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起步不难 能走多远?

就势论市

贸工部上个月发表第二季经济调查报告时,附上针对公司和商行停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两年的停业情况有上升趋势,停业率在去年分别增加至7.8%和22%,而当中不少是经营不到两年的商行。

我们的先辈念书不多,光靠打工只能糊口,因此有“工字不出头”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当老板,即便只是开一个面档卖炒粿条,也胜过打工。(事实上,到了今天,卖炒粿条的收入还是高过许多打工族的收入。)

随着教育水平渐渐提高,加上意识到并非人人都可成为李嘉诚,能得到机会跟随他这样的企业家学习,也是好事一桩,于是下一代人念完学士又念硕士,以当CEO、COO、CFO为目标。

物转星移,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志愿似乎又回到原点——创业,只不过在今时今日,创业者有了一个新的名堂,叫做“起步公司”。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字,过去10多年,本地起步公司发展迅速,数目从2003年的2万2000家,增至2015年的4万8000家,起步公司在本地所有企业所占的比率,也升至近两成。

政府不遗余力推动

起步公司发展蓬勃,政府的推动功不可没。新加坡政府推动起步公司发展不遗余力,致力于打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在硬件、软件、资金等方面都给予相当慷慨的援助。

比方在“起步新加坡”(Startup SG)计划下,便有一系列辅助计划——例如起新—先锋(Startup SG Founder)委任了创业导师为首次创业者提供建议和指导,并帮助他们申请多达3万元的起步津贴。

又如在起新—投资(Startup SG Equity)计划下,政府连同第三方投资者共同为起步公司集资,提供高达七对三的联合投资款项配对。

政府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国际创业调查公司Startup Genome发布的《全球创业生态报告2017》,依据融资、市场覆盖率、全球相关性、技术人才、创业经历、资源募集、企业参与,以及创始人愿景与战略等八个因素评分,新加坡在全球排名第12位,成绩不俗。

旧经济企业失去吸引力

美国有面簿(Facebook)和优步(Uber),新加坡有来赞达(Lazada)和雷蛇(Razer),因为它们的成功,年轻人对起步公司趋之若鹜,大家都希望成为一分子,就算不能亲手创立一家起步公司,能在起步公司任职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威风的一件事,薪水虽然不高,但胜在够“in”,不少旧经济的企业因而无法吸引到年轻人加入,面对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整个大环境对起步公司的关注与重视,让人担心会不会有点过了头。

政府对起步公司大力支持,出发点不难理解。全球发展与科技趋势迫使新加坡经济不得不转型,而随着经济转型,未来新创的工作机会便会减少,政府希望借培育更多起步公司,为国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为今天的起步公司,将是明天的中小企业、明年的跨国企业。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年较早时发表的一份报告,起步公司聘请的员工人数,在2004年到2015年间增加超过一倍,至34万5000人。

报告显示,起步公司聘请的员工会随着公司年资增加,五年以下的公司,聘请9.2人,六年至九年的公司是14.8人,如果能撑上10年,便会增加到25.2人。

这足以说明扶持一家起步公司成长的重要性。

10家起步公司八家过不了第一年

然而,当中的关键是要押对宝。政府所投入的大量资源与资金,需要用在对的行业、对的起步公司,才能对经济、就业有实际贡献。

不论是先进制造业起步公司,或生物医药起步公司,都会面对失败的风险。美国是全球最有利于创业的国家,硅谷和纽约在全球创业生态排行榜分别名列第一和第二,波士顿、洛杉矶、西雅图也名列10大。

然而,在有利的大环境下,每10家起步公司当中还是有八家过不了第一年;半数的公司在五年后便消失,能度过10年的只有三分之一。

新加坡方面没有具体数据,但贸工部上个月发表第二季经济调查报告时,附上针对公司和商行停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两年的停业情况有上升趋势,停业率在去年分别增加至7.8%和22%,而当中不少是经营不到两年的商行。

创业的成功率本来就不高,没有实际经验、毕业后光靠理念、用父母或政府的钱去创业,成功率只会更低。

资金易得恐不懂得珍惜

从前的人创业,所投入的资金都是自己一分一毫存下来的,再不然就是跟亲朋戚友筹借,因此在感情和责任上都会更加投入。

太多援助、太容易获取资金、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恐怕就不会懂得珍惜。

政府在支持起步公司的同时,千万不可忽略旧经济的传统行业,毕竟这些传统行业是当下经济的支柱。

在新支柱建起来之前,帮助旧经济企业的老板与雇员,克服经济转型之际所面对的种种挑战,跟扶持起步公司同样重要。

新加坡政府推动起步公司发展不遗余力,致力于打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在硬件、软件、资金等方面都给予相当慷慨的援助,但关键是要押对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