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的“中国造”

中国的制造能力有多强大?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很好说明,疫情期间中国的口罩生产就是制造能力的生动体现。2月初,中国口罩日产量1000万只,为世界供应了一半的产量。一个月后,这一数字增加到近1.2亿只。

“世界工厂”名副其实。

但近年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全球制造中心转移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东南亚地区以其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著制造业的步伐。无数媒体报道中都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即将被东南亚取代。

事实果真如此吗?

身在新加坡的我们,又是如何受到“中国制造”的影响的呢?

01. 在新”遍地开花”的中国制造

2018年,新加坡陆交局斥资约5000万新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购买60辆电动公交车。

其中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和新加坡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旗下的新科陆路系统分别标到20辆单层电动公交车的合同;由中国宇通客车和电力公司南瑞集团组成的合资公司则标到10辆单层和10辆双层公交车的合同。

首批10辆宇通单层电动公交车已在今年4月开始服务,另有五辆比亚迪单层公交车在7月投入运作。

10月27日,中国制造的10辆双层电动公交车在新加坡正式投入使用,为新加坡的中国制造再添一把火。

其实不仅是交通业,中国制造早已渗入到新加坡的各行各业中,遍地开花。

这次疫情中,中国的“方舱医院”建设再次令世界惊叹。新加坡在4月份迎来了确诊病例的大爆发,急需新建隔离救治场所,于是也准备建方舱医院。

4月10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接到紧急委托,要将新加坡民航局原事故应急大厅改造成有96个单元的方舱隔离所。

面对时间紧人力不足、原材料采购困难、施工人员须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重重困境,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努力克服,在短短三天圆满完成一处方舱隔离所的建设。

中国交建新加坡分公司的每一名成员都以最快速度、最佳状态投入这次特别任务,为新加坡防疫抗疫提供了最有力的行动支撑。

新加坡裕廊船厂大士南一期工程也是中国制造。

工程位于新加坡大士南延伸段,是该区域第一座建设的大型综合船厂项目,单位工程多,工程量大,工期要求紧,技术要求高,受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

最终由中交三航承建的这个工程被新加坡政府评价为“未来船厂”、“梦幻船厂”、“新时代船厂的典范”。

在交通业、建筑业和工程业,中国制造在新加坡风生水起。在零售业和食品业等,新加坡的中国制造也不甘落后。

苹果手机风靡全球的那几年,流行这样一句话:“卖了肾也要买苹果”。而2019年4月,华为专卖店在新加坡迎来了不输苹果的待遇,在新品销售前一日便大排长龙,成为狮城人民竞相争抢的对象。

2017年,在新加坡售出的5台手机中,就有一台是中国品牌!新加坡的路边也随处可见OPPO、小米等手机招牌。

来自中国的海底捞、喜茶、探鱼等餐饮品牌,更是动不动就人山人海,排队都得靠缘分!看来狮城人民也是很把中国制造的食品业放在心上的!

说完了饱受赞誉的中国制造,再来说说有争议的。

2009年,新加坡陆交局为了提升地铁班次,花了3.68亿新元(约18.4亿人民币),向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新加坡)有限公司及中国南车四方机车(中车)组成的合资企业添购22列C151A系列新列车。

这批22辆列车在2011年交货后,新加坡多添购了13列新列车,假设价格不变的话,新合同又是2.17亿新元(大约1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新加坡花了28亿人民币,向中车买了35辆列车。

2011至2014年,这批列车开始在新加坡投入使用。之后在2016年7月被香港媒体爆出,这批投入运营三年不到的35辆中国造地铁列车,有26辆的车身和转向架(bogie)的连接处发现了裂缝,问题列车占了全部出口量的近75%。

此事一出,争议颇多。中国高铁的成就以及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目共赌,但这一事件不得不说是一个关乎中国制造的重大质量事故。

新加坡地铁公司SMRT的董事经理Lee Ling Wee接受《海峡时报》时声明说:这些有问题的列车还在保修期内,制造商将进行维修,全部26辆列车的维修工作将在2023年完成。

无论如何,事情总算有一个结果。好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新加坡的中国制造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狮城生长著。

02. 如果新加坡没有了中国制造……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一度等同于“质量不好”。但现在,时代变了,事情变了,眼光也该变了。

虽然说曾经出过SMRT的事件,但新加坡大部分的中国制造还是非常有质量保障的,也因此非常受到狮城人民的追捧。

中国制造,其实早已在不经意之中,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姿态,渗入新加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你能想像在新加坡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能有什么,顶多就是少几件东西,对生活能有什么大影响?

