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一个“全民食堂”,那就是一个将小贩集中起来的场所,称之为熟食中心(Food Centre)。里头售卖的正是各种各样价格大众化的熟食,外加设有一些饮料摊位,是解决三餐的好去处。
不过,有不少游客及新移民来新加坡熟食中心吃饭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点面条。听到安哥问,“要Mee Pok Mee Kia?”时,十有八九脸上都会露出“十万个什么鬼”的表情。
看看红蚂蚁的这则干货帖,希望你下次出去order食物时,能够避免出现鸡同鸭讲、比手画脚的尴尬场面发生:
面薄(Mee Pok)
黄色的扁平面条,民俗风味小吃,它是由小麦粉加上鸡蛋制作,所以呈现出淡淡的黄色。在中国潮汕城镇集市及沿街很普遍。
幼面 (Mee Kia)
幼面的面条则较细,比面薄来的更有弹性、更加润滑,其做法与面薄相同。
通常,本地居民在点吃鱼圆面、香菇面或肉脞面时,都会选择以上这两款面条,然后喊说“干的”。
新加坡人爱吃辣,端上桌的通常会是一碗掺了辣椒酱的“干”面薄或幼面,配料包括香菇、肉类、鱼圆和蔬菜, 汤则另外送。
粿条(Kway Teow)
粿条一词是福建闽南地区和粤东地区的叫法,是闽南语方言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它是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俗称“粿”或“粄”。新加坡炒粿条用的是扁平的宽米粉。
在本地小贩中心,最常见的美食就是炒粿条了。传统做法是用猪油热锅,加入豆芽、海鲜、肉蛋菜、蛤和粿条,淋入酱料一起炒制而成。每家的酱料配制方法都不一样,但主要的味道是甜咸香加微辣,颜色普遍比较深。
不少人会将粿条跟河粉(Hor Fan)弄混。红蚂蚁为大家普及一下,前者薄细,成线状面条,后者薄宽,成带状面条。
常见的煮法为干炒或水煮后配汤,口感有点糯,有点弹性,也偏韧。新加坡熟食中心通常售卖的有牛肉河粉、滑蛋河粉以及海鲜河粉等。
板面
传统的板面是以手工切片,但本地许多摊贩为了便利,改用机器切面条取替。它的做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盐揉成有弹性的面筋。然后将面条下锅,放入肉碎、蔬菜和鸡蛋,上桌前再洒上一汤勺的炸江鱼仔即大功告成。
面粉粿(Mee Hoon Kueh),俗称面皮汤
在中国有的地方叫面皮汤,在新马地区叫面粉粿。它是将面团捏成小块再丢进江鱼仔高汤内,然后再加入猪肉、鸡蛋和青菜,上桌前同样再洒上一汤勺的炸江鱼仔。汤头鲜甜,又易入口。
米苔目(Bee Tai Mak / Mee Tai Mak),俗称老鼠粉
源自中国南方省份的米制面条,和其他面条相比,米苔目更短,两头尖细 。它由米浆蒸成凝块,再透过小孔洞铁器形成短圆条形,类似面条形状。
它的吃法有汤粉或炒粉两种,通常新加坡售卖肉脞面和鱼圆面的小贩摊位都有米苔目供食客选择。
粗米粉
粗米粉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和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
本地粗米粉常见的做法就包括脍炙人口的叻沙和福建虾面。
黄面,俗称油面
因其色黄而得名,黄面俗称油面,又称硷面,因为成分里面添加了硷,所以煮完之后的面条也比较不容易粘粘,口感更佳有劲道。本地这种面的做法有好多,包括叻沙、福建虾面等。
在本地吃印度式炒面(mee goreng)和马来式的鸡肉香料面(mee soto)时也能品尝到黄面。
印度式炒面:
鸡肉香料面:
面线(Mee Suah)
福建传统地方面食,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落汤不糊,香爽可口,做法也十分清淡。本地人在生日时也有吃鸡蛋米线汤的习惯,因为长长的米线有长寿之寓意。
米粉 (Bee Hoon / Mee Hoon)
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美食,质地柔韧,富有弹性,适合汤煮或干炒。本地人则喜欢在吃早餐时叫上一份干炒米粉,配上两块午餐肉或鸡蛋,开始新的一天。
希望这份吃面指南对初来乍到的你能有所帮助。当然,也希望本地美食吸引到的不仅仅是本地民众,若它也能抓到新移民及海外游客的味蕾,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