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接收缅甸示威者请愿信 新加坡“俊男”外交官意外在当地爆红

本月初爆发军事政变的缅甸局势持续升温。

作为缅甸最大投资国的新加坡近来正面临来自缅甸当地和国际的重大压力,要求其针对军政府展开经济制裁,上周甚至一度传出示威者试图透过社交媒体发起杯葛新加坡品牌的运动。

实话实说,新加坡目前在缅甸民众心中的分数应该不会太高。不过最近一位新加坡外交官意外在当地引起的旋风,可能或多或少为我国拉回一点印象分。

这名已派驻缅甸长达两年的外交官员David Liang,是新加坡驻仰光大使馆的副馆长兼参赞。根据外交部资料,36岁的他职位仅次于我国驻缅甸大使陈婉莹。

近日他在驻仰光大使馆门前接收示威者信件的一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突然火红起来。

原因?用最简单的说法来形容就是:

“人帅真好!”

不少缅甸网民在留言板上发出像追星般的爱慕之情,有人直呼自己恋爱了,有人陷入爱河,有人得知他已有家室后,调侃自己没机会了,甚至有网民表示,自己“不想再讨厌新加坡”了。

更逗趣的是,不少网民似乎对David Liang的眼镜情有独钟,许下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模一样的眼镜。

代表大使馆接收示威者请愿信的David Liang意外在当地社媒爆红。(Min Kyaw Paing面簿)

莫名爆红的David Liang告诉本地网媒《慈母舰》,对于自己受到的关注,他感到受宠若惊,又有点不好意思。

“我的老婆和朋友调侃了我一整天,不过缅甸网民这么看得起我,我还是深感荣幸的。”

他还说,他与他的家人在外派期间,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招待,因此他真心希望当地局势能尽快和平落幕。

驻缅甸大使馆“尽力而为”

当然,以上不那么“外交”的方式不大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接过示威者信件的David Liang还是很认真履行了自己身为外交使节职责。

他表示,新加坡驻仰光大使馆是从上周二(16日)开始陆陆续续接到示威者的请愿信。

示威者提交的信件中,大部分都在诚挚呼吁新加坡政府支持缅甸的民主转型道路。这些请愿信来自当地的大学生、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甚至包括小孩。

有些信件要求新加坡政府澄清立场。例如,社交平台上早前流传一张图表,显示新加坡在今年2月12日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9场特别会议上,对缅甸的民主转型投下了反对票。

David Liang说,事实上那项决议是在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新加坡目前并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根本没有投票表决权。不幸的是,对于新加坡的误解,目前还一直流传在社交媒体上。

也有一部分请愿信诉求我国政府冻结特定人士和公司“隐藏”在新加坡的资产。

大使馆已将这些信件转交给我国金融管理局,而后者随后也作出澄清,强调没有发现任何来自缅甸公司和个人的大量资金流入本地银行。

多数来自示威者的信件都在呼吁我国政府支持当地的民主转型路线。(Min Kyaw Paing面簿)

David Liang形容,当地示威者和平有礼,在提交请愿信时也没有逾距的举动。他能够理解缅甸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大使馆也会尽力转达他们的诉求。

“我们向示威者再三保证,他们的心声我们听到了,我们也会把他们的请求转达给新加坡政府。”

David Liang向示威群众保证会把他们的诉求转达给我国政府。(Min Kyaw Paing面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文提到的那组最后歪楼的贴文,一个名为“拯救缅甸”的推特用户也上传了David Liang接收示威者请愿信的照片,并谴责缅甸军政府“毫无人性”。

该推文获得了600多次转发。

Deputy Chief of Mission and Counsellor, Mr. David Liang ( Singapore Embassy in Yangon ) received the open letter of Myanmar Citizens.
INHUMAN MILITARY#WhatsHappeningInMyanmar#Feb16Couppic.twitter.com/tLozLDGPKk

— 𝗦𝗮𝘃𝗲 𝗕𝘂𝗿𝗺𝗮 🇲🇲 (@kkzenkj) February 16, 2021

我国外交部态度

政变至今,缅甸民众发起了大规模的公民抗命运动,而军政府的强势镇压已造成至少三名平民死亡,多人受伤。

大批民众组成车队,送首名罹难者Mya Thwe Thwe Khine最后一程。(法新社)

我国外交部长维文医生日前呼吁缅甸各方保持克制,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以实弹射击的方式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

外交部上周六(20日)也表示,缅甸安全部队对手无寸铁的平民使用致命武器是“无可辩解”(inexcusable)的行为。

维文也希望缅甸军方尽早释放缅甸总统温敏、国务资政翁山淑枝等民选政治领袖,以及制定长远与和平的政治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他并不支持对缅甸采取全面制裁,因为他认为此举最后伤害到的会是当地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