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访问的李显龙总理于美国东岸时间9月23日晚在第54届良知基金会颁奖晚宴上,获颁“世界领导人奖”。这个奖项祥子乍听之下,感觉“没什么”,它跟诺贝尔和平奖一比,显然是含金量不足。
说到诺贝尔和平奖,不得不先由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起。
他近日大概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201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没有他的份。他一下子惊醒过来,马上就发出推文,向全世界投诉他才是最有资格拿这个奖,他自知已经没希望。他于是再次愤愤不平控诉他的前任奥巴马没有资格拿奖,奖项却自动送上门。
奥巴马可能就是因为莫名其妙得了这个和平奖而得罪了特朗普,经常被他酸一下刺一下。
特朗普2016年一上台下的第一道政令,就是把奥巴马8年任内苦心经营的医药改革计划隆重撤销,奥巴马原本以为医改会是他在美国政治上留下的一份珍贵legacy,可以流传后世的遗产。
每年各领域的诺贝尔奖的评审都是高度保密,不到揭盅时刻,任何消息都是小道消息,纯属猜测,特朗普怎么敢这么肯定,他已经落选。特朗普话中有话,也许这是他的激将法,他不会这么轻易放弃他的和平奖之梦。
说回李总理这回所获得的“世界领导人奖”,英文原文是World Statesman Award。把Statesman 翻译成“领导人”并不十分贴切,但中文又的确不容易找到一个相对应的字眼。每个国家都有领导人,但领导人未必就称得上statesman。
Statesman在牛津词典上的解释是:
A skilled, experienced, and respected political leader or figure(一个具备能力、有经验、受人尊敬的政治领袖或人物)
另根据剑桥字典则是:
An experienced politician, especially one who is respected for making good judgments(一名有经验的政治领袖,因作出良好判断受人尊敬)
两个权威性的英文词典都点出经验和受人尊敬,能当政治领袖者未必都具备这些素质。
古圣贤说“治国如烹小鲜”(治国有如煮一只新鲜的小鱼,稍一用火过猛就会把它烤成魔鬼鱼)。
中外历史中,不懂得治国的政治领袖比比皆是,所以说治国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艺术,能把才能和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领袖才称得上statesman,领袖经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才能提升为“治国者”,才能符合statesman的意义。
由良知基金会(Appeal of Conscience Foundation)颁发的“世界领导人奖”,旨在表彰“支持和平与自由,倡导包容、人性尊严与人权的领袖。”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宣读李显龙授勋赞词时说,
“新加坡总理访问华盛顿时,总会受到美国总统的接待,这不仅是出于礼貌,也是为了了解新加坡所在的区域。”
在美国政界的眼中,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其领袖却是受到“另眼相看”,跟新加坡领袖交流会有所收获。基辛格跟建国总理李光耀的交情匪浅,从年轻时候便互相敬重,惺惺相惜,李光耀的意见一向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在李显龙之前,印度尼西亚前总统尤多约诺也曾经在2013年获得同样殊荣。但他的获奖在国内却受到印尼人权机构和一些宗教组织的反对,反对原因是“他在保护国内欺凌弱小宗教群体免受暴力欺凌方面做得太少”。
而该基金会则说,把奖颁给尤多约诺是希望鼓励他努力促进信仰自由与宗教容忍。在颁奖礼上,该基金会主席施奈德意有所指地对尤多约诺说:
“你自然非常明白任务尚未完成。这只是朝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同样获奖,尤多约诺所获得的是“鼓励”,表示他还有进步的余地,李显龙所得到的是高度的推崇和肯定,分别就在于此。
在2008年上任的奥巴马总统位子还没坐热(未足10个月)只是提出了一些口号和理想,便获得一个和平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当时称赞奥巴马为加强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合作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奥巴马所设定的目标获得评审的赞赏,即建设以各没有核武的世界,以及尝试改善西方世界和回教世界的关系。
诺贝尔奖当局用这份最高荣誉对奥巴马起“鼓励”作用,叫他继续加油的做法显得理直气壮,就连美国的保守党也不服气。
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和平奖经常引起争议。
南非的两名前总统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为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所做的贡献而得奖,但他们得奖时,种族隔离时代尚未结束。基辛格当美国国务卿时与北越的谈判代表黎德寿在1973年得奖时,也都在国际上引来非议。有鉴于此,特朗普一直认为他应该获得和平奖,恐怕还是有点道理。
李显龙这次的获奖对他个人和新加坡是一项肯定,对即将接班的第四代领导人则有很大的鼓励作用,鼓励他们“见贤思齐”。他们当上了领袖之后,还必须靠实力进一步证明他们也是statesmen (这里特地用复数词)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