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ICO、IEO和STO

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理解常见的经济和财经术语和课题。 

过去两年本地掀起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简称ICO)热潮,不少公司推出五花八门的数码代币招徕投资者。还没等大家弄懂什么是ICO,市面上又出现了IEO和STO,看得人眼花缭乱。

过去两年本地掀起首次代币发行热潮。

这些和数码代币有关的“O”都是怎么回事?要了解这个问题,得从公众最熟悉的IPO入手。

IPO的中文是“首次公开售股”,指的是企业通过向公众出售股权筹集资金并上市交易。ICO的概念与IPO类似,只是将发行的物品从股权变成了数码代币。

和IPO一样,ICO发行方也会发表类似招股书的白皮书,介绍公司背景、商业模式和集资计划。投资者通过购买公司发行的代币来投资ICO,在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挂牌”后,代币的价值也会像股票一样,随着公司业绩或时间推移而起落。

然而,ICO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缺乏良好的发行机制与标准,导致上市代币良莠不齐,其中不乏骗局。数据平台TokenData从2017年跟踪至今的2500多个ICO项目中,有55%融资失败,一些公司甚至在筹资后携款跑路。而成功上市的项目中,只有15%的代币交易价高于发行价。

既然股票市场可以通过交易所来保证上市公司的素质,为什么代币市场不能这么做?这样的想法催生了IEO,即首次交易平台发行(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

和ICO相比,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在IEO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行方无需向公众筹款,而是直接把代币放上交易平台供用户买卖。相应地,他们得向平台支付上市费用和销售抽成。

在IEO发行机制下,交易平台为了保护用户权益和自身声誉,通常会仔细审查代币发行方的背景和项目可行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诈骗行为和可疑项目。

多数公司在白皮书里会强调,它们发行的代币不等同于股权,而是可以使用或换取服务的凭证,例如搭飞机时累积的飞行里数或是购物商场的积分。如果代币相当于公司股权或债券,许多国家的政府都会介入监管,符合监管条例的发行活动就被称为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证券化代币发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就宣布,在本地发起的ICO活动,一旦发行的数码代币符合我国证券期货法令对股票的定义,除非发行方获得豁免,否则须事先向金管局提交售股说明书。

去年5月以来,已有至少两宗ICO活动因违反条例被金管局叫停。当局也向多家数码代币交易平台发出警告,禁止它们在获得批准前处理等同于证券或期货的代币交易。

由于受到政府监管,STO一般被认为是较为规范和安全的发行活动。不过,在数码代币这个新兴领域,不管投资什么“O”,都不应掉以轻心。毕竟连比特币创始人至今都身份成谜,普通百姓就更难以分辨电脑另一端的代币发行者,到底是CEO还是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