火花,无疑会摩擦出绚烂的精彩。

在游逛中感受设计与创意的邂逅,让菜场展现出城市功能与艺术展现的惊喜融合,我们看到了“菜市场”不再只有嘈杂喧闹,它也可以拥有层次感、流通感、互动感和艺术感。

瑞典马尔默大市场

马尔默位于瑞典的南部,是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2016年,占地面积约1500㎡的马尔默市场隆重开业。它的前身是一个旧货运站,当地设计事务所Wingårdhs 将这里重新改造成了一个非常有设计感的菜市场。

马尔默大市场保留了原有建筑红砖墙的历史感,设计师还用同色调的耐候钢在旁边模仿建了一个新建筑,拓大了空间,整体是简洁明快的工业气息。

将当时连屋顶都没有的空壳建筑改造成供大约20个商户和餐馆使用的市场,设计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模仿它的山墙轮廓进行扩建,为了保留该建筑原有的工业特征,项目使用了红色锈面的波形钢片。

“扩建的立面是合理的,使用标准化的波纹钢与突出的、垂直的钢型材相结合,使立面在窗框和门廊上具有节奏和稳定性。”项目建筑师解释说。

马尔默市场大厅的西面是一个公共广场,可以容纳户外摊档和活动,而南部则有一个额外的户外座位区,专门为种植食物而设计。

同时,马尔默市场内部有意保持简单,为了凸显出食品才是市场的主角,设计师选择黑色作为主色调,大面积运用在了市场内部,例如天花板、各种建筑结构、指示牌等。缤纷多彩的食物蔬果与黑色相搭配,显得更加新鲜诱人。

市场内的各个商户和餐厅也经过严格挑选,每个候选人都保持着对自己技艺的热情,从而建立起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很享受的地方。

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场

Mercado San Valero位于巴伦西亚标志性的市中心鲁萨法区(Ruzafa),旨在打造该市的第一座街头食品市场。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场的设计重点有两点,一是空间特色,二是空间的彩色色调,建筑师将这二者串联,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空间。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市场来说产品是最重要的。因此,建筑师将色彩这个概念运用在了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场中。

最初,建筑师受到了食物金字塔中主要营养来源的启发,提出了这个色彩的构想,从而暗指传统市场中不同摊位上的新鲜产品。

因此,通过进行色彩解构,建筑师将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降至了最低,并且将颜色分为了三种,从而对市场中不同摊位进行分类,使其商品类别更加明显。

这三种颜色分别是:红粉色调用于售卖生肉、鱼类和红色水果的摊位,绿色调用于售卖水果和蔬菜的摊位,黄色调则用于售卖谷物、米面粮食和乳制品等的摊位。

此外,材料在设计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通过色彩和材料的变化,清晰地展示出空间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场景。

食物市场的地板由混凝土打造而成,混凝土表面带有鹅卵石路面般的凹槽状方格纹理,一路从室外延伸至室内,引导着游客在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场中的各个空间中穿行。

由花岗岩打造而成的酒吧吧台呼应传统市场中所特有的酒吧,从而在服务型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氛围,实现空间上的完美平衡。

空间照明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光环境中,食品市场也具有不同的空间氛围。

白天,整个空间向外部环境开放,使得自然光线能够进入室内,创造出一个光通道般的小巷空间。

晚上,人工照明则将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场与外部环境联系了起来,利用灯光划分出不同的工作区域,并作为一种引导性元素,将游客们有意识地引至市场的主酒吧。

在这两个菜市场打造中,融入艺术创意元素、符合目标用户定位的场景设计,都成功的用创意让多种业态得以融合,并让菜场提升了期待感与惊喜感,游逛的体验更加丰富。与其说是菜场,不如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发掘艺术与创意精彩的探索空间,而这样的空间如果走进购物中心,或许会给亟待复苏的商业注入新的色彩。

