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财
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理解常见的经济和财经术语和课题。
起步公司要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是颠覆性创意、可持续商业模式,还是顾客群?对不少创业者而言,成功的第一步是找到可靠的投资者。若能得到知名投资者的青睐,就能踏上“吸金”之路。
在起步公司发展初期,向它们注资的企业多是风险创投基金,如今越来越多大型公司也参与其中,这就包括日本的软银集团(SoftBank)、我国的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
在投资起步公司的风投公司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它创办于1972年,管理资本超过40亿美元(54亿新元),投资超过500家公司,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苹果、谷歌、雅虎和PayPal。红杉资本投资对象中有200多家成功上市,在纳斯达克总市值占比超过10%。
以电信业起家的软银集团,也是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资人之一。集团在2017年设立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愿景基金”(Vision Fund),募资规模达1000亿美元,用于投资科技起步公司。基金设立两年来投资80多家全球企业,包括美国的优步(Uber)和WeWork、中国的滴滴出行,以及新加坡的Grab等,试图把工作空间、交通出行、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都招至麾下。
随着金融界刮起起步公司投资风,淡马锡和GIC去年对风险创投和起步公司的投资也扩大一倍。两家公司都参与了全球最大独角兽公司蚂蚁金服的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总金额为14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
淡马锡投资的起步公司涵盖电子商务、私召车、医疗科技和农业食品等多个领域,投资对象包括以人造肉闻名的Impossible Foods和印度尼西亚私召车业者Gojek。GIC投资的公司则包括共用工作空间业者JustCo、住宿平台Airbnb和通讯软件SnapChat等。
由于起步公司成长初期需要大量资源来壮大团队、争取用户和打响品牌知名度,投资者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只赔不赚。业界甚至有“烧钱率”这样的特定指标,用于衡量起步公司在净现金流入账前消耗资金的速度。
如果一家起步公司能顺利发展,投资者通常可以在两个阶段实现盈利。一是当起步公司被另一家企业收购时,对方支付的收购款会按照股权比率进入投资人的钱袋,这时投资者就可套利退出。二是当企业挂牌上市,真正开始赚取净利时。
不少投资者采取“广撒网”政策,同时投资多家起步公司,寄望其中有几家能够被收购或上市,用它们赚的钱来弥补在其他企业上烧的钱。不过,随着WeWork上市失败和优步(Uber)股价大跌,越来越多“独角兽”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当初看好他们的“伯乐”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