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于1982年成立,最初只是一家零件生产商,1995年开始进军精密工程市场,服务的领域包括电子、硬盘驱动器、半导体、卫星天线和风力发电机等。如今公司已从原本服务多个领域转为专攻医疗领域。
认清中小企业面对资源局限的现实,而从原本服务多个领域转为专攻医疗领域,精密工程业者冯氏精密机械与制造公司(Fong’s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简称冯氏)借此建立明确的市场定位,也吸引到更多医疗领域业者上门探讨合作机会。
不过,要以“壮士断臂”的态度转型,完全同其他各领域的旧客户“告别”,不再接他们的生意,却需要一定的决心。
该公司总裁冯树帆(65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在转型的时候,有客户就说,有生意你们也不做。但是我们坚持不做就是不做。现在,我们的客户100%都是来自保健医疗领域。”
曾任新加坡精密工程科技协会(SPETA)会长的他,宁可把旧客户介绍给其他同业,也不再走回头路。
冯氏于1982年成立,最初只是一家零件生产商,1995年开始进军精密工程市场,服务的领域包括电子、硬盘驱动器、半导体、卫星天线和风力发电机等。其他领域还有油气业与国防。近年来,公司专攻医疗器材,2012年成立子公司“SG Endoscopy”,进行内窥镜产品研发和生产,也为美国跨国医疗器材公司代工。
这家原本是由六兄弟携手经营的公司,如今已被私募基金鼎亚(Dymon Asia)所收购,目前只有冯树帆和最小的弟弟留任公司。该公司今天也再度成为年度50家企业的得奖公司之一。
集中资源精力专攻一领域
谈到把资源集中投入到医疗领域的原因,冯树帆指出,卫星天线和风力发电机业务的发展并不顺利,但油气业与国防的业务做得还算不错。
不过,他后来发现,若什么都涉猎,将无法精专。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但若服务的领域多,就得为不同领域的投资、品质要求与人才培训投入更多资源。与其如此,不如专攻一个领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起来。
他说:“如果什么都做,就不能在一个领域做得大。不如认定一个发展的方向,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投入其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之后,列出要做的东西,再加以改变和转型。”
冯树帆说:“这样才能做出口碑,客户来拜访就会口耳相传,知道你这家公司是专于某个领域的,这方面的客户自然会来找你。当然,有了商机之后,还得通过数码化、服务和品牌等各方面,为客户创造价值。”
冯氏已放掉之前服务的宇航、半导体和石油等客户,今年开始全面专注在医疗。选择医疗领域,是因为早在今年前,该领域的营收已占公司总营收的一半以上,而且每年还在增长当中。
“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机会。全世界人口都在增加和老化,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需要医疗。”
同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医疗领域不受到经济周期或油价涨跌的影响。他解释,医疗领域的技术稳定,除非有功能优越的新产品出现,否则医生会倾向于使用他们惯用的器材,因此不会出现突然换掉所有现有器材的情况。
医疗领域的进入门槛也很高。例如,为客户生产产品,就要经过三年的流程验证才会得到客户批准。也因为这个关系,除非碰上大问题,客户不会随意撤换供应商。
此外,医疗领域也是政府大力鼓励企业加入的领域。这也是促使冯氏决定专注于医疗领域的主要原因。
要成为客户的唯一
冯树帆也分享自己在台湾一个厂家看到一句令人震撼的标语。“布条上写着:我不要成为世界第一,我要成为世界唯一。”
他说:“很多世界第一都消失了,所以要当唯一。当然,要做到世界唯一很难,所以我要成为客户的唯一。他没有我不行,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大的优势。” 冯氏的经营也与时并进。冯树帆说:“精密工程可说是‘制造业之母’,是制造业的主干。我们现在不仅要自动化和数码化,更是要智能化。单单有竞争力和生产力还不够,还要创新,才能为客户提升价值。”
冯树帆说:“我们是本地第一家采纳这套全面智能化加工系统的厂商,需要很大的勇气。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给了我们支持和津贴。”
他也分享了协助公司取得成功的四个核心价值观,即品质、客户、诚信与热忱。
他说:“没有品质就没有客户,没有客户也就没有生意,那么一家公司将无法生存下去。”
公司的长期客户包括美国斯特赖克(Stryker),长达20年。公司为斯特赖克研发内窥镜的衔接器,也供应手术使用的切割与钻孔仪器给对方。
员工要保有诚信价值观
近来,公司也刚同斯特赖克签订合约,在两年内为对方研发和制造供肠、胃和泌尿使用的可弯角(flexible)内窥镜,让该客户在全球分销。
他强调,由于公司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每个员工无论是在财务、人事和生意上都要保有诚信的价值观。
医疗保健领域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信任,才能够建立关系的领域。他说:“只要客户对你信任,认为你有担当、有能力,他们就会永远跟着你走。”
为了转型专注于医疗领域,冯氏早前已投入500万元。如今,冯氏也正在朝着“工业4.0”发展,在政府的资助下打造智能工厂,今年已为此投入700万元,明年将再投入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