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穿裙子的男孩》一书引发争议,谁规定男孩不能穿裙?

本地刚掀起男男性交除罪化争议,台湾也发生类似事件,但争议点不是肛交,而是《穿裙子的男孩》这本书是否会教坏小孩。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北市龙安国小有学生家长投诉,《穿裙子的男孩》有鼓励孩子“变装”之嫌,要求将它列为优良好书的龙安国小图书馆下架此书。校方现在已经暂停让学生借阅,并表示将召开委员会研读书本后决议是否恢复。

《穿裙子的男孩》是什么样的书?

《穿裙子的男孩》的推荐阅读年龄为9到12岁。(博客来)

一个家长投诉就要暂停借阅,闹得这么严重?《穿裙子的男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据联经出版社描述:

《穿裙子的男孩》(The boy in the Dress)是英国儿童文学家David Williams所写的第一本儿童小说,讲述一个家庭生活不美满的12岁小孩,最喜欢踢足球和时装设计,他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将,有一天又穿上了裙子上学,结果受到排斥,被逐出足球队。内容强调彼此尊重,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习培养了解与同理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自信、自在地健康成长。

看书不能只看书名或封面

这内容听来很正面,为何家长的反应这么大?只能说,他或她,不是思想保守,而是思想简单。

校方将推广书籍的海报贴在厕所内被家长发现,《穿裙子的男孩》才遭盯上。(“守护台湾”面簿)

看书不能只看封面或书名。英文不是有句谚语吗?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直译就是:不要光凭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了解书中意涵而不是考虑外在观感,这才是关键。就像不能单凭外表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是尊重他内心的世界。

家长担心小孩心智未成熟,受到穿裙的“变装”引导之后,渐渐可能产生性别认知混乱,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书本并没有要引导小孩去穿裙,怎么能一看书名就咬定会对小孩造成不良影响?感觉那名家长是搞错了重点。

那本书更多是想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希望他们也能以同理心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众多独特的个体去包围他们、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和漫漫人生路。

家长如果觉得小孩的认知不对,可以在陪小孩看书时,引导他们认识书本所要传达的意涵,这不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作用吗?不能只推给学校去教吧。

小学校长带头穿裙力挺教育,网民纷纷点赞

有意思的是,就在《穿裙子的男孩》传出暂停借阅热争议后,台北市另一所小学的校长就穿起裙子,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学。学校一位家长也让儿子穿裙子上学,以行动力挺校长。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

台北市和平实验国小的黄志顺校长(右一)穿上裙子,以行动支持教育理念。站在他旁边的是一位也穿上裙子的学校学生。(互联网)

穿裙子的和平实验国小的黄志顺校长在面簿上说,“学校生活样样是学习;教学日常处处有深意。”他穿裙子不是作秀哗众取宠,是支持教育理念,平凡工作。

校长的行动获得好些网民点赞,高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还有人响应力挺,纷纷晾晒穿裙子的照片。

(Kevin Chen 面簿)

这个网民还建议说,“我们来一个Hashtag运动好不好?例如:
#我男生我穿裙
#男女都穿裙

(李豪面簿)(许仁奕面簿)

男孩穿裙不ok?

回头想想,是有谁规定男孩不能穿裙吗?男人穿裙子好像不犯法和不违规。艺人罗志祥、吴亦凡、谢霆锋都穿过裙子,老一点还有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他们都性别错乱吗?不是吧。当然这些都是艺人,穿上裙子是为了表演,也少见狗仔队拍到他们平日穿裙子的照片。

如果说会造成不良影响,娱乐圈艺人和偶像的影响力会比一本儿童书籍来得更深远吧?你爱不爱穿裙,想不想穿裙,不会受一两本书影响吧?就像网民说的:“我读论语,我也没变君子。”

当然,可以想象的是,那个家长应该是从“变装”联想到“娘炮”然后再联想到同性恋,所以不希望孩子接触到那本儿童书。但这三者之间是何种关联,恐怕还不好定论。刻板印象经常会造成误解,中国大陆官媒近日不断高调挞伐娱乐圈“娘炮”、“小鲜肉”,就引发舆论争议。

当然,红蚂蚁也不是鼓励男人穿裙,即便是越来越多男人都穿裙,恐怕也不能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只会制造出另一种混乱。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重点还是回到问题的原点。《穿裙子的男孩》不是引导小孩穿裙,而是让小孩去理解,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独特的,大家应该有自由选择希望穿粉红色或蓝色的权利,喜欢蕾丝还是线条随便你。

台湾知名设计师吴季刚和他的作品。(互联网)

还记得台湾有个知名设计师吴季刚吗?据媒体描述,他从小就比较特别,小男生不爱汽车飞机这类刚性玩具,而是喜欢玩娃娃、看婚纱。

他母亲每个星期都会依着他的要求,带他到台北市各个婚纱礼服店的橱窗前,让他细细的看,并且画下礼服的样子。他喜欢玩娃娃,母亲也帮到处帮他去买。后来到温哥华居住,吴季刚母亲特地把地下室空出来,帮他布置成一个工作室,让他可以尽情发挥。

是母亲开放开明的态度成就了今天的吴季刚。成长不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校老师和家中长辈就该以开放多元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去探索,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这不就是教育吗?

今天下午刚刚,台湾媒体报道,龙安国小恢复图书馆借阅《穿裙子的男孩》。校长甚至表示,如果老师们认为可以结合课程,也鼓励老师把书介绍给小朋友,或为小朋友导读。

这,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