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战略选择:新加坡与香港到底有何不同?

新加坡与香港这两座城市因为有太多相似性,而一再被人们同时提及,但现在看来,二者的区别似乎正在愈加明显起来。

新近的变化则是,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中,香港排名第四,为2005年以来首次跌出三甲。而新加坡则从之前的第五名跃居第三,取代曾在该位置的香港。

这番“双城记”变化背后,其实是两座城市在多个层面差别性的显现,亦是不同市场的区别:目前香港更多面向内地市场,而新加坡则愈加国际化发展;香港服务业走强,而新加坡则更注重知识经济……在6月1日召开的新加坡国际城市峰会上,与会者亦探讨了这种有趣的差别,并试图从中寻找借鉴和启发。

实业与金融

新加坡显然与香港拥有太多相似之处:东南亚同一时区、华人社会、购物天堂、都曾被英国殖民者统治过;区域面积小,资源有限,但却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都是城市型经济体,基本没有农业,服务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多;法制健全,政府廉洁高效,对进口商品实行低税率;都面临人口老龄化、低出生率的问题;都面临着周边新兴城市的竞争,努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

在一些经济、社会指标的排名中,两个城市均频频领先,排名难分伯仲。有趣的是,两个城市的管理者,亦相互以对方为镜鉴。

但更多的,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基本情况而言,香港区域面积和人口都大于新加坡,但香港多山而新加坡则更多平原。过去,香港的GDP总量始终在新加坡之上,但人均GDP却经常不及新加坡。贸易方面,香港则多在新加坡之上。

最为明显的区别,则在于政治方面:香港回归前后,虽具有极大自主权,但始终只是地区,而新加坡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亦因此,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定位上,始终具有更多面向世界的内容,且能够在实际实施中得到切实贯彻。

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后,便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此后实业经济多次转型,但制造业贡献至今仍占比较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25%左右。而香港的制造业这一比例仅为3%。这一差异可以说是历史原因形成,但也与各自不同的战略出发有关——作为主权国家的新加坡,缺乏一个更高层面的“靠山”,因而将部分工业作为其经济的战略安全重点。

但事实上,较大比重工业的存在,还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保障——新加坡早期曾为发展工业而吸引移民,后期则强调高级别人才,此时的制造业岗位则成为区别化就业的重要补充。

目前,新加坡的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而香港制造业在1998年后,开始大量向内地转移,其经济贡献率变化较大。

而金融方面,目前香港的金融发达程度仍在新加坡之上,但有分析认为,无论是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存贷款额,还是股市规模及交易额,这一落差都有望进一步缩小,这与新加坡对金融业的做强有关。

市场与投资

事实上,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而言,新加坡将市场更多面向世界,而香港似乎在回归后开始倚重内地市场——虽然内地被全世界认为是最为庞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这曾一度被认为是香港进一步发展的优势。

但有趣的是,根据商务部数据,过去的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6%,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而新加坡官员透露,新加坡长期以来在中国累积投资已近550亿元美元,超过23000个项目。其对华投资内容,则从过去的制造业和房地产,向服务业,例如金融、保险、会计、律师、高科技等方面转变。

解析这一数据,有利于更为细致地观察新加坡在市场和投资方面的特点:新加坡以强力的财政资金著称,其公积金制度蓄积了大量财力,除了早年用于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外,近年来开始大量走出国门,投资海外。

但新加坡的这种“国家投资”,并非像中国一样以少量国家性质投资公司出现,也不仅仅以基金行使进行。《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新加坡采访时即发现,其许多政府部门均拥有相应企业,这些企业凭借过去发展蓄积的科研力量走出国门,进行着更像是“知识投资”而非“资金投资”。比如我国的许多重大项目中,均有新加坡政府背景企业参与其中做规划、设计、技术保障等工作。

这也涉及新加坡与香港更大的一种区别,即相比于香港强调“小政府,大市场”,新加坡则发展了多个大型“国家企业”,以其巨大体量干预市场同时,更以此走向世界市场。两者这种区别,曾被市场研究者形容为:新加坡建了渔场,自己也养鱼,并通过自己养的鱼调解渔场,而香港只是维护着一个渔场。

这种区别发展到后期,新加坡更注重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于是,此前吸引世界人才和其积极开放迎来的世界市场,在知识型经济下,实现了一种完全后工业化的转型——这也是分析认为新加坡将进一步超越香港的原因所在。

“香港有内地作靠山,我们只有自己。”在记者要求对两者做出区别时,新加坡新闻部工作人员笑称,差别确实很多,但两座城市有很多可相互学习之处,且未来还远,不必强调高下之分。

(文/郝成,文章来源于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