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受聘伊丽莎白医院药房 有一技之长自闭也可自立

获选到药房工作的自闭症人士从去年5月至8月,分两个阶段接受培训。他们先是用教学模型器具学习,第二阶段再到伊丽莎白医院药房用真药做实践。

院方希望下来还能聘用更多自闭症人士,也正探讨为其他特需人士提供工作机会。

宋慧纯 hcsong@sph.com.sg

“我想要这份工作,因为有工作就可以赚钱养活自己,也帮补家用……我也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我可以掌握新技能并学以致用,对机构和病患做出贡献。”

汤姆(假名,20多岁)去年8月底开始在伊丽莎白医院药房工作,负责包药和贴标签。如果没有特别指明,很多人或许不会知道,包括汤姆在内的三名医疗助理都有自闭症。

伊丽莎白医院执行总裁杨圣明医生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透露,聘用这三名自闭症人士是院方倡导更包容社会的计划之一。伊丽莎白医院相信是本地少有这么做的医疗机构。

杨圣明透露,三人是在自闭症资源中心旗下的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Employability and Employment Centre)培训计划下受训和受聘。

自闭症人士会先接受评估,根据他们的强项和兴趣做技能配对,合适人选会接受职场技能培训。

杨圣明说:“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我们可尽一分力。我们不会低估他们的能力,其实他们对细节的专注力和高度集中力,是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要的素质。”

药房重新检视工作流程

获选到药房工作的自闭症人士从去年5月至8月,分两个阶段接受培训。他们先是用教学模型器具学习,第二阶段再到伊丽莎白医院药房用真药做实践。

伊丽莎白医院首席药剂师林婷说,这批特需员工加入药房工作前的三四个月,职能导师还特地在药房观察每日工作流程,做笔记和拍照,好将流程一步步列出来。

伊丽莎白医院药房也趁机重新检视了现有工作流程,重新分配药房技师工作,好充分运用药房的人手。

林婷介绍,药房高级技师黄秀兰一般负责协调每日须预先进行的包装工作,并密切留意这些药物的库存。之后,一般有三或四名技师依据班表,下午预先包装。

随着三名自闭症人士加入,他们就负责所有预先包装,技师无须再从旁协助。

汤姆说:“刚开始时,我不太能准确贴好标签,难度在于必须确保标签不会遮住重要的药物说明。多练习后,我现在能对准位置,不会贴偏了。”

现在他已经熟能生巧,以五个步骤进行预先包装为例,他能在半小时内,平均包装100颗药丸。

林婷说,技师会继续每天包装和派发医疗用品供应。他们也有更多时间检查药物有效期。

包装出院和门诊药方也是技师例行工作,院方也在探讨让技师担任新职务,如指导病患如何服用非处方药。

林婷说,受聘的这群自闭症人士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做事也须有条不紊。“他们包装和重新贴上标签的药物是住院病患服用的,因为最重要的还是病患安全。员工必须看懂工作流程图,有时也要听懂口头指示……工作重复性高,这些员工须有耐心,愿意长时间专注。”

院方希望下来还能聘用更多自闭症人士,也正探讨为其他特需人士提供工作机会。

潘丽萍:特需者走入职场 对商家有实质好处

自闭症资源中心主席潘丽萍:只要将特需人士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场所,接受妥当训练并给予他们协助,他们可以在职场上做出贡献。 (林泽锐摄)

百汇班台目前正在与自闭症资源中心的职能导师合作,探讨是否能在其他的临床工作区如实验室和放射中心,也安排自闭症人士工作。

百汇班台(Parkway Pantai)旗下包括鹰阁医院、伊丽莎白医院、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以及百汇东岸医院。

伊丽莎白医院执行总裁杨圣明医生说,只要有潜质的新员工具备正确的工作态度,能在职能导师的协助下适应工作内容,院方非常愿意与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探讨,还有哪些工作能聘用自闭症人士。

去年9月在国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1月至今年6月,近780家企业获应变与提升计划(Adapt and Grow)的支持,雇用2000多名残障者。这些残障员工中,至少有六成在六个月后仍继续受雇。

此外,受益于就业入息补助计划的残障者人数从2012年的3500人,增至去年的6400多人。受益于就业培训计划的残障者人数也从2017年的约640人,增至去年的约860人。这些受惠人士也包括有特别需要的自闭症人士。

除了伊丽莎白医院聘用自闭症人士,大华银行也在2013年10月开始与自闭症资源中心合作,改造工作场所设施并重新设计工作程序,包括在墙壁上张贴大型指示板,按步骤清楚列出工作程序等,协助自闭症人士融入社会。

自闭症资源中心主席潘丽萍受访时说,让特需人士走入职场其实有很多好处。

“其实只要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场所,接受妥当训练并给予他们协助,这些特需人士其实是可以在职场上做出贡献的。在劳动队伍尤其吃紧的新加坡,聘用他们其实对商家而言是有实质好处。”

她说,要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效,关键在于雇主应该和新加坡协助残障人自立局(SG Enable)或是自闭症资源中心、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进会(MINDS)等机构的职能中心紧密合作。

潘丽萍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电话联络这些机构,向这些中心了解情况。

她说,这些机构的就职计划更有结构和条理,也有一套系统用来筛选员工,因此成功让残障和特需人士步入职场的概率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