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商界大鳄的诗意人生

傅春安有多个头衔。

在工商界,他是新加坡最大民营物流公司的缔造者;在音乐界,他是业余作曲人,是一代巨星邓丽君的伯乐,是让《掌声响起来》《三百六十五里路》等歌曲红遍大街小巷的金牌制作人;在文化艺术界,他是多个艺术团体的赞助人是《正大综艺》等一系列王牌栏目的创始人,也一路推动了中国文艺界走向开放蓬勃。

傅春安就是这样一位横跨多个领域,却又能够在每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多彩和特殊,才让他的人生变得诗意而深远绵长。

相机而动,勤奋经营成就商场巨舰

如果把傅氏家族如今的事业比作一艘巨舰,傅春安当年接手时,巨舰却还只是飘摇在海面的小船,任何风浪都可能将它撕得粉碎。

早些年间,傅春安的父母就由中国福建安溪移民至新加坡,到傅春安这一代,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傅春安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由大哥二哥辛苦养大。当时,两位兄长靠经营一间规模很小的运输公司养家,早出晚归,收入十分有限,傅春安将这些辛劳都看在眼里。于是,1964年,傅春安放弃挚爱的音乐梦想,加入家族公司,一个铺面,一个伙计加两辆货车,构成了傅氏家族事业的最初形态。

傅春安和兄长们一样勤奋机敏,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果敢与眼界。凭着令人惊异的胆识和远见,他果敢开启三次变革,又在变革之路上幸遇三个赏识他的贵人,从而促成事业实现鲤鱼跃龙门式的飞跃。

傅春安加入公司的第二年,恰逢新加坡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时,李光耀总理决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傅春安由此预见运输行业必将进行调整,遂决心变更业务方向,广泛联系工厂及外商客户,实现事业扩张。

由此,傅春安遇到了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伯乐——当时的新加坡糖厂即如今四海栈集团的张泗川和张泗发兄弟。出于对傅春安的信任,1966年,他们将糖厂的运输工作全权交由傅长春公司处理,从卸运散装原糖、到以半自动化方法进行包装和运输,直至运送给本地客户并包装出口的全部流程。不仅提供生意,随着双方交往的不断深入,张泗川兄弟还向傅春安慷慨出借10万元资金,以缓解小本经营的傅长春公司在为糖厂提供“一条龙”服务时遭遇到的资金紧缺困难。就这样,靠着张泗川兄弟的信任与这10万元的支持,傅长春公司由此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但具有雄心壮志的傅春安并不满足于此,本着把事业做强做大的终极理想,他很快开启了第二个变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傅春安决定亲赴当时亚洲技术最为先进的日本考察取经,以提升企业技术硬实力。

在这次变革中,傅春安又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著名歌星翁倩玉的父亲翁炳荣老先生。翁先生旅居日本多年,因为欣赏傅春安的勤奋和胆识,他为这个年轻人积极协调引荐,多次组织赴日考察,最终帮助傅长春公司掌握了运输行业的先进管理和技术。

有硬实力傍身,傅长春公司在争取大客户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连续签订多个重量级合同,其中还包括壳牌(SHELL)、埃索(ESSO)和新加坡石油公司(SPC)三家国际化石油企业的庞大运输工程。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承接壳牌(SHELL)石油的项目时,傅春安为保证技术过硬,不仅亲自住进日本工厂学习4天4夜,更斥32万新元购进最新设备。要知道,32万新加坡元在当年已撼动傅长春公司根基,但傅春安还是认准新加坡“炼油中心”东风,趁势而上,破釜沉舟,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入新设备,其胆识与远见由此可见一斑。至今,这三家国际石油公司仍是傅春安的忠实客户,这也恰是傅长春公司的能力和信誉的最佳印证。

20世纪70年代初,傅春安的前瞻性再次促使他开启变革。在货柜运输开始之初,他就敏锐认定这是个勃兴行业,决心投入其中。也是这个时候,他生命中的第三位贵人出现了——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新加坡船务、史丹福置地及库克物流的老板欧石吉。

傅春安和欧石吉是多年业务伙伴,彼此的信任让他们一拍即合,合作成立了新加坡第一家货柜运输、储存及维修中心,同时包括海运、空运和国际贸易业务的“海宝港务管理公司”。由此,他们开始矗立于时代潮头,当年仅包装运送化肥及谷类货物一项业务,每年就达300万吨,所形成的海陆空全覆蓋物流模式,帮助傅长春集团一举成为新加坡规模最大的物流公司。

多元递进,从中国到世界

不断夯实自身硬实力的同时,傅春安也全力推动集团的国际化和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他选定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深爱的祖国——中国。

1978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这让有着深厚“中国情结”的傅春安兴奋异常。带着支援祖国建设的强烈愿望,1981年,傅春安身先士卒,带领集团率先进入中国市场。

傅长春集团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就是大手笔,联合中国经贸部辖下的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合资成立鸿运国际运输公司,主打海陆空运输及国内机票和快递的代理业务。此外,傅长春集团还在中国大力发展房地产项目,投资建立了苏州国际经贸大楼,1995年9月一落成,这幢28层的建筑便成为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的举办地。立足老本行,推动新变革,沉稳又雄心勃勃,像极了傅春安的一贯风格。

