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降低外籍劳工在宿舍染病的风险,负责客工宿舍问题的跨机构工作组逐步把从事必要服务的健康客工迁出宿舍,而位于红山弄(Redhill Close)的空置组屋是首个被政府征用的临时住所。
客工匆忙搬出宿舍,身上只有简单的随身物品,他们踏入只有基本家具的空房子,焦虑之心可想而知。
不过,在过去一个多月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也分别献出绵力,协助这些客工适应新环境和照顾他们的日常所需,同时确保附近居民能接受和欢迎这批新邻居。
拉丁马士基层接获政府正式通知时,距离客工搬入红山弄经整修的三房式组屋单位,才不过两天。
该基层的特别工作小组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单位只备有基本家具、床具、风扇及卫浴,如何使客工的居住环境更舒适,成为基层领袖们的首要任务之一。
拉丁马士区议员陈振泉日前接受电访时说,1月23日第一起确诊病例宣布后,他就特别关注本地疫情的发展,设想疫情若恶化,政府可能征用区内21座早前纳入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SERS),但还未拆除的旧组屋。
到了元宵节前后,他提醒基层开始筹备成立特别的工作小组,由拉丁马士公民咨询委员会荣誉主席林焕章带领。
客工在4月6日搬入红山临时住所,基层也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工作,包括配合建屋发展局在场的人员,照顾客工的健康和福利。
建屋局受询时没透露目前住在红山的客工人数,但指出红山弄和永光路共有约1000个三房式单位被征用,每个单位可住六人。
据早前报道,红山弄旧组屋共有878个单位。为了避免客工踏出住所范围,在邻里走动提高交叉感染的风险,基层联系上小印度店主及传统协会,安排商家进驻临时住所设立杂货店。商家也定期提供理发和汇款服务。
客工还各获得一张手机SIM卡,数据流量多达50千兆字节(gigabytes),方便他们与亲友保持联系和上网消磨时间。
另外,所有餐食都由雇主提供,可以继续工作的必要服务人员也只能由雇主安排载送往返工作地点和住宿。客工每天得量体温,若身体不适就立即就医。
陈振泉指出,该区是全岛首个必要服务客工入住的临时住所,不少企业和民间组织主动联系,伸出援手。
例如,糕饼店Bengawan Solo、新加坡餐饮协会、新加坡佛光山、瑞典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等,都陆续送来食物、糕点和家居用品。
由通讯及新闻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带领的“罩亮爱心”(Maskforce)行动,也送来5000个口罩。
最近有客工要求添个毯子晚上保暖,基层就找来善心人士赞助,从中国进口一批沙滩毛巾应急。
陈振泉:国人发挥守望相助精神
陈振泉也是外交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他说,这次疫情让国人在艰难时期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同面对挑战。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要打造温馨又有凝聚力的社会,有时是需要经过重大挑战的洗礼,发现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富有同情心,以及共同抗疫的决心。”
一些民间组织在帮助客工入住红山临时住所后再接再厉,把触角伸向其他临时住所。
小印度店主及传统协会成员大卫(SR David,54岁)是本地多个客工休闲中心的管理代理负责人。他对客工需求相当了解,也掌握许多商家的联系,在得知临时住所有需求后,他义不容辞地参与协调商家临时设店的工作。
在临时住所设店面不用租金,大卫也为客工争取商家压低价格,并允许有经济困难者赊账。
大卫说,对小印度商家、在客工宿舍和休闲中心营业的商家而言,这样的合作制造双赢,毕竟他们的生意都受疫情影响。
另外,客工的伙食也是他介绍餐饮供应商给雇主们的。“这段期间,我常常会接到不同商家的来电,问我还有哪里需要他们的服务。”
关注客工福祉的珠烈街计划(Project Chulia Street)则协助为客工募集物资,包括干粮和日用品,组织也在临时住所设置饮料和食品自动贩售机。
经理李善桢(40岁)说,组织经由政府联系,开始帮助住在临时住所的客工,其主力在协调物资捐献。
他说:“物价因疫情已有所上涨,我们不想帮倒忙,导致囤积的情况出现,剥夺其他客工获得帮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