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嘉诚是如何成为首富的?新加坡总理:他低买高卖,毫无社会贡献

最近诺贝尔奖陆续公布,目前来看李嘉诚成最大赢家,他豪砸4.3亿,一下子砸中两个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珍妮弗•安妮•杜德纳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李嘉诚捐赠的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客座教授,李嘉诚为她的研究成果投资了3亿,医学奖的获得者迈克尔•霍顿来自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李嘉诚应用病毒学研究所,李嘉诚投资了1.3亿。

消息传出来后李嘉诚喜极而泣,多少科学家穷尽一生也不能得到诺贝尔奖,李嘉诚一下子就资助了俩。

然而大家却说李嘉诚投资太精明了,连捐资的大学也产出了最高成果。

说起来李嘉诚近几年在国内的舆论似乎没有那么顺风顺水了,年轻时积攒下来的好名声这几年也都败的差不多了, 2017年的时候还亲自发文解释说他不会跑也跑不了,然而却也并没有多少人买账。

以前人人爱戴的“李超人”在这几年似乎突然就暴露了真面目,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一个商人”,他的所有举动也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我们或许无法从法律层面制裁他,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还有人心,而失去人心的李嘉诚还能否保证家族财富蒸蒸日上呢?

1、长实集团是否真的捂盘?

9月23日,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突然发出一则通告,这则通告是向辖内的各金融机构下发的,要求禁止向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提供新增的融资、贷款以及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在大陆囤地捂盘的行为已经被人诟病多年,长实集团随后发布了一则公告,声称和记黄埔的成都地产公司已经不是其下辖的了,同时声称公司旗下的所有开发行为都符合国家规定,不存在囤地捂盘的行为。

晚上成都高新区财政局又发布了一条公告,内容是说依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此次打击捂盘惜售行为是针对所有房企的,其中当然包括南城都汇项目,实力打脸长实集团发布的声明。

2004年,长实集团以每亩206万的价格拍得成都城南一块1036亩的地块,和黄地产以总价21.35亿的价格成功地让这块地成为当时的地王,成都想把这块地做成新区,李嘉诚当时喊的口号是“再打造一个小香港”。

口号喊完了,李嘉诚就是不动,与和黄同期拿地的央企中海项目都开发三期了,和黄还没开始动工,一问就是周边配套设施不全,不适合开发,为了让周边适合开发,成都市配合建交通、建市政、建基础设施,然而这个项目依然磨了16年。

和黄拿地初期计划开发8期,然而16年过去了,这个项目才只销售了6期,剩余的两期早已建成,但一直未对外销售,当年的楼面均价每平才1030元,如今已经涨到23000元一平了。

在此期间成都市多次找到和黄的高层,明确表示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然而李嘉诚不动如山,硬是靠着不动,赚的盆满钵满。

已出售的房子大约卖出了180亿,剩余的两期在今年的7月23日连同和黄的员工以78亿的价格一起打包卖给了下家,这次剩余项目的出售让长实集团获利38亿,长实集团在这一个项目上挣了一百多亿。

而更让人觉得佩服的是这块地早在2006年就已经被和黄将其中的886亩地以26.21亿的价格抵押给了各大银行,也就是说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和黄就完成了资产的置换,甚至还因此额外获得了将近5亿的流动资金,这一招空手套白狼让李嘉诚玩的溜得飞起。

而这样的招数是李嘉诚在内地用烂了的,1993年李嘉诚在北京开发的誉天下别墅群,从拿地到四期建成一共用了25年,当年2000元一平的地价早已涨上了天,李嘉诚又凭借着不动大赚了一笔。

2004年李嘉诚在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旁拍得一块地皮,拍完之后还是老样子,好几年没有动静,去问原因,答道交通不太方便,为了促进投资,上海只好修地铁,1公里10个亿的地铁修了四条,2011年才开始动工,2016年作价200亿卖给了中国人寿,13年净赚62亿港币。

公道自在人心,长实集团是否囤地捂盘,不是靠发几个声明就能洗白的,这一组组数据啪啪的打在脸上,巴掌印子都看清了。

2、从穷小子到李超人

李嘉诚总说自己小时候家穷,没有读过书,但其实他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曾经做过校长,5岁时就已经启蒙读书,12岁时国内战乱随全家去香港投奔舅舅。

李嘉诚发家起步的塑胶厂是他每天看报纸,发现欧美的加工业已逐步转移至香港,随后去意大利考察,回来便生产了塑胶花,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然而任何事情不能光看表象,李嘉诚能成功与他敏锐的洞察、正确的判断固然分不开,但也能看出李嘉诚并不是他所说的一穷二白,那个年代能每天读报纸的,说出国考察就出国考察,想来也不是普通的穷小子。

成功积累第一桶金后,李嘉诚并没有满足,香港毕竟太小,制造业的天花板一眼就能看到,他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1958年开发了第一栋楼,1960年开发了第二栋楼,6年后香港发生动乱,乱世好发财。

起步的房地产一落千丈,大家都在忙着抛售地产,李嘉诚则反其道而行之,趁着地价暴跌之时,疯狂囤地,1972年李嘉诚将他的公司改名长江实业,并正式上市。

但此时的李嘉诚顶多算个富商,与日后如日中天的李超人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机会很快来临,这次机会让李嘉诚搭上了汇丰银行的大班经理沈弼,从此平步青云一飞冲天。

九龙仓曾是香港最大的货运码头,隶属于怡和洋行,然而经营不善,股价低迷,李嘉诚趁机抄底,一举收购了九龙仓10%的股票,他想收购20%的股票就可以和怡和洋行抗衡九龙仓的经营权。

相持不下时怡和洋行找到沈弼,由沈弼出面游说李嘉诚放弃争夺九龙仓的股份,当时船王包玉刚正想转型,也属意九龙仓,李嘉诚顺水推舟卖给沈弼面子,放弃九龙仓股份,同时暗中协助包玉刚拿到了九龙仓,一举同时交好了沈弼和包玉刚。

很快回报就来了,在沈弼的操作下,未曾公开竞价,李嘉诚就以6.2亿港元的价格获得和记黄埔22.4%的股权,只有当时市价的一半,而这6亿港元李嘉诚只需两成首付,剩余分期付款,这两成的首付由汇丰银行贷款给李嘉诚,李嘉诚基本属于空手套白狼。

李嘉诚也成为第一个入主英资商行的华人,从这也这里开始李嘉诚同英国高层搭上线,在英国的权贵阶层获得了好印象。

此后在沈弼的帮助下,资金来源充足的李嘉诚如虎添翼,开启了他的香港版图,开始完成由穷小子到李超人的蜕变,逐步将香港变成 “李家的城”。

3、精准的时代眼光

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后,香港是内地向外张望的窗口,很多港商和英资企业开始撤离香港。

李嘉诚又一次的抓住机遇,再一次开始囤地,同时收购香港的各行各业,在一次次的精准抄底后李嘉诚成了大家熟知的“李超人”,蝉联香港首富多年。

90年代内地正式实施改革开放后,港商是当时内地企业的老师,期望他们能为大陆的发展带来新鲜的活力,无论是从技术、人才还是资金都是大陆当时奇缺的。

李嘉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先是用各种公益捐献获取好名声,巨量的资金捐赠让李嘉诚迅速接触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在这样的接触过程中他获取了更多的好项目、好地块。

2017年李嘉诚回应中说这是各取所需,他获得了项目,挣了钱,而对方,获得急需的人才、技术、资金,所以应该是互相感激,互不相欠,这就是一门生意。

当时媒体报道李嘉诚在内地捐赠大概超过23亿港元,国人一片感激之情,觉得这真是一个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李嘉诚这23亿港元的捐赠背后带来的是500亿港元的投资机会。

李嘉诚在北京开发的东方广场,在某一搜索平台上写着:东方广场雄踞于北京市中心,坐落于东长安街1号之绝佳位置,是真正的北京“城中之城”。

4、超人落地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发展迅速,内地经济发展一日千里,香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昌盛,香港多年积累的问题终于日渐显现。

多年来香港经济被以李嘉诚为首的地产商把持,香港房价奇高,然而新兴产业几乎没有,香港富豪榜的前几名都是地产商。

香港产业的畸形严重影响了香港经济的发展,1997年香港的GDP比新加坡高出三分之一还多,然而今时今日新加坡已经与香港相当,人均GDP甚至比香港还多出1.5万美元。

2011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评价李嘉诚说他没有创造一件商品,仅仅是根据市场什么红就做什么,只有低买高卖的商业行为,没有任何的社会贡献。

2005年李嘉诚给港大医学院捐款,港大决定将医学院命名为李嘉诚医学院,然而却遭到了港大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反对,这是第一次明确感受到香港市民仇视李嘉诚,此后李嘉诚在香港因垄断更加遭到人们的仇视。

2013年一篇学生作文《李家的城》引爆网络,众多香港网友纷纷上网表达共鸣,有网友称在香港不可能避开李嘉诚,他简直无孔不入,把持着香港民生的方方面面。

或许是嗅到了对他不友好的氛围,也或许是金融危机后他看到了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近十年李嘉诚不断抛售在内地和香港的产业,转而去投资英国。

目前英国已经有将近三分之一掌握在李嘉诚的手中,他的投资遍布英国电力、天然气、供水和电信等民生方面,英国王室授予李嘉诚世袭爵位,李嘉诚全家已入加拿大籍。

如果不是完全的获得了英国统治阶级的信任,如此庞大而重要的民生产业如何会交给一个商人?李嘉诚用庞大的资金支持英国,他百年之后家族会有安稳世袭的贵族身份。

李嘉诚说他就是一个商人,不要将他想的太高尚,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既然已经乘着时代的东风站在高点,就要履行时代赋予你的责任, 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在某些时刻总要有人能站出来,给后来人留下些什么。

因为英国脱欧,李嘉诚的投资严重缩水,欧美迟迟无法控制蔓延的疫情,也让欧美经济的未来扑朔迷离,如今李嘉诚又想回到内地来赚钱,正如几年前人民日报评论的同甘不共苦,不必挽留,他错过了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时代。

做人也总还是要有一些人性,如果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是一个商人,只是为了赚钱,那么虽是人的皮囊却已失去人的内在。

作者 :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