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新加坡学成毕业后,你会选择回国发展吗

在即将到来的6月份,因为疫情而姗姗来迟的2020和2021届毕业典礼终于得以召开。又将有一批优秀学子从NUS毕业,自此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对于在新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与否无疑是影响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你,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曾经的他们

早在1870年,晚清政府就将百余名孩童送往海外求学,以求得先进技术的引进,这是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几十名平均年龄为12岁的学生登上远赴大洋彼岸、通往未知未来的航船。在美国,孩子们以惊人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所得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同时,他们也第一次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眼界与学识得到了极大开阔。

1881年,这一批留洋学子陆续回国,运用自己在海外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矿冶、铁路、电报建设,活跃在此等新兴产业,对于中国现代化均作出了不同方面的贡献,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外交官唐绍仪、刘玉麟,以及被写入教科书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

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彼时时局动荡,送出留洋学子的目的也是为国培养人才,而事实证明学成归来的这一批勇敢而勤奋的青年,也确实没有辜负民族的期待。尽管当时社会对归国学子非议众多,他们还是坚持将才华倾数奉献于自己专长的领域,在风云涌动的20世纪初期为我国近代史划下浓重笔墨。

时光流转到20世纪50年代,新一代的青年才俊正在崭露头角。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当时年仅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在获得学位后的第九天他就决定回国,并很快选择加入中国“两弹一星”项目的研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多项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同时,他还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

邓稼先

作为我国优秀科技人才,邓稼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毅然回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甚至是健康,值得被所有国人铭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放程度远超从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前往海外深造,在获得学位后回国参与到各项科研和创业活动中来。他们携著国人的勤勉好学走出国门,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归故里,在医学、农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我国发展史上闪耀的明珠。

现在的我们

回忆往事是为了今朝,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超70万人,回国人员总数超50万,留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我们身处其中,正面临着在茫茫人群中沧海一粟,却关乎自己未来命运的抉择。

历年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变化

影响选择的因素总是多样化的,个人理想、家庭境况、国际关系、就业形势,诸多考量综合在一起仿佛解不开的谜团。新加坡就业有其特定的好处,如可能不会过于繁重的工作、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较为简单的职场人际关系和较为平等的就业形势等等;而在中国工作也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如蓬勃新生的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熟悉的语言与工作环境等,若要分析起来仍旧以个人喜好为上。

可是在很多人的小时候可能也都有这样一个小小的英雄梦想,希望自己成为太空人、科学家、奥运冠军诸如此类,总而言之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要成为那样的人并不容易,所以渐渐再也不会有人提起。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世界各地的济济人才和他们的光辉事迹广为流传,有如此优秀的案例在前,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是不是终将埋没在茫茫人海里,而不能对世界作出一点点改变。我们看到的越多,看穿了上下几千年,看遍了七大洲五大洋,就越觉得自己无力。

童年时期最著名的太空人杨利伟

但是人生漫漫,不能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停滞不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还没有体验到世界的滋味,正当是拿出自信闯荡的年华。而可以离自己梦想更进一步的那一件事,那个可以让利益至上的现代生活增添一份热血的事,可能就是让民族凝聚力将你带回祖国、为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添砖加瓦吧。

我们总觉得成熟的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平凡,正像我们总觉得不应该空喊爱国的口号。可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的国家,将我所信任的我的才华、我的热血与真心尽数洒在我所信任的华夏土地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好像也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比起为自己套上一个个不逾矩的边界,勇敢从容、不惧耻笑,才是真正的成熟。

这篇文章不是在道德绑架些什么,毕竟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归理性的思考,找出符合个人当下情境的最优解。只是希望在如今,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出:我想,并且我也可以,用我前二十来年发奋苦读的成果,用我在大洋彼岸学到的一切,去好好建设我们的国家。

*本文图片来源:sohu, 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