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普惠金融普及 仍须审慎理财

就势论市

胡渊文

yuanwen@sph.com.sg

金融服务有时好比猎人用来打猎的武器,

使用得当可捕获肥美猎物,使用不当或会伤及己身。

据了解,有些金融科技公司会注销顾客的第一笔贷款,

作为争取这名顾客的成本。

这不仅促使消费者养成不良的财务习惯,

也不利于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打猎前须先学会妥善使用武器,同理在使用金融服务时,

也须先学习审慎理财,才不至于被烧到手。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是近几年的流行词,各类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打着普惠金融的口号,在区域发展业务。

简单来说,普惠金融就是让平时被传统金融服务业忽视的顾客,也能享有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如微付款、微借贷、汇款,甚至是微型保险。这些顾客包括一般大众,也包括小型和微型企业。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东南亚6亿5000万人口中,约73%的成人没有银行户头。

对传统金融服务业者而言,这个领域的风险看似更高,小额交易的成本大,低收入者也缺乏可抵押的资产来借贷。

消费者和企业没有信贷记录,难以获得贷款和融资,若拿不到贷款,又如何建立起信贷历史,这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普及金融业能让消费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让企业融资扩张业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亚太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可由此提升9%至14%。

于是,新兴科技公司纷纷瞄准这个市场,如Grab在东南亚推出通过电子钱包即时跨境汇款的服务,并已经试运行微型借贷服务。

根据麦肯锡全球学院的数据,东南亚的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高达1750亿美元(2400亿新元)。

各个P2P(个人对个人)借贷平台也看准区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抢滩这个市场。

不过,金融服务有时好比猎人用来打猎的武器,使用得当可捕获肥美猎物,使用不当或会伤及己身。

例如在印度,微型贷款的普及让一些人过度借贷,导致债台高筑,逼得有些人走上自杀之路。

据了解,有些金融科技公司会注销顾客的第一笔贷款,作为争取这名顾客的成本。这不仅促使消费者养成不良的财务习惯,也不利于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打猎前须先学会妥善使用武器,同理在使用金融服务时,也须先学习审慎理财,才不至于被烧到手。

本地市场金融业普及
理财知识仍有待加强

新加坡市场的金融业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但理财知识的普及仍有待加强。

全国财务教育计划“理财有方”(MoneySense)之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国人宁可享受当前,而不为未来做规划。他们没有定期存款、不为花费作预算,以及追踪个人的开销。他们也更可能通过借贷购买贵重物品。约两成国人认为,只有在快退休时才须要进行财务规划。

随着无现金付款和电子商务愈发普及,不论是购物、用餐、享用其他服务如贷款都变得越来越方便,随时随地可以付款下单。

这意味着我们如果不好好规划个人的开销和定期储蓄,很可能会陷入储蓄不足、退休金缺乏的困境。

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转型,在未来,零工经济(gig economy)和合约工作将更加普遍,这意味着收入可能不再稳定。

因此,财务教育愈发重要,拥有储蓄能够让国人度过收入较少的时期。

普惠金融不应该是最终的目标,它只是帮助人们达到生活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渠道。在普惠审慎理财方面,我们仍须努力。

数码普惠金融 仍有改进空间

另一方面,本地的数码普惠金融(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还有改进的空间。

本地的老龄化人口对普及数码化金融服务带来一定挑战,不少年长人士反映,学会如何使用一项手机应用软件后,很容易忘记其中的步骤。

由于新科技涌现的速度越来越快,采纳新科技的周期缩短,年长人士可能跟不上变化的节奏。

此外,未来银行的服务日趋数码化,分行的使用率和作用已经大大减少,设于邻里的分行可能逐渐关闭,让原本纳入金融服务对象的年长人士,变相地被剔除在外。

同时,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金融欺诈的手段日新月异,此前有人放出大量“钓鱼”(phishing)电邮,假冒银行客服人员,要求顾客到假网站上“更新”个人资料,实际上是想要盗取密码。

就连非法放贷人都已使用WhatsApp等社交媒体进行放贷。

网上信息虚虚实实,别说年长人士,有时甚至连年轻人都防不胜防。

在推广数码普惠金融的同时,除了加强网络安全,政府和金融机构都有责任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增强个人的金融财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