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去年本地就业人口增加值得高兴,但也不能忽视藏在细节里的隐忧  

2020年在冠病疫情的肆虐下,“保住饭碗”是政府与老百姓心心念念的课题。

可以想见,去年的劳动市场数据肯定不会太好看,但大伙心中必然还是希望没有跌得太重,以便未来还有再度奋起的机会。

人力部今天(16日)公布的《2020年劳动市场报告》给了一丝希望,但也不乏隐忧。

根据报告,不包括外籍女佣,去年我国整体就业人数减少了16万6600人,毫无意外成为20年来萎缩幅度最大的一年。

然而,乍看之下很惊人的数据,对国人而言不一定全是坏事。

如果将数据拆开来看,全年居民就业人数反倒逆势增长了1万4900人。导致整体就业人数减少的主因,是非居民就业人数锐减18万1500人,一来一往下才造成了整体就业人数的大幅下滑。

此外,裁员人数在经历连续五个季度的增加后,终于在去年第四季首度出现下滑,显示本地劳动市场已有起色。

我国劳动市场已有起色,但和旅游活动挂钩的行业如服务业却仍在苦苦挣扎。(联合早报)

不过,这间中还是藏着一些隐忧。

去年,在被裁退后半年内重新找到工作的本地居民中,有67%转换了行业类别。

转职的本地雇员当中,有相当高比例投入到行政与支援服务。但这衍生了一个问题,这些工作大多属于临时性质,一旦工作期限结束,相关雇员有可能又会进入失业状态。

这些工作包括因应冠病疫情而衍生的“新常态”工作,如拭子检测助理和安全距离大使。

综合本地媒体过去的报道,至少有1500人担任拭子检测助理,安全距离大使则有约3000人。

疫情暴发以来,有不少失去工作的国人当起安全距离大使。(海峡时报)

在相关岗位上工作的人们的确暂时保住了饭碗,也间接让本地居民就业人数的数字“好看”一些,但疫情结束后他们何去何从,还得视乎本地劳动市场的恢复状况。

同样的情况也困扰着“生不逢时”的社会新鲜人。

本地四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跃社科大学日前联合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去年只有近七成的本地大学毕业生找到全职工作,比往年的八成有所落差。

从事兼职或临时工作的比率,则从前年7%大幅飙升至去年的22.3%。

疫情之下,这种折衷的办法自然无可厚非,但在后疫情时代,稀缺的工作机会能否恢复,或多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才是真正的考验。

劳动市场报告显示,去年12月的职缺对失业者比率已攀升至0.77,相当于每位失业者有0.77个职缺,比起9月的0.63已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1以上的水平。

另外,根据负责管理JobStreet的网络求职公司SEEK Asia所作的一份调查,由于疫情缘故,新加坡人相较往年更不愿意到海外工作。

愿意出国工作的本地受访者从2018年的70%大幅滑落至去年的44%,低于全球平均的50%。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本地受访者愿意到国外工作的比率比全球平均的57%高上许多。

此外,30岁以下的新加坡人只有少于一半(48%)愿出国工作,拥有高学历者也只有45%愿意到国外寻求发展机会。

上述调查结果意味着将会有更多新加坡人留在本地工作,新加坡劳动市场未来有没有足够的职缺应对国人的这种心态变化,将极为关键。

(联合早报)

我国经济去年萎缩5.4%,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贸工部给今年订下的目标是我国经济将强势反弹4%至6%。

但过程会有多顺利,还得视乎全球的经济走势。目前全球疫苗接种的进度参差不齐,边界越迟开放,对依赖国际贸易的新加坡挑战就越严峻。

经济是否按预期恢复,将牵动劳动市场的复原进度。

与此同时,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的雇佣补贴计划(Jobs Support Scheme)将在明年3月逐步结束,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曾说过,政府不能无止尽的给予同样水平的援助。

这也势必会对本地商家和雇员形成新的挑战。

王瑞杰今年2月在2021财政年预算案宣布再度延长雇佣补贴计划。(联合早报)

已多次动用国家储备金的情况下,政府未来未必能再以相同力道去支撑国人的饭碗。

因此,政府以及主流媒体口径一致强打去年本地就业人口增加的正面数据,当然值得高兴,但也必须审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