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初哥哥和君好在分别十五年后,已经远嫁美国的君好突然出现在Q姨(君好妈妈)的生日会上。此时的初哥哥身边已经有了天生聋哑的琪琪,一直爱恋着他。而君好之所以突然回来,是因为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一起车祸里身亡。君好万分自责的回到澳门,情绪不稳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初哥哥的照顾下,君好恢复过来,但这却伤害到了琪琪。就在一切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文初查出脑补血块压迫神经,手术后的结果可能是失忆。文初手术醒来后,念着事先写好的字条。全剧终。
写完这个梗概后,我很想回去把票钱要回来,我的梗概写的比电影好。
姐姐我修身养性这许久,能够有这样的恼怒实属不易。
当然票钱是要不回来了,所以必须要在这里把槽吐干净了,以免更多的人去要票钱。
首先,我很可惜TVB配齐了这么多老戏骨的档期,拍完这部戏。
其次,我也很可惜佘诗曼和张智霖,修炼了十几年,明明演技有长足进步,多好的时机重新亮相、致敬,却被这么部电影掩盖的无影无踪。
最后,白瞎了这么好的一个前提设置。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青梅竹马在有生之年再次重逢,最后还能走在一起,应该是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竟然被叶导演拍到完全无感,我也是彻底的服了。我是真心的希望,您以后还是做点别的吧,别再祸害我们记忆中的TVB了!
花钱不是来看加长版MV
上次看到我想提前离场的华语电影是《一生一世》,没想到时隔一年,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于是也觉得《一生一世》也没那么糟了。虽然也是不会讲故事,但起码《一》拍MV还是有诚意的,各种视觉效果、灯光、调色都做的让你饱眼福。
那么《十》呢,连弄得好看点的灯光和布景都舍不得做出来。从头到尾无穷无尽的音乐,莫名其妙的就丢在那儿,不管是不是剧情的需要,不管符不符合角色那刻的心境。明明有一场戏,哑巴琪琪伤心的坐在路边,一场很好的内心戏,根本不需要任何音乐,甚至应该刻意避免嘈杂的无源声,因为琪琪本身是聋哑人,而那会儿她发现初哥哥并不爱她。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好的煽情点。结果,比什么动静都大的音乐哗啦啦啦啦的铺满整场戏。
真想拿盒十月初五的杏仁饼砸过去。
我一个路人甲都有如此觉悟,导演怎么想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自电影开场到四十分钟左右的样子,至多有两场戏用的上音乐。一场是君好第一次红裙出场(她的出场也是被导演处理的很梦幻,和整部电影基调完全不搭)。另一场是蹦极。再多就没有了。
但事实上,导演几乎每场戏都在执着的放音乐,宝莱坞都不这么做很久了。我们花钱花时间不是来看加长版MV的。
观众又没失忆,闪回个毛啊
这部电影里充斥着大量无意义、既不支撑人物形象,也不推动剧情的闪回镜头,只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导演一定是怕观众集体失忆,或者怕大家看到一半去上厕所。
我没有看过叶导演之前的电影,据说都是相似类型的相似质量,对此,我只想说,导演请您相信观众的智商,好吗?
开篇不久,君好备受打击,初哥哥一直在身边,陪她疯陪她玩。这些都没问题。疯玩了一阵子后,君好依然自暴自弃,初哥哥带她去蹦极。蹦下来后,就开始闪回屏幕上几分钟前刚刚出现的那几场戏。
我只想叹气。
然后,还有一场,金勝守在陈伯房间门口,想等一个机会,这一等就是六个月。好不容易,陈伯在偶然的情况下,捡起那本金勝留在他桌子上那本计划书来看。虽然我们知道,您的剧本里写的是六个月后,但我们在电影院里只过了几分钟,所以,我们真的记得那是金勝留下的计划书。但是叶导演还是很不放心的,在陈伯拿起计划书的一刹那,果断闪回了。
给跪。
我无从知晓导演剪进去这些镜头的目的是什么,提醒观众?但是,这是电影,这不是电视剧。看电影的观众,是聚精会神的坐在这个小黑屋里盯着银幕90分钟,没有人会边扫地边看戏,您这样瞧不起观众,是逼大家看盗版吗?
