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可及时向身边友人伸出援手 1500学生完成培训辨识心理疾病

在这项计划下,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会上两天的培训课,学习朋辈支援技术,包括如何抱持同理心倾听他人的心声,也要懂得一些常见心理疾病,以及如何消除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负面既定印象等。

年轻人因课业和生活压力而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却不知向谁求助。过去一年多,约1500名高等教育学府的学生接受培训,学习辨识心理疾病症状,确保随时可为身边的同学友人伸出援手。

在这项朋辈支援计划(Peer Support Programme)下,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高等教育学府的学生会上两天的培训课,学习朋辈支援技术,包括如何抱持同理心倾听他人的心声,也要懂得一些常见心理疾病,以及如何消除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负面既定印象等。

但学生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因此培训课会教导他们在必要时鼓励同学朋友通过其他管道寻得专业援助,或转介给专业辅导员。学生也会学习一些保护自己心理状态的方法,以免在支援他人的过程中反而自己受影响。

保健促进局负责与高等教育学府合作推行该计划,包括培训学生。当局受询时透露,至今已培训约1500名学生。

保健促进局预防保健计划署署长沈明坤指出,随着健培计划(NurtureSG)工作小组去年提出相关建议后,当局就着手推行这项计划。

工作小组去年2月中提出一系列建议,经卫生部和教育部采纳后,于去年7月推出完整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其中一个项目是由保健促进局为学生提供资源和培训,让他们能发挥互助和支援他人的作用。

沈明坤指出,在当局推行计划之前,有些高等教育学府其实已有朋辈支援的框架,为学生提供类似培训。保健促进局因此与这些学府合作联办活动,鼓励更多人加入计划。

当局将制定更多宣导材料

其他高等教育学府没有强制被要求推行这项计划,但沈明坤说,当局仍鼓励这些学府制定一套朋辈支援框架,确保学生能扮演这类角色。他指出,参与计划的学生普遍认同培训课程内容的用处,也因身体力行帮助了同学朋友而很有满足感。

保健促进局下来会制定更多宣导材料,让学生掌握更多与朋辈支援相关的贴士和知识,也会举办复习课程让已受训的学生有机会温故知新,加深他们对这些技能和知识的认识。

新加坡理工学院电视与新媒体创意写作二年级学生潘彦瑜(18岁)去年10月加入计划。

她说身边的同学朋友很多时候只想要一双愿意聆听他们诉说烦恼的耳朵,而作为一名朋辈支援者,她学到最关键的技巧就是聆听。

去年6月她有一名刚入学的女同学因成绩不佳,又在交友方面面对许多问题,慢慢被同学排挤。她当时也只是跟身边朋友说不要淌入浑水,并没有协助这名同学。加入计划后,潘彦瑜主动接触这名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她的处境,才发现原来同学很内向,跟不上讲师的教学进度,加上中学时被其他同学霸凌,因而不敢向同辈求助。经潘彦瑜开解,加上与其他同学讲解情况后,这名同学更好地融入了校园生活。

至于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她说参与计划的支援者每月都会开会,互相讨论他们协助的一些个案,从彼此分享的经验中学习更好的应对方式。

理工生受训后能协助朋友 更能帮助家人

祖父和叔叔因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而饱受歧视,也让家人感到非常无助。新加坡理工学院学生李梦婷(18岁)得知校方将推行朋辈支援计划后,便立即报名参加。

李梦婷透露,她在培训时除了了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也学习如何辨识同学或公众出现焦虑的征兆,以及遇到这种情况时,该说和该做什么等。

她指出,除了在校园内曾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她也把这些知识运用在校园以外的生活,因为她有两个家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她祖父患病后目前长期居住在由专人看顾的疗养院,而叔叔则和她祖母同住。

“我们住靠近祖母家,祖母有时会在晚上打电话来说叔叔病发,幻想房内有一些东西,而她也无法应对。”

加入朋辈支援计划后,李梦婷如今能提供祖母一些应对方法,也知道若情况过于严重,他们一家人能拨打热线向专人求助等。

希望成为专业辅导员

李梦婷说,叔叔很抗拒外出,因为他认为很多外人盯着他看,让他感到不舒服,而李梦婷的母亲带他复诊时,经常也会遇到棘手的情况。

“叔叔以往出外感到不适的话就会躲进厕所,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我上课后教了妈妈一些应对措施,她现在能更好地缓和他的情绪。我也会和堂哥解释叔叔的一些情况,让他也能够学习一些应对方式。”

目前就读人事管理与心理学专业文凭课程、日后希望成为专业辅导员的李梦婷认为自己现在算是在学以致用,让她能更深刻地体会从教材中学到的心理疾病知识和应对方式。

她也希望公众能更认识心理疾病,并希望朋辈支援者假以时日成为理工院校园的一大支柱,因为她相信有心理问题的理工生会更愿意向年龄和人生历练相仿的同辈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