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贝鲁特的时髦,颠覆了我们对黎巴嫩的想象

黎巴嫩和贝鲁特这两个名字最近天天出现在各大新闻平台,伴随它们的画面都是残破不堪的。

(法新社)
(法新社)
被爆炸冲击波震毁的贝鲁特居民的住家。(法新社)

一张又一张,全是一片又一片被炸毁后的废墟。

讽刺的是,这些画面其实更接近我们对黎巴嫩先入为主的印象:内乱不断、废墟林立、作风保守

黎巴嫩其实是一个非常时髦的阿拉伯国家,也是一个容易旅行的小国。

黎巴嫩的城市风景线很摩登。(叶孝忠摄)

这个国家全长约200公里,由海岸线到内陆也不超过50公里,不少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都在首都贝鲁特两个小时的车程外,同日来回也很方便,因此不少人以贝鲁特作为据点,然后包车或坐公共汽车到周边游览。

(叶孝忠)

在罗马时代,黎巴嫩已经是东地中海的商贸重镇,因此全国布满了罗马时期的历史遗址,到处都有断柱残壁的乐园。

街上转角处随处可见的废墟。(叶孝忠摄)
(叶孝忠摄)

黎巴嫩安全吗?这事情我也说不准。

黎巴嫩发生过可怕的内战,也曾经和以色列交战多时,局势每天都在改变,前一天原本想去黎巴嫩的第二大城黎坡里,结果车开到半途就得折返,路被封了,问司机发生了什么事,司机轻描淡写的说:前方发生激战,似乎是平常事一样。

黎巴嫩司机开车十分疯狂,经常把两条车道当成三条来开, 超车超速是司机必须学会的技术,才能在路上驰骋。现在回想起,坐在黎巴嫩司机开的车上,算是我在黎巴嫩做过的最危险的事情。

被誉为“中东巴黎”的贝鲁特

战乱之前,贝鲁特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辉煌,是老外口中的中东巴黎。

(叶孝忠摄)

除了几个富有的油国之外,黎巴嫩的人均所得为中东之冠。由1975年开始,长达30年的战乱几乎摧毁了贝鲁特。

(叶孝忠摄)

过去十几年局势算是稳定,贝鲁特摆脱了战乱,慢慢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风华绝代,但它的邻国以色列、叙利亚都是多事之地,动荡也经常波及到黎巴嫩,以致这个美丽的国度不会轻易出现在旅人的行程当中。

贝鲁特人的生活十分欧化,虽然位于中东地区,但黎巴嫩基督徒人口比例很高,占了总人口的4成。

(叶孝忠摄)
装潢漂亮的商店。(叶孝忠摄)
(叶孝忠摄)

我到访的时候正值斋戒月,但正午时分,餐馆永远是闹哄哄的。夜晚的贝鲁特更是不轻易睡觉,很多餐馆过了9点钟才开始迎来人潮,一直营业至午夜时分。

咖啡馆内现场乐队表演。(叶孝忠摄)

我在城市中著名的Liza餐馆用餐,餐馆设计时尚而自信,完全有资格登上各种设计杂志的封面。女老板就是先在巴黎设点,然后再把分店开到家乡贝鲁特来。

贝鲁特著名的Liza餐馆。(叶孝忠摄)

在街上你也能经常能看见豪华跑车,这完全颠覆了我先前对黎巴嫩的想象。

临靠地中海的贝鲁特,阳光十分充足,海岸设有不少沙滩俱乐部,城中的俊男美女原来都聚集到这里,躺在躺椅上晒太阳品尝着鸡尾酒,DJ播放着目前欧美最流行的音乐,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正在Ibiza岛呢。

(叶孝忠摄)

在局势较为安稳的日子,贝鲁特疯狂的夜生活和地中海的阳光和蔚蓝,吸引了不少欧洲人来这里度假。当地人觉得自己更像是热情奔放的地中海人,而不是拘谨保守的中东人。

充满欧洲风情的餐馆户外用餐区。(叶孝忠摄)

在贝鲁特的市区内乱逛,日常的喧闹中依旧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由于市中心布满了不少政府办公的大楼,因此戒备颇为森严,到处设有站岗的兵士,以锐利的眼神注视着路人。

市中心有不少现成的战争纪念碑,著名的假日度假酒店,早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玻璃和趾高气扬的游客,钢骨水泥到处是炮弹的痕迹,更像是一栋烂尾楼。这算是一件荒谬的装置艺术吧,矗立在市中心,活生生的提醒着贝鲁特人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

贝鲁特疯狂的夜生活和地中海的阳光和蔚蓝,吸引了不少欧洲人来这里度假。(叶孝忠摄)

我忍不住拍了照片,就被士兵叫住,说这里不能拍照,必须马上把照片删掉,但士兵的态度是友善。

市中心的建筑风格十分混搭凌乱,也正是这样的风格提醒了一场场可怕的战争曾经在此轮番上演。

各种造型设计新颖的公寓由废墟中升起,向贝鲁特人预示了一个可靠的未来,其中不少还是名家的设计,比如赫佐和德梅隆设计的贝鲁特阳台是目前全市最贵的公寓,层层叠叠富有层次的楼房,风格十分前卫,也成了贝鲁特一抹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赫佐和德梅隆设计的贝鲁特阳台。(叶孝忠摄)
城市中林立着造型夸张的现代建筑。(叶孝忠摄)

一些仿古风格的楼房及街道,看起来太新,旨在复原这里曾经有过的欧式地中海情调。一些废墟依旧还是废墟,一口破墙里有破烂的沙发,墙上留下了一家人的生活照。

华美的废墟,不过是失败的纪念碑,提醒着世人,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喧闹的繁华总会凋零,认清了这些,也就读懂了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