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的经济军事地理位置分布各异,所以每个国家的生存条件也大有差异。有些国家的生存条件非常险恶,在客观条件上看起来发展艰难,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在《行路难》中的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而关于这个话题,新加坡想必最有心得。
新加坡整体国土面积只有724平方公里,大约是上海的九分之一。其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南部,这里政治形势非常复杂。新加坡的军队也很少,只有7万人左右,却连美国都十分忌惮它。而且就自然资源来看,新加坡的各种自然资源稀缺,连粮食和淡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新加坡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一度发展得很好,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新加坡城市夜景
01
新加坡在独立前是英国殖民地,最终在1965年宣布独立。新加坡的生存条件恶劣并不完全因为它国土面积小,如果说国家小,其实还有很多国家比新加坡更小。新加坡的主要危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自然资源。新加坡几乎没什么资源。粮食、矿产、经济作物、淡水这些基本的生存物质资料大都依赖进口,新加坡人曾经无奈的自嘲说,他们只有空气能自给自足。第二,新加坡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新加坡的经济几乎全部由贸易和金融构成,而他们的贸易是转口贸易,意思就是说要做贸易,新加坡人需要先从别国进口货物,再转卖给其他国家。这种经济形势完全依赖别国,非常不稳定。
新加坡城市街头
第三,政治环境日趋恶劣。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东亚许多国家能源运输的必经之途。美国、俄罗斯、中国等诸多国家都在这一区域有需求,多重势力在这里交叠抗衡,新加坡只能飘摇其中。第四,国内民族问题。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国内人口主要是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其中华人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是新加坡政府为了减少华夏文明的影响,在语言和文化上都以英国和马来西亚的为主。然而这样,也导致新加坡没有能让所有国民团结一致的民族文化旗帜。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李光耀接受的是英式精英教育,所以在他执政后,不管是他自己还是整个新加坡的政治倾向,都努力在靠拢西方。李光耀对新加坡的情况心知肚明,他知道新加坡几乎说不上什么“自身实力”,所以只能依靠新加坡的战略优势来与大国博弈。李光耀采取的办法便是设法在各国间取得平衡。
李光耀旧照
02
二战结束后,英国从东南亚撤回驻军,新加坡李光耀此时立刻将美国视为保护伞,迅速与美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李光耀也知道,他不能任由美国势力在新加坡独大,必须再另找一个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来平衡,而这个选择就是前苏联。于是新加坡与前苏联也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虽然心中暗自不满,但也不能公开撕破脸。
后来由于苏联对越南的支持,让李光耀觉得非常不安全,便又与中国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外交关系。就地理位置来说,中国是新加坡旁边最近的一个大国,为了避免中国过于威胁新加坡李光耀便又拉上了印度。这样一来在新加坡周围,不管是远方的美国日本还是近处的中国印度,他都采取了一种不过分靠拢,也不完全疏远的态度,营造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发展局面,让新加坡得以在经济上实现腾飞。
李光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
李光耀的这种措施非常有效,在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在国际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完全可以说完全不逊色于大国领袖。而世界各大国的领袖也经常与李光耀来往,例如尼克森就曾经与李光耀深谈过东南亚政策。这一时代是李光耀和新加坡的高光时代,但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加坡也光辉不在。
03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过:“事莫明于有效,论奠定于有证。”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1979年李光耀提出了“讲华语运动”。在李光耀刚上台执政后,便曾经宣布废除汉语,将英语作为国语和官方语言,但对于各民族日常生活中所使用语言并不干涉。到了70年代末,由于新加坡需要在经济和市场上加大与中国的合作,便不得不提倡国民讲普通话,一些政要和商人会开始在公开场合使用华语。
繁忙的马六甲海峡
近年来,新加坡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下降,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各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还有一个是由于马六甲海峡的经济作用也在下降。在东亚,如果巴基斯坦的港口或者泰国的克拉运河开通,那么马六甲海峡将会失去咽喉要道的地位,新加坡在国际上的地位会进一步降低。
结语
新加坡的现任总理李显龙,远远不及他的父亲李光耀在国际上有分量。这不仅有历史原因,是各种国际形势的变化造成。当自身不能再成为平衡中的秤砣时,那么所谓的平衡外交便是一个笑话。
参考资料:
《行路难》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