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利率正常化和量化宽松

美国联邦储备局去年一共加息四次,今年则有可能加息两次,让向来维持在低水平的利率逐步正常化(normalisation)。

你或许会好奇,为何加息是“正常化”?目前的货币政策与利率情况是反常吗?

那这就得从11年前的全球金融风暴说起了。当时,许多国家为了拯救经济,纷纷实行财政刺激措施。

十国集团(G10)推行了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计划、减少利率或实行负利率政策,让货币走软。

简单来说,这个计划相同于印钞票。中央银行会买入政府证券,例如国债,把更多的金钱注入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

流动现金增加也促使利率下调,从而带动更多借贷活动。

美国的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推出,当时联储局将资产负债表由8800亿美元(约1.19万亿新元)扩大至2.3万亿美元,并稳住了金融市场。

两年后,美国在就业情况不理想及面临通缩的情况下,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也在这期间进行量化宽松政策。

新加坡没有直接调整利率,而是在外汇市场上买卖新元来调控货币政策。一般上,新元银行同业拆息率(SIBOR)与美国利率有挂钩。

在金融风暴之前,三个月SIBOR于2006年期间处在3%,之后风暴来袭时跌破1%。

低利率能够促进借贷,但这仅是刺激经济的权宜之计。利率不增长,也意味着金钱会越来越不值钱,金融机构同样会被拖累,无法赚取利润。

再者,低利率也可能造成经济泡沫形成,并可引发另一次金融危机。

过去几年,世界各国央行开始让利率正常化。除了美国加息,欧洲央行前年起,缩减债券购买计划。英国央行也开始调高利率。

在我国,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去年两次收紧货币政策,让新元略微加快升值的步伐,以确保物价上涨的幅度不会过快。

三个月SIBOR过去一年来缓缓上扬,从1%水平上扬至1.88%左右。

利率的上调,对一些小市民来说是好事,因为储蓄户头的利率有所增加;银行的利润同样上扬。不过,这也促使房贷利率上扬,因此对一些有房贷者来说,未必是佳讯。

各国如今踏上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但利率要处于什么水平才算是正常呢?

其实,正确的答案并不在于数字,而是各国央行要在借贷的供应和需求之前找到平衡。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最正常的情况,当然是能够让企业和经济增长,并避免造成泡沫形成的环境。

(《博学多财》:从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理解常见的经济和财经术语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