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女记者新加坡直击见证習馬會,称成果超預期

期待多天的习马会终于落下围幕,现场并没想象中的震撼,成果却是超乎预期。两岸最高领导人进行了一场世纪对话,释放出最权威的讯息,历史必须铭记,解铃却需新思想。十年两度见证台海的关键步伐,感觉新时代新作风,两岸不再流于形式,正用新思维推动着一个新远景,建立互信是当下最急切和最基本的动作。

一如之前的各方评论,习马会的历史定位和意义是不容质疑的,这一定是一个写进史册的日子,正如习近平在与马英九会晤时说:「历史将会记住今天」,这个无须多讨论。值得关注的是,会面无论是形式和内容,其内涵都是超乎意料的丰富。

从二人公开的讲话,再加上事后两场记者会的吹风总结,这次会面主要涉及三部份:重述历史,强调原则和讨论具体事务。原本只期望见到一次握手,一个简短的闭门会议,以为两位先生只是像征性地开了头,没有想到第一次见面,就会触及敏感的话题,有如此多详尽的表述。

触敏感话题 内容丰富

虽然大部份的内容看上去好像耳熟能详,以乎都是以前提过的旧话,没有新意,但同样的话题由两岸最高领导人直接讨论,那几乎就是最权威的表述了,意义非凡。例如提到的台海导弹问题,习近平回应那不是针对着台湾人民,大陆官方以前也有烦似讲法,,但今天由习近平当着台湾民众的面,对马英九亲口讲出来,份量当然不一样。

再比较两方的内容,习近平明显讲述较多的两岸历史和对台原则,无论是措词和内容都做了精心而充份的准备,例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等,都极具感染力,语重心长,告诉两岸的人民和台湾未来的继任者,国共内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千万不可再重演,不要搞分裂,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否则发生战争的下场是惨痛的。表明强硬立场的同时,也有警示作用。

最高领导对话够权威

在闭门会议中,从马英九事后的记者会中可以看出,还是讨论了有很两岸的具体事务,例如台湾加入国际组织,具体到亚投行问题,两岸相关机构设立热线等等,都是务实的事项。

因此,虽然之前官方表明不会署签和发表联合声明,但这却绝对是一次没协议胜有协议的会面,甚有点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味道。

两岸问题有时就和恋人之间的相处一样,见面很重要,有困难矛盾,就要面对面才好解决,只靠电话、信件或中间人很难彻底消除蒂结。俗语有谓,一笑抿恩仇,不见面,怎笑,当然,两岸问题不可能是两个领导人一笑就解决这么简单,但也只有最高层坐下来,才能作深入有效的交流,化解矛盾,达成共识,走向和平。

因此,两岸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增近互信,这次习马面就是最好的方式,否则,大陆提防台湾要搞台独,台湾担心导弹对着,是不是要吞了他们,双方怎么谈合作,甚至和解呢?

如果觉得这次习马会有甚么遗憾,那就是会面若然可以早一点进行,两岸可能会走得更快更好。

大选影响仍难评估

至于之前外间关注会面对台湾大选的影响,目前依然无法断定,民意起码要一两周才能(突显)。就算是大家关心蔡英文上台后,会否不循前任,否定两岸政策,这暂时也难以判断,她一定会棋分两步,先应付目前,尽力量赢了大选,上任再视乎情况作出调整。

这次习马会,外间都爱拿来跟两岸过往数次重大会面作比较,其实,时代不同,即使有相关性,可比性也不大。66年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当时中国并未形成两个独立的地区;汪道涵和辜振甫也只是协会会长;连战和胡锦涛虽是两党主席,但连当时并非台湾领导人。因此,都很难和习马会相提并论。

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今天两岸的现状,但要解决问题,不能盯着过去,要根据当下的最新发展,用新思维来解决,一如这次的习马会。

十年两见证感新风

回想起了十年前,在人民大会堂见证胡连的破冰之握,心情也是一样澎湃期待,当时的场地似乎隆重很多,红地毯,寛大的西大厅,记者没限额,拍摄台上站了上千名行家,距离有点远,没有也无法和今天一样,与两位主角互动,照片也就是庄严背景下经典式的一握,镜头前的胡连也都比较严肃。

十年后的今天,场地形式似乎都不及当年隆重,但这一握的意义却更加重大,两位主角也和台下观看的镜头走得更接近,似乎在昭示这是一场务实的会见,时代在变,两岸关系也在向前走,合作和商榷都不再流于形式,用甚么方式,在哪个会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会面的内涵,达成的共识,对两岸以后和平发展的意义。

形式精简意重实效

回望更远久一些的1993年,同样在新加坡,汪辜会面的礼节比胡连会更加繁锁,从入门到电梯到会议座位,甚至谁的人先去请谁的人,所有细节都是慎审校准着,单是两位会长开场白的问候转达,一来一回,提到的人名就用了十多个"先生"。再比较两份菜单,22年前的精美如诗册,今天的则精简了很多,两凉六热,就一份餐厅里普通打印的菜单,菜名直接明了,没有任何的修饰和花巧。

再回到今天,只有两位先生,在一个临时搭建的会场,紧紧地一握,简单又不失礼,更重要的是闭门的会谈给出了充实的内涵,证明两岸越走越近,不再拘于凡规俗礼,正用新思维推动着一个新远景。

(感谢作者木子授权新加坡眼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