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在新加坡河畔的罗拔申码头巡视,确保那里的民众都有遵循社交安全距离。(海峡时报)
作者 程英生
新加坡河畔的罗拔申码头,是个聚集酒吧和餐馆的中高档消闲地,深受外籍人士和旅客欢迎,像香港的兰桂坊。
聚脚于此的“外籍人士”,主要是欧美人士。食肆和游人都有西洋风采,在人们眼中象征某种阶级品味。
罗拔申码头是个聚集酒吧和餐馆的中高档消闲地。(新加坡旅游局)
有了这个象征意味,这里发生的事格外令人注意。 如果有人在组屋咖啡店或芽笼闹事,本质上会被视为鲁莽行为。如果有人在罗拔申或克拉码头闹事,而且牵涉外籍人士,就不仅是鲁莽行为了,往往还沾染政治色彩,引来一轮的对“外来人才”的抱怨。
新加坡河畔的几个码头靠近金融和商业区,入夜之后人们聚集喝酒作乐,在平静时刻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加坡的活,说明这里让外地人士感到自在,是跨国企业落脚的优良选择。
多年来,负责城市规划的人费了很多心思,去营造这几个码头的氛围,确保它们承载得起这些宏大的使命。
码头平静时是道风景,码头不平静时,麻烦也特别大。
上月中旬,一众外籍男女照旧在这里欢聚喝酒