作为商人的傅春安,投资中国并不全是为了利益,更多源自他对祖国同胞的深情厚谊。因此,在帮助中国不断引进外资的同时,也积极帮扶中国企业“走出去”。他常年在新加坡接待中国代表团,每年也都要率领新加坡经贸代表团访问中国,在不断的交流互助中共谋国际化发展,中新两国间的合作桥梁也愈加广阔和稳固。他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可以尽量利用新加坡已存在的优势,扩大出口,扩大业务,充分与国际接轨,尽量利用新加坡,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傅春安还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延伸到其他亚洲国家。1993年,傅长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中岛水产集团合资成立傅长春—中岛水产(亚洲)有限公司,当时,他仅投资100万元占股51%,却继续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上新鲜寿司与海产品售卖“外带”(take away)形式,轰动市场,在多家知名日资企业内开设柜台,一举打响“寿司先生”(Mr.Sushi)品牌。乘胜追击,傅春安又将品牌布局至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均掀起购买热潮,2010年将股份进行转卖时,合资公司的营业点已增加至73个,市值估价1亿元,已经是当初投资额的100多倍。

这些,虽然只是傅春安创奇商旅生涯的一些小片段,但他的非凡远见与成就,却可窥见一斑。

“文”韬“武”略,探寻生命的诗和远方

傅春安有“两面”。商场上,他是开疆拓土、所向无敌的将军;在探寻生命中的远方时,他又儒雅而深沉。但无论哪一面的他,却都是传奇,是行业领袖。

音乐对傅春安而言,是明月光,也是心口的朱砂痣。虽然年轻时受迫于生活不得已放弃,但在内心深处,他对于音乐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热爱,始终无法割舍。所以,傅春安一面征战于商场,一面又“不务正业”地学习古典乐,修习钢琴、声乐、作曲及指挥,更创作了不少歌曲。

1969年,傅春安迈出他在文艺界的第一步——主办“歌舞升平慈善晚会”,参与义演的名单中,有红遍东南亚的台湾“泪盈歌手”姚苏蓉及台湾歌仔戏皇后杨丽华之类的大腕儿,也有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16岁邓丽君。两大“皇后”同台演出,本就赚足了兴趣点,邓丽君的一曲闽南语歌曲《烧肉粽》,更是将晚会推向了高潮。如此精彩的组织策划,也充分展现了傅春安对于文化市场的敏锐感知力,以及识人用人的能力。

从此,人美歌甜的邓丽君开始走入大众视线,爱惜人才的傅春安,又为她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明确路线。他鼓励年轻的邓丽君留在新加坡发展,还将她推荐给当时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丽风唱片,为她制作唱片专辑,就这样,傅春安成了邓丽君第一个制作人。不久之后,邓丽君与宝丽金签订长约,一代巨星就此诞生,美玉终于在傅春安这样一位伯乐的赏识和帮助下,散发璀璨光辉。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邓丽君也投桃报李,化身红娘,促成傅春安与有着“台湾十大歌星”“远东十大巨星”美誉的包娜娜的幸福婚姻。之后,两家始终保持深厚友谊,1995年,42岁的邓丽君芳年辞世,这让傅春安夫妇至今都心痛不已。

有了这样的开门红,傅春安在文艺界更加干劲儿十足,又策划了一系列盛极一时的文娱项目,如“远东十大巨星慈善晚会”“欢乐今宵”等,这些巨型演出不仅带火了整个文娱界,也为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文艺界搭建了交流与合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带着这样的成功积累,傅春安开始将梦想与自己的浓重中国情结结合,也由此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开启了很多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1986年,他在中国先后参与筹备了“金孔雀杯、银孔雀杯”“宋庆龄基金会筹款晚会”等系列红极一时的文艺项目。1988年,在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的新时期十年金曲、十大金星(1978年至1988年)评选活动中,傅春安受邀担任总顾问及总监制,并为入选歌手录制三张专辑。也是在这一年,以妻子包娜娜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春节晚会”并录制“专题节目”为契机,傅春安为包娜娜精心策划的专辑一经推出,售卖即超过550万张,专辑中的《掌声响起来》《三百六十五里路》等歌曲瞬间红遍大街小巷,至今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熟唱。傅春安在音乐制作及大型舞台监制方面的能力,在中国也获得了普遍认可。

1992年开始,傅春安将步子迈得更快更稳,他的新加坡远东集团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资成立了今日国际试听制作公司,全面发展中国音像市场,不仅在中国国内制作、出版、发行大量音像专辑,更引进国外优秀影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此外,公司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参与电视剧制作,创立了“国际影院”和“世界电影城”这样两个在电视时代颇为盛行的栏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彼时,中国对于文化领域的监管非常严格,一家外国公司能将业务延伸至意识形态领域,其在中国受到的信任可想而知。傅春安还是《正大综艺》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有着庞大投资且同样具有浓厚情结的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想要在中国制作一个所有老百姓都喜欢的节目,为着这样的共同理想,1989年7月,傅春安正式受聘成为正大综艺顾问。

想要在中央电视台开办一个集知识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大型栏目,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1990年,一档名为《正大综艺》的栏目应运而生,并保持强势收视率几十年不衰,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主持词,至今仍旧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所熟知。这档节目影响了中国的电视内容与形态,是具有现代娱乐精神的综艺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的首次亮相。

这些,都还只是傅春安为中新文艺界发展所做的海量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直到今天,他还在为文艺领域不断出钱出力,在实现自己文艺梦想的同时,也全力推动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他在新加坡两大国家级乐团之一的新加坡华乐团义务担任董事十余年,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2009年,也还能为乐团发展超额筹措款项,即便用尽人脉关系也在所不惜。他还专门成立了“傅长春艺术基金”,以便将自己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支持变得规模化和持续化。

傅春安形容自己在文化艺术上的付出,是国民服役,是对国家的回馈,其实,他在工商和其他领域,也都毫无怨言地扮演着“国民服役”角色。从官方机构的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中国工商组副主席,到民间团体的宋庆龄基金会顾问,傅春安拥有的头衔数不胜数,但对他而言,这些头衔不是光环,而是厚重责任,是为中新两国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渠道和桥梁。也是因为这样的执著追求和奉献,他的人生才变得诗意,且深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