融合现代化的惊喜

来自未来的科技派

科技走进生活可不是白说说的,一些来自未来的科技派已经让菜场焕然一新。借助数字化与科学种植技术,可以实现菜场下单、即刻即达,甚至是屋顶种植、即刻采摘的趣味体验。

香港本湾市场

本湾市场位于香港小西湾,于几年前完成翻新后,带来了情景体验式的商品陈列及售卖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农贸市场的设计。

本湾市场的场景体验,有诸多做旧的本土历史元素,走在其中总会有一种老香港的独特韵味,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难得的是,市场保有接地气的细节打造,水果区高处组合的是厨房用具,海鲜区域的高处组合的是世界名酒与各式酒杯,五彩的地砖考究的门把,盛放着的各种类型鲜花,让人心情愉悦。

和荷兰的Markthal一样,本湾市场同样组合起各种各样的接地气又高颜值的租户,包括杂志小店、爆品果汁店也、全功能的维修店等,将传统街市变成了超市型街市。

最值得借鉴的是,本湾市场还开发了全港首创的“i-Chicken”服务,市民可通过屏幕现场选购活家禽,30分钟左右就会将选定的家禽屠宰好送到市场交给顾客。

同时顾客也可以在Facebook等媒体平台或商场布告栏中看到市场每周、每天的优惠折扣信息,市场定期会举办各种免费派发活动。

目前,本湾市场已经不单单是菜场,更成为香港又一大独特景点,很多人会特意跑来一睹市场真貌,客流早已比肩购物中心。

台南新华果蔬市场

不久前,台南新华果蔬市场正式破土动工,这一露天式批发市场不仅是台南食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还拥有一个大型梯田式绿色屋顶,人们可以从与地面相接的东部一角登上屋顶,进行社交、观景和聚会等活动。

该果蔬市场的核心部分是一片能够容纳180个摊位的主要交易区域,设有拍卖区及其他设施。

主要交易区域之上是一片大型的梯田式屋顶,利用科学的种植手段,屋顶上面可以种植各类不同的作物,如凤梨、水稻、玫瑰、茶树等。

建筑师还在屋顶设置了遮挡棚、长凳和野餐桌等,为游客们提供了休息和观景的场所。

MVRDV联合创始人Winy Maas表示,“台南新华果蔬市场能够与地表景致及周围环境互相映衬,成为美丽台南的象征。它具有完备的功能,能够满足拍卖和商品交易的需求,但除此之外,梯田式的屋顶及种植在那里的作物还能为游客提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尽情享受自然的机会。”

果蔬市场的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开放式结构,拥有波浪起伏状的高天花板,从而确保了市场内的自然通风。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市场东侧一角进入与地面相接的退台式绿色种植屋面。

此外,建筑师在市场的一侧设计了一座简单的四层建筑物,该建筑容纳了市场的行政办公室、一间餐厅和一个展览中心。

展览中心可用于展示该地区的农产品,为学校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观地点。同时,该建筑还在竖向界面贯穿了市场主体,从而为景观屋面提供了一个次入口。

科技加持的菜市场让买菜变得更加“神奇”,科学种植也好,数字化消费也好,我们看到,新型菜场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与多元,也让菜场的功能更加丰富:他可以是一个集大成的生产采购的集散中心,也可以是一个社交放松的生活中心,更可以是一个体验未来生活的科技中心。

科技的赋能通过丰富体验维度给予了商业更多的可能,在消费的同时,更多的功能被兼容,从生产到生活,传统的商业天际线被突破,商业的吸引力被大大提升,不同目的客流相互交织互补。

结语

消费是人们绕不开的行为,但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则是人们可以选择的,经济的起伏不可避免,但民生消费始终如一。

牢牢抓住民生消费的基石,购物中心不妨做出新尝试。与众不同的菜场走进商业空间,或许将活化购物中心的城市功能,同时也让商业跳出传统消费的桎梏,增加多元的吸引力,突破商业的天际线。

本文素材来源搜狐东吴说、搜狐Enjoy悦生活、搜狐筑美智慧农贸、艺术与设计、和桥机构、中商智策、上海热门美食等网络

为商业地产价值赋能,本平台原创内容皆由猫头鹰研究所(MalltoWin Lab) 专业出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