还真就是在方方面面都有大影响。

首先,人们的出行就要受到影响。上文提到过的,新加坡的地铁、公交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其实,新加坡的很多计程车也都是中国制造。

2017年2月,在超过三百位来自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和当地政府官员、商业伙伴、专业协会、以及市民代表的注目下,由100台比亚迪e6纯电动车组成的新加坡首支新能源计程车队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东南亚最大纯电动计程车队正式启动。

比亚迪,作为国内唯一将电动计程车成功推向海外的品牌,一举实现了中国电动车企业在海外的最大规模投放,创下中、新两国纪录。

说不得你平时打Grab出行的时候,用的就是中国制造的比亚迪电动汽车。

人们平时买菜和用餐也都要受到影响。

中国早在2002年就成为新加坡的第二大蔬菜来源地,仅次于邻国马来西亚。要是少了来自中国的水果蔬菜和其他商品,新加坡的超市怕是都得空出个一半。

再说吃饭,中国餐馆在新加坡可不占少数,要是没了这些中国制造,那些吃惯了的食客要到哪里去解决吃饭问题呢?

新加坡共管公寓(EC)的最大发展商就是青建地产(南洋)集团,Compassvale Cape政府组屋共11栋,含1400套住宅都是青建建的。更别说什么中国建筑公司开发的高级公寓楼了。

你说中国制造对生活在新加坡的人“住”的影响大不大?

“衣食住行”四个里,已经有三个都要受中国制造影响了,那最后一个“衣”又怎么能跑的了?

不信你去翻翻,衣服裤子和鞋包,上面有多少写着“Made in China”?

其实何止是衣食住行,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电器、生活里用到的日用品、每天办公都要用到的手机和电脑……

有哪一样跟中国制造不沾边?

如果新加坡没有了中国制造,虽说人们倒也不必过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但肯定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这话,不夸张吧?

03. 中新合作不止中国制造

新加坡与中国制造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并不奇怪。

从2013到2019年,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新加坡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020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和新加坡探索出了宝贵的合作经验,相互借鉴、不断创新、务实合作。总体上双边发展势头良好、关系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成果也颇为丰盛。

先说双向合作。

中新之间多个政府间合作机制,加深了中新企业界在投资和贸易的合作。合作机制中包括新加坡和中国八个省市所成立的经贸合作理事会。

这八个经贸理事会的合作内容也不断拓宽、不断丰富,从早期的地方性经贸合作,发展到现在的专门领域和主题合作。

例如,2019年成立的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便涵盖了共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创新、商业环境、城市治理以及人文交流等各方面的合作。

1994年启动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启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都是两国企业通过实践,相互借鉴经验,创造合作共赢的典型例子。

与此同时,中国在新加坡的业务一直在不断增长。

据统计,到2018年底,中国公司向新加坡的注资额总计已高达418亿美元。而且近年来,新加坡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在新的中资企业数量已超过7500家,其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

阿里巴巴就是个中典例:

截至到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对Lazada的投资额总计已达到40亿美元。阿里在2016年投资10亿美元收购Lazada 51%股份,之后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17年,阿里投资10亿美元增持其Lazada股权至83%,到了2018年3月再度追加投资20亿美元。

之后来自中国的字节跳动等发展强劲的互联网公司也都要来新加坡扎根发展,中资企业和新加坡的交情只会越来越深。

另一方面,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更是手笔极大。

新加坡国有投资企业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组合净值约为4030亿元人民币,在淡马锡的总体投资规模中占比26%,已经和它在新加坡本国的投资规模齐平,并列首位。

中国许多著名的大公司背后股东都有淡马锡的身影,甚至中国多家核心国企淡马锡也有份参与。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还有中国平安等等。

2019年10月24日,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在彭博买方论坛上发言:

“我们觉得在今天的世界上从风险和回报的平衡而言,在中长期来看中国还是最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中国经济还是有长远信心的原因。”

2019年10月15日,在第15次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上,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与中国副总理韩正共同宣布了新加坡-中国自由贸易升级协定将在2019年10月16日正式生效。

新中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对原来协定的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领域进行升级,还新增电子商务、竞争政策和环境等三个领域。

在这次疫情期间,中新政府和企业不但以线上线下形式举办会议,也在今年6月建立了中国同东南亚国家间的首个“快捷通道”,让两地商务人员得以在疫情下恢复往来。

可以看出,尽管身处充满挑战的商业环境,中新政府和企业仍然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加强经贸合作。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于今年6月发表文章说,中国产业链强大,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巨大,这将让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在疫情过后更加凸显。

可以看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很难被动摇,而新加坡更是离不开中国制造。

但中新两国的经贸关系,远远不是中国制造四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

希望中国和新加坡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发展势头,未来,在经贸上开展更多的合作,达成更多的互利共赢。

资料来源:

1. 新浪财经:中国制造双层电动公交车在新加坡投入使用

2. 新华网:中国交建匠心搭建新加坡方舱隔离所

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制造新加坡地铁返工引发的思考

4. 新能源电动智能汽车:新加坡首批电动汽车中国制造

5. 狮城新闻:新加坡未解悬案——麦当劳男童失踪案!

6. 财新网:新加坡:投资中国=投资未来

7. 东盟:中国—新加坡持续发展经济合作

8. 新华网:《经济学人》:疫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更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