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金马奖“政治风暴”: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金马奖意外(也不意外)地引发政治风暴,闹得两岸舆论场都不平静。

说意外,因为搅动这趟浑水的人是一位名气不大的36岁纪录片导演傅榆。经媒体起底,才知道她原来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母亲是印尼华人,9岁才到台湾求学定居。

傅榆(左)的得奖台独感言引发政治风暴。(互联网)

说不意外,因为艺术本身就脱离不了政治,更何况还是记录台湾“太阳花学运”这起政治事件的纪录片。得奖作品就叫《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单单听片名,就知道本土意识非常强烈,导演本身肯定对政治也有想法。

傅榆的得奖感言如下:

“这部片很多人会以为在讲政治,其实更多是在谈论青春,青春很美好,但容易犯错。尤其是容易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人身上,这不只是人对人,是国家对国家。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就是最后那句话,刺痛了中国大陆官方、部分大陆网民和媒体的神经,而最打脸的是,傅榆讲完那句话后,全场响起如雷掌声。

“爱讲什么就讲什么”  

据报道,金马奖霎时在中国大陆的直播中断,傅榆的面簿也被中国大陆水军灌爆唾骂。傅榆应该在金马奖这个场合发表台独言论吗?出席金马奖的大陆艺人应该在台上做出“政治正确”的政治立场回应吗?说实在,笔者认为,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就如李安说的,“爱讲什么就讲什么”。

出席金马奖颁奖礼的李安(左)与巩俐。(互联网)

那些说“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这种蠢话的人,不妨看看部分出席金马奖的大陆艺人和在大陆捞金的港台艺人事后集体做了什么标准动作?他们都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信息,表明支持“一个中国”的爱国立场。有的艺人甚至就在金马台上抛出“中国台湾”、“两岸一家亲”等政治正确的用语。

社交媒体上疯转“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信息。(人民日报微博)

如果说,傅榆在台上发表台独梦想是出于傻傻的、浪漫的、不现实的一厢情愿,是出于偏台独立场的台湾领导人执政前后18年(李登辉和陈水扁16年加蔡英文两年)的洗脑,那么,那些公开表态支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爱国艺人又是为什么呢?

不排除有部分人真的出于爱国精神,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是出于恐惧。据报道,在微博上转发“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艺人包括胡歌、陈小春、吴谨言、鹿晗、邓超和最近才刚从逃税丑闻中脱身的范冰冰。 

要在大陆的娱乐圈立足 没有政治觉悟休想混

要在大陆的娱乐圈立足,赚13亿人口市场的钞票,你以为只靠美貌才能就够了吗?没有政治觉悟休想混。

大陆艺人表态支持“一个中国”避免被封杀保饭碗的举动完全不让人意外。熟知那个体制的艺人或他们的经纪人早就认识到,因为涉及到自身利益,他们的情绪反射只能是恐惧,而这恐惧本身源于,没有不表态的自由。

说到洗脑,两岸都在洗脑。说到表态,一边是充分享有表态的自由,另一边是连不表态的自由都没有。台湾人在这方面大可大方些,不必责怪大陆艺人侵门踏户。

昨天有港媒报道称,中共中央宣传部下令抵制金马奖,中资电影下来将不得报名参加金马奖。台媒引述大陆国台办回应称,这是假新闻。就当是真新闻好了,金马奖会不会因此而衰败呢?

饱受舆论烈火“煎熬”的金马奖。(互联网)

很有可能。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港台电影辉煌不再,难撑起华人电影的一片天,但金马主办方也只能无奈地接受,遇上“中国规则”,谁都没辙。如果金马奖要成为“中国台湾的金马奖”、要经过言论审核及思想审查才能继续办下去,这个金马还是原来那个金马吗?

全世界都会遇上“中国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都会遇上“中国规则”。要不就妥协,要不就咬咬牙撑过去。当然,如果你是美国大叔,那另当别论。

昨天,西方媒体报道说,APEC峰会日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结束,但因为中美贸易战闹僵导致会议很不顺利,不仅有史以来发不出联合公报,而且中国外交官还强闯巴布亚新几内亚外长办公室,甚至惊动警察。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是反问:“你觉得可能吗?” 并指所谓“强闯巴新外长办公室”纯粹是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谣言。

大家还记得2016年的香港金像奖吗?极具争议性的独立电影《十年》拿下最佳电影的殊荣。据报道,因为无人敢颁奖,那一届的香港金像奖董事局主席尔冬升亲自出马。

(互联网)

尔冬升站在在台上说:

“颁奖典礼的创作过程中,有位年轻编剧偷偷问我,主席,今年的稿中可否有‘十年’这个字。我说,年轻人,罗斯福总统讲过一句话,‘我们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香港知名导演尔冬升。(互联网)

相较于这届金马奖执委会主席李安事后表明支持言论自由的儒雅,尔冬升在遇到“政治染上艺术”的场面时,展现的是一种处惊不变的淡定。那是2016年的事。

两年后,金像奖依旧是金像奖,尔冬升依旧是尔冬升。面对房间里的大象,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