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跟随奖励 Grab & GO

从微处观察现状,从现状展望未来。《联合早报·观18望19》在新加坡纪念开埠200年之际,通过一般市民的小日常,重温2018年发生的点点滴滴,以不同观点,带出国人对2019年的憧憬和期望。

李思敏/报道 leesimin@sph.com.sg 庄耿闻/摄影 张进培 /设计

为了增加收入,驾了10多年德士的刘振昌一年多前毅然跳槽,转投Grab的怀抱改当私召车司机。最近,他又再次跳槽,过档到来势汹汹的竞争对手GOJEK旗下。

“没办法,这一行就是这样,哪家业者提供的奖励更多,我们就跟谁走。”

问及在一年内“跳槽”数次的原因,私召车司机刘振昌(54岁)如实回答道。

私召车领域过去一年变化不少。乘客普遍发现搭车优惠少了、车资高了,业者的进进出出也对司机影响甚大,而刘振昌的际遇更是本地不少私召车司机的真实写照。

刘振昌一年多前原本仍开城市德士到处载客,但自从私召车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他的收入变得大不如前。于是,当私召车业者Grab向康福德高“挖角”时,一心想要增加收入的刘振昌,在去年10月选择离开待了12年的德士业,毅然跳槽到Grab旗下。

加入Grab后的首六个月确实不错,刘振昌记得,当时每月最多可赚6000多元,少则有4000多元。

他说:“不过公司从4月开始减少司机奖励金,车租回扣也从每周410元跌到150元,收入减半。”

改当私召车司机后,手机便成刘振昌每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庄耿闻摄)

私召车业过去一年风风雨雨

与此同时,私召车领域也经历了一场“大地震”,Grab在今年3月宣布收购竞争对手优步的东南亚业务,瞬间变成一家独大。

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后来裁定这项交易违反我国竞争法,向两家业者罚款共1300多万元,并实施四大补救措施,确保其他业者能够公平竞争。

这包括规定Grab解除与其他德士公司的独家合作协议,该业者也必须维持收购前的车资和司机奖励制度。

尽管如此,Grab在本地的地位仍然屹立不倒。不过业界相信,上个月底进军本地的印度尼西亚最大预召服务供应商GOJEK极有可能打破Grab垄断市场的局面。

GOJEK目前仍属测试阶段,预计明年初会推出正式版应用,现阶段相信已有数千名私召车司机跳槽,包括刘振昌。

过档到GOJEK后,刘振昌在工作首日净赚250元(包括奖励金)。按照这个情况估算,如果他一周工作六天,一个月能有6000元入袋。

他说:“目前还算满意,只不过乘客数量比较少,可能是因为GOJEK还在测试阶段,希望明年正式运作后,情况会改善。”

回顾过去一年多,刘振昌感慨私召车业出现巨大变化,但他对这个新兴领域寄予厚望,也希望政府能为私召车司机提供更多保障。

交通部兼通讯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医生早前透露,针对德士和私召车业监管框架的检讨工作预料最迟明年中完成。

往后不论是德士或私召车业者,都不能与任何一方达致独家合作协议,以确保司机可自由选择要为哪家公司载客,乘客也可享有更多选择。

刘振昌说:“目前无论是奖励金或是条例都一直在改变,整个行业充满不确定性,不过这行毕竟还很新,希望明年能够稳定下来。我很喜欢开车载客,希望这份工能够长久做下去。”

加入私召车行业一年多的刘振昌,希望私召车领域明年能够稳定下来,也希望政府能为司机提供更多保障。

共享脚踏车光环不再?

除了私召车,曾是共享经济先锋的共享脚踏车,在2018年也开始光环暗淡。

色彩鲜艳的共享脚踏车虽为公众带来了不少便利,却也存在乱停乱放问题,甚至遭人肆意破坏。为了不让这抹彩色变成“城市涂鸦”,陆路交通管理局在9月底宣布颁发“无车桩”共享脚踏车营业执照给六家业者,一举把获准经营的共享脚踏车数量减半,合计5万5500辆。

这六家业者是:ofo、摩拜(Mobike)、SG Bike、随行单车(Anywheel)、GrabCycle和骑骑智享(QiQi Zhixiang)。

不过,原本获准经营2万5000辆脚踏车的ofo却以履行财务责任方面有困难为由,要求缩减车队至1万辆。陆交局过后批准ofo的要求。

从下个月起,共享脚踏车用户停车时必须扫描QR码,证明已把车停放在指定空间,收费才会停止,没有正确停车的用户则得继续付费。用户若在同一年内胡乱停车超过三次,将不得租车长达一年。

此外,共享脚踏车业者oBike在今年6月宣布结束本地业务,也让不少人措手不及。

根据清盘人富理诚咨询有限公司早前提供的资料,oBike拖欠22万名用户约890万元押金。

清盘人在调查后发现,oBike在停业前把1000万元用户押金汇到香港。清盘人也在8月同oBike香港代表会面,进行“利益不受损害”(without prejudice)的讨论,试图找出方案尽快解决针对oBike新加坡的索赔,但至今没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