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违反居家隔离令外籍学生吊死酒店案引发的几点思考

20岁外籍学生拿奖学金飘洋过海到新加坡念大学,却在履行居家通知期间多次违反禁令被抓包。

估计因担心会受到校方严重惩处甚至被剥夺奖学金,越想越无法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他最终选择了最坏的出路:

在酒店客房内上吊自杀。

一条生命猝然消逝,伤透了父母的心,也引起民间高度震惊,间接反映出社会关怀机制及教育方式仍不够到位。

轻生憾事至今已过去8个多月。验尸官昨天(20日)发表研讯结论,裁定死者明显有意图想结束性命,案件归结为:自杀

此案不应归咎于任何一方,但红蚂蚁希望从几个角度去探讨,未来在处理此类事件时,能否多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援,及时将这些有轻生念头的学生从低谷中拉出来,避免悲剧和遗憾重演。

事件回顾

2020年8月1日,斯里兰卡籍的男学生迪丰塞卡(Nishad Manilka De Fonseka,20岁)飞抵新加坡,准备履行14天居家通知,然后到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展开大学生活。

他当时与一名同乘班机和巴士的女性友人入住维多利亚街大太平洋酒店(Hotel Grand Pacific)13楼,两人住在相邻的房间。

按居家通知要求,隔离期间,两人是完全不能踏出房门的。

维多利亚街大太平洋酒店(Hotel Grand Pacific)。(互联网)

兴许是太寂寞,想要人陪伴打发时间,迪丰塞卡连续五个晚上违反禁令,偷偷溜进隔壁女性友人的房里看电影聊天。为掩人耳目,他将晾衣架卡在门缝防止房门锁上,以免惊动酒店人员。

8月10日晚上,他故技重施。巡逻的保安发现房门未锁于是通知酒店大堂经理,对方上门查看后发现房内空无一人就直接锁门,导致迪丰塞卡“无门可入”。

迫于无奈,迪丰塞卡只好以“向隔壁借电话”为由,要求经理开门,企图辩称自己是被迫离开房间的,并央求经理不要就此事报案。但酒店依然按照疫情期间标准作业程序,将两人上报至移民与关卡局,最后转由教育部及新加坡管理大学处理后续。

接获消息的新大助理主管当天午夜时分发电邮警告迪丰塞卡,同时分享了违反禁令所可能面对的严重惩处。

揣揣不安担心奖学金被取消、情绪极不稳定的迪丰塞卡,最后选择在8月12日走上不归路,在客房内的天花板通风口上吊自杀。

酒店工作人员在12日下午发现他时,他已气绝身亡。

(新报示意图)

悲痛惋惜难以言喻 但憾事或许可以制止

这宗轻生个案细节不少,不能单凭一人或一方的做法简单下结论,直接认定死者“玻璃心”或“年纪轻轻想不开”云云,或是将错误归咎于校方。

首先,作为一个从斯里兰卡离乡背井的奖学金得主,迪丰塞卡很大程度上,仅能依靠这笔奖学金来支付大学三、四年制的学费,以及日常开销。

面临奖学金可能取消的压力,迪丰塞卡想到的是如何应付1新元比144斯里兰卡卢比的汇率、父母同侪的失望及异样眼光,以及数额庞大的学费。

房内寻获的长达两页遗书写道:

“你们或许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但我并不觉得我罪有应得。你们认为我疯狂,但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残酷。我爱我生命中的每个人,但对不起,我让你们失望了。”

迪丰塞卡的绝笔信满是对家人的歉意,称自己造成父亲经济困难,是个忘恩负义的儿子,也对来不及看到妹妹长大深感抱歉。

不少人可能会说,大不了就自掏腰包,打工赚钱,或向亲友借钱读完大学。

事情可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外籍人员或学生在冠病暴发敏感期间违反居家隔离的后果,往往就是:

遣送回国。

有了这层认知,想必就不难理解明明有着大好前途、成绩优异的迪丰塞卡为何会“一时想不开”。

一名心智仍不成熟,还未拥有应变人生骤变能力的20岁年轻人,初来乍到新加坡,直接被关进酒店,孤立无援,如何排解彷徨失措的紧绷情绪?

(示意图)

东窗事发后,该名女性友人也产生了自杀念头,两人互发短信取暖,努力找事情做来分散注意力。她曾告诉迪丰塞卡,若彼此出现自残冲动,一定要告知对方。

不料命运弄人。迪丰塞卡在发出两条求救信号(短信)后因等不到回电(当时女性友人已睡着),就上吊自杀。

可见,不能低估抑郁悲伤交织下所产生的后座力,也不要自认为可以独自帮助企图轻生者。

若当时两人都有向外寻求专业援助,也许悲剧不会上演。

(新加坡援人协会)

校方处理事件的方式也应更“人性化”,妥善地沟通并安抚犯错的学生,而不是按章行事发出问责邮件,罗列出数额庞大的罚款数额,以及相关刑事责任。

发出电邮的新大助理主管上庭供证时表示,当晚他正在休假,闻讯后以为事态严重,便立即在午夜发出电邮,提醒死者不可再擅自离开房间,并引述传染病法令,指出违反居家通知可面对严重刑罚。

半夜收到电邮的迪丰塞卡,内心一定是慌乱的。

换个沟通方式,打个电话叮嘱学生违规不可取,并适时地提供援助及辅导,也许对方就不会被恐惧绑架而陷入死胡同。

教育部及新加坡管理大学事后都承诺拟定新条例,做出积极改变,亡羊补牢。

(新加坡管理大学)

本地社会普遍有谈论“自杀”的禁忌。提到相关议题时,大家似乎只愿谈论正面思想,避免触及有轻生念头者的负面情绪,也深怕自己会“无意中”促成他人自杀,而背负上沉重的责任。殊不知,往往因为这样,而错过了最佳沟通与援助的时机。

自杀绝对不是人生绝望时唯一的选项。纵使陷入人生谷底,眼前看似已走投无路,但往往就像峰回路转那样,路其实就在前方,只是自己暂时看不见。

多一份关怀、多一分留心,不加以批判,认真看待身边的负面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说不定就能翻转一个人的人生,拯救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