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精张爱玲写过: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衣服能说的故事,除了剪裁、款式和布料,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和人有关,和所处的时代也脱离不了关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或丰衣足食,衣都摆在第一位。
这几年在积极转型的亚洲文明博物馆,策展方向也越来越时尚和好玩,不久前叫好叫座的展览就和服装有关——《郭培:中华艺术与高级定制服装》。
博物馆今年4月份开放的新展区《时装及纺织品》,不巧遇上疫情,7月中旬重开,它是本地首个以服装及配饰为主角的固定展厅,喜欢看漂亮衣裳和首饰的人,不要错过。
这些静态的服饰及首饰,除了自身物件的精美之外,还诉说着关于亚洲历史、文化及身份认同的故事。展厅每年都会更换展品,打头阵的系列,是约40件由清朝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式服装。
在中国封建时代,服装,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展示的是身份的等级。
黄色龙袍是天子的衣装,仔细看那些精细的刺绣,难怪那么多人想当皇帝。其中一件紫色的朝服,将各种寓意美好的菊花、蝙蝠及万寿,贵气和福气绣满在布料上,据说慈禧太后也有类似同款。
贵族的衣裳一点也不能马虎,这做工精细的女性马甲,一身都是吉祥如意,以银丝刺绣而成的葡萄象征丰裕,连纽扣都有双喜字样,穿上这样的衣裳能不吉利吗?
20世纪初流行元宝领,这种高领设计,甚至能高至下巴,把女性的颈项完好的遮掩起来,这设计估计就是张爱玲看不惯的圆筒式元宝领。
她在《更衣记》这篇书写中国女性服装演变的著名散文里写着:
(圆筒式元宝领)紧抵着下颔,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这组短袄和长裙,流行于20世纪初,称为文明新装。
设计风格也开始受到西式服装的影响,刺绣的花样出现了玫瑰等西式图腾,宽大的喇叭袖和西方流行的主教袖(Bishop Sleeve)相呼应,而布料也是进口自西方的浮花面料,漂亮得很。
进入民国,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有自信,穿着也越来越奔放。旗袍的设计也由遮掩身材慢慢演变到展示婀娜的剪裁。
1930年代,旗袍成了中国都市女性的“国服”,时髦的上海成了现代旗袍发光发亮的舞台,各种花样百出,从此至今,旗袍成了中国女性的优雅象征。
展厅里的一些旗袍面料还带有西式符号,比如极具装饰主义元素的几个图形,及毫无意义只为了添加“异国情调感”的俄文字母,外国元素也渗透到旗袍的设计上。
相对于女性,中国男性的服饰设计就低调多了,但仔细看,还是有不少漂亮的刺绣和细节。
满人统治的清朝,汉族男子也得蓄留辫子,清朝覆灭后,辫子被禁,人们纷纷剪掉辫子,假辫子竟然也盛行起来,需要突出中国人身份的时候,就会戴上假辫子,需要强调自己开明、西化,就将辫子拿掉。服饰是狡猾的,能让人能随时转换身份。
一件看似平平无奇的中山装,其实也有不少故事。
展出的中山装出自著名的北京红都公司,不少老师傅都曾经为毛泽东量体裁制中山装,红都的中山装制作手艺还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泽东喜欢穿中山装,因此中山装在西方被称为Mao suit。
中山装据说也是孙中山1908年提倡并改良设计的,除了象征中国新气象之外,设计也带有浓厚的“中国风”。
衣服上的四个口袋就分别代表了礼、义、廉、耻;5粒纽扣成就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的五权分立;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决定了袖口还必须有3粒扣子;而后背整片无缝则表示国家统一。
知道了这些,把中山装穿在身上会不会显得过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