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处观察现状,从现状展望未来。《联合早报·观18望19》在新加坡纪念开埠200年之际,通过一般市民的小日常,重温2018年发生的点点滴滴,以不同观点,带出国人对2019年的憧憬和期望。
八岁的翁昀禧将在来临的新学年升上小二。她和两个弟弟都正好赶上教育部即将实施的新措施,能在上小学的首两年无须应付考试压力,尽情探索个人兴趣。
在这个新学年升上小二的美华小学学生翁昀禧(八岁),去年只有定期的计分测验,并没有考试。虽然不必应考,但她相当自律,平时用心听课,学习对她来说颇为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今年,赶上新措施生效,她不但不会有考试,计分测验也一律取消,她将有更多机会和空间探索自己的兴趣。学校下来会通过定性指标(qualitative descriptor),而不是分数来让家长了解小一和小二学生的进展。
对于教育部减少考试的新措施,翁昀禧的母亲王淑丽(39岁,供应链主管)十分欢迎,也不担心下来会难以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教育政策的调整,符合我和丈夫对孩子教育的理念。其实,从孩子平时作业和老师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进展。我们相信,不该让孩子太早就因考试成绩好坏,被贴上标签。”
过去一年,王淑丽和丈夫翁锐育(40岁,企业培训师)让长女按自己的步调去学习和发挥,而她也有不错的表现,去年底获学校颁发“整体学习优异”和“全方位杰出”奖状。
他们家中没有电视,也没有平板电脑。夫妻俩闲暇时喜欢带孩子到海边和公园,希望他们从玩乐中学习生活技能。他们上个月也为女儿报名假期户外探险活动,让她到乌敏岛参与群体项目,培养自信心和协作精神。
对于孩子的才艺栽培,他们选择顺应孩子的兴趣。王淑丽说,长女在学校参加的课程辅助活动是学习手语,也报读校外的柔软体操和钢琴课,这都是她自己的要求。
除了长女,夫妻俩还育有两个儿子,今年分别满六岁和两岁。
让孩子按能力和步伐学习
今年上幼儿园K2的次子翁绍棋,读写方面进度较慢。王淑丽还不确定儿子是否有读写障碍,但参加了读写障碍协会的课程后,除了读写方面有进步,自信也增强了。长女和次子学习进度上的差异,让他们确切意识到,每个孩子的能力、强项或优势,都各不相同。
王淑丽认为,让年纪小的学生减少考试,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步伐去学习;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较少压力的情况下赶上进度。 除非真有需要,她和丈夫不倾向给孩子补习。
翁锐育也从企业培训的经验中观察到,员工的学术成绩和工作表现,并无直接关联。
“一个员工能否有效地同他人沟通,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等软技能,无法凭成绩单来衡量。新的工作不断涌现,未来职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们现在还未必能预测。面对挑战时,懂得灵活应对更为重要。我更倾向让孩子加强对软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重新培养学习乐趣
教育部要扭转过于注重考试的风气,希望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及创造力。
教育部去年9月宣布,今年起,小一和小二生无须参加考试与计分测验,中一学生不必参加年中考试。其实,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就取消小一所有考试和小二年中考试,但小一生仍有计分测验,小二学生则得考年底考试和计分测验。
去年的其他宣布包括:各校将在2020年至2021年分阶段,让小三、小五和中三这些属于学习过渡阶段的学生免考年中考试。教育部希望减少测试,以腾出更多课时让教师进行探索式教学,同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适应新的科目与更高的要求。
此外,学生的成绩册今年起也不再反映班级和年级名次、同届学生的最高与最低分等内容,希望避免养成过度竞争的心态。
落实减压措施的同时,教育部也为拥有学术成绩以外的特殊才艺学生,扩大升学途径。
去年,中学非直通车课程调高直接收生计划(DSA)的录取比率,各校评估DSA申请者时,也把焦点放在肯定他们的才华,而不是综合学术表现。
今年起,学生可通过统一报名网站申请DSA,申请程序简化,是为了让资源较少的弱势学生有更多机会,争取进入有合适学习项目的学府接受栽培。
教育部也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去年成立“提升”(UPLIFT)跨部门工作小组,加强对弱势孩子的支持。
今年起,自主学校中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助学金将调高,让符合条件的弱势家庭学生,不会因担心负担不起学费及其他开销,而对自主学校却步,从中确保这些学府维持开放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