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国首个 只需三四名员工 智能浮动渔场产量可多10倍

我国首个智能浮动渔场估计年产量可达250公吨。渔场高度数据化的自动调节系统,通过水底摄像机和感应器,监督每条鱼的体重和活动量,确保海产供应稳定。

利用紫外线杀掉海水中的细菌再循环使用,采用人工智能科技监督鱼儿的健康状况,位于我国东部海域的首个智能浮动渔场,估计每年鱼产量可达250公吨,比一般传统渔场高出10倍。

这座由渔场业者Singapore Aquaculture Technologies(简称SAT)与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合作采用水产养殖4.0科技打造的浮动渔场,面积约3000平方公尺,所在海域距罗弄哈鲁士码头约五分钟船程。

SAT联合创办人艾歇尔贝格尔博士(Dirk Eichelberger)受访时透露,建造渔场耗资约300万元,部分获得新加坡食品局属下的农业生产力基金的资助。

渔场采用封闭式鱼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从水下四米深抽取海水,利用紫外线和过滤系统杀菌后,再把干净的海水输送到养殖箱里,每半小时循环一次。渔场目前有10个养殖箱,培植两种本地常见的食用鱼,即澳洲肺鱼(barramundi)和红鲷鱼(red snapper),每箱最多可养殖10公吨的鱼。

艾歇尔贝格尔说:“这个系统能确保水质良好,摒除充满变数的环境因素如海洋温度上升、原油泄漏、海藻蔓生(algae bloom)等。排除了这些环境因素,鱼儿就能健康成长。”

运用大数据预防鱼生病

此外,渔场也与西门子公司合作,通过MindSphere物联网系统和人工智能科技,收集有关鱼儿健康状况的大数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

业者可通过水底摄像机和感应器,监督每条鱼的体重和活动量。若发现鱼儿的食量和活动量减少,系统就会暂停提供饲料,以免过度喂食。当鱼儿出现异常行为、眼部肿胀或身上出现白点时,系统也会自动响起警报。

艾歇尔贝格尔说:“有了这个高度数据化的自动调节系统,就能确保海产供应稳定。渔场只需三四名员工,而每年鱼产量可达250公吨,比一般传统渔场高出10倍。”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昨天受邀为渔场主持推介仪式,出席者还包括环境及水源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以及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桑特博士(Ulrich A. Sante)。

马善高致辞时指出,面对土地局限和气候变化等挑战,本地农场更应采用尖端科技,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为国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他以SAT员工为例说:“在劳动力发展局推出的‘能力转移计划’下,他们接受澳大利亚专家为期18个月的培训,学习苗种培育和养殖管理技术。这不仅提升了公司经营高科技农场的能力,也让本地员工掌握尖端技术,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