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胎教开始,就在用标准普通话给儿子读故事书,和他聊天。如今,他满三岁,汉语表达流利自如,应该与国内同龄孩子的差异不大。在语言的选用上,一直没把他当成婴儿、幼儿,去刻意讲些以后成人世界根本不用的婴语,比如:汪汪、喵喵、便便,诸如此类。所以儿子讲起话来有些小大人的模样,常逗得幼儿园老师们捧腹。
孩子爹在国内读北二外,主修英语,自然而然肩负起英语教育重任。但3年零9个月下来,明显不如我的母语教育有成效。当然,我也不能邀功自赏,毕竟他多数时候也在跟儿子讲母语。
前段时间,我突然开始岌岌自危。因为发现身边很多新移民朋友都在跟孩子讲英语,家里的工人也是用英语跟孩子交流,自然而然形成了英语氛围。其中,很多孩子的第一语言反应都是英语(他们能听懂汉语,但用英语回答),我不知道是该羡慕还是略感忧伤。
直到跟在国际学校教汉语的师兄聊起这个话题,我才再次坚定信念,继续全情投入到母语教育中来。
师兄认为,作为新移民最明显的语文优势怎能说放就放?更觉得不必要让我们的标准普通话进行本土化。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有些朋友在新加坡生活久了,说起话来有些南洋味儿。当然,为了让本地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有时不得不简化表达,但是否有必要简化到所有的量词都用“一粒”(一粒橙、一粒苹果等),所有的形容词都用“美美”(美美的房间、美美的车子等)?
学习语言最好师从母语国的老师,开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他的著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也有提到:“新加坡人会埋怨听不懂中国人说的普通话,我说,中国人说的是标准华语,是全世界人能听懂的话,新加坡人要好好的学,不要结结巴巴,说着什么话乱掺在一起、没有人能听懂的新加坡式华语。”
作为新移民,我不敢妄自菲薄。我会鼓励孩子积极融入不同种族的同学之中,努力去听懂对方的语言和理解他们的表达,同时也会鼓励孩子坚持保持自己的显著优势,也许每年带他回中国省亲他自然能理解我在讲什么。
我认为,学习语言最好的课堂是在社交中,最好的老师是身边亲密的朋友。如果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社群,找到情投意合的小伙伴儿,学起对方的语言肯定容易许多。
所以,我能做的是尽量帮不谙世事的幼童拓展他的社交圈和社群。比如:可以多带他参加本地朋友、新移民朋友、友善的印度马来邻居以及我的洋人学生的聚会,给孩子制造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社群。如果你有更广泛的交友圈子,不妨在合适的场合带上你的孩子参加,拓展他们的交友渠道。
言如同一把钥匙,永远是工具。它的意义是能够用来交流和学习,多学一门外语就能多推开一扇门,更深入地走进另一个族群。
我们透过语言来传授给孩子的是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我用母语讲得最清楚,表达得最到位,所以我选用母语来打好思维教育的基础,教孩子如何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各类问题,如何了解母族文化和价值观。
当然,也正因为英语方面我不具备优势,所以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双语兼顾。如果您留学欧美,或另一半来自英语母语国,应另当别论。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最为重要。在这里,我只探讨与我类似的新移民所面临的语言和教育困惑。
话不多说,引李光耀先生著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书中的部分章节片段,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引文如下:
“我说,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讲英语,要学好华语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今天讲华语运动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华语与方言的抗争,而是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
“我鼓励华人家庭,从小跟孩子说华语,孩子长大了,到学校自然能把英文学好。美国华裔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们发现从小在家说华语的华裔子弟,长大到学校学华文很容易。从小在家不说华语的,长大学华文,其困难度,就跟白人没有两样。所以,我建议华族父母,从小跟孩子说华语,不要给他们可以说英语或华语的选择。家长现在虽然一时还不能接受我的建议,但是他们迟早会发现我的话是对的。我自己也是读到这个调查研究,才了解真相。”
“我希望家长明白先学华文再学英文比较容易,先学英文再学华文比较困难,这个次序不要颠倒,我希望家长最好从小和孩子说华语。现在的困难是怎样让家长明白,让家长从小跟孩子说华语,以便让他们以后有优势。我们没有办法强制家长在家和孩子说华语,只能告诉他们,在家只讲英语,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新加坡已经是个讲英语的环境,他们以后一定能把英文学好。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只能把事实告诉他们,不断重复告诉他们。从前我们积极学好英文,是为了争取奖学金升读大学,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同时把华文学好,我们要告诉他们怎样帮助孩子掌握华文。”
“世界环境的急剧改变,使得华语和英语成为现代人必要的沟通工具。懂得英文,可在英语系社会及发达国家挥洒自如,懂得华语则可以和崛起的中国联系。英语既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也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工作语言,所以非学好不可。至于华语,则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文,不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13亿人口的通行语言。因此,如果孩子能够学好华英双语,对他们的前途大有裨益。”
新加坡眼特邀资深媒体撰稿人Amy开设互动专栏,在新加坡眼上讲出你的故事。如果你希望接受她的采访,可以发邮件到xinjiapoyan@yahoo.com,注明联络Amy。Amy的文章结集可以在她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看到(公众号:AMY的私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