又或者,应该回学校再回个炉,好好读一读电影的视听语言,Okay?
爱情戏没有爱情,你在拍什么?
我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人,多多少少会对这部电影里“念你如初”的爱情戏有所期待。所以,如果前面两部分的吐槽是从小处着眼的话,那么现在要讲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根本问题:
它挂羊头卖狗肉的根本没有在拍爱情,或者说他以为这是爱情,但结果呢?和爱情没啥关系。
我很怀疑这个导演自己有没有真正谈过恋爱,或者被爱情故事真正感动过。在他的镜头里,这一对有那么多共同回忆的青梅竹马,就像俩要好的邻居。而已。
用了一大堆过气而勉强的桥段不说,最难以让人忍受的是,男女主角之间完全不存在恋人,或者说,不确定恋人关系的恋人之间有的特质,比如细腻的矜持,微妙的不确定,热切的期盼,以及再之后的默契,不离不弃的坚守,等等等等。
即便是最最简单的:爱情就是想触碰,又缩回手。也看不到。
导演您能先去谈个真正的恋爱再回来拍戏么?
不仅如此,君好已经去世的老公,也一而再被莫名其妙的出现在各种幻境里。还要很直白的告诉君好,我们在这边很好,孩子们都很好,不要来找我,不要来找我。
唉,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去TVB毛遂自荐写剧本了。
一个好故事的基本点是什么?
无论什么类型的故事,最基本的立足点是丰满的人物和人物关系。
再看回这部戏,导演理所当然的以为所有观众都是看过电视剧的。恩,那他当然是省事啊,人物已经做好了,他拍个后记就行了。
事实上呢?据看过电视剧的观众说,也很失望。
所以,这世界就没有所谓的捷径,尤其是讲故事,人物没站住,这个故事就瞎了。
问题又来了,人物靠什么才能站住?
依靠大量的相关细节。无论是冲突事件,还是日常描写,从这些细节中透露出的信息,勾出一个人物的职业、习惯、性格、社会关系和待人接物。
但是这部电影里,这一部分却是空的。
初哥哥是做什么的?司机?导游?卖饼的?送馄饨面的?小混混?
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
君好是做什么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
没交代,我看完还是不知道。
戏,虽然不可避免的夸张,但是要合乎人情。两个不知道在干嘛的人,在一起不知道干嘛。这,能好看吗?
爱情,说到底,是相互吸引。
旧爱重逢,可能是被回忆牵引着,相互吸引。可能是被如今的变化,两个人都变得更好,而再次被碧玺吸引。都可以,也都可能会好看。但是这里,我既没看到他们过往的痕迹所构成的牵引,也看不到如今的他们,在什么地方吸引着对方。
这里的人物关系,倒是能看出来导演没白干几年编剧,懂得一些技巧性的设置。但是光有这种技术性的设置,没有发展,没有细节,一样很失败。比如这部电影里的三角关系,就是徒有其表。
哑巴女孩的爱可以是很好看,很隐忍的(参见《雏菊》),但是导演好像不想让她付出太多,唉,就做个饼吧,免得初哥哥太伤心,反正也是十月初五饼家的宣传片定位。
但其实,三角关系中,越是两方的爱都无害,才越显得出最终选择的那一方是真爱。因为很简单,机会成本越高,你就得越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更有价值的那一个。
唉,写不下去了。我记住你了,叶念琛导演。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鼓舞着还在这条路上前进的电影青年们,只要你会正常用影像讲个故事,你就能赶超前辈。不难,真的。
最后,一句话总结,这部片拍的最好的部分,全在预告片里了。
(文:柳琳祎,由星岛审片室授权发布。图片为微博网友拍摄的影片在新加坡的见面会现场,署名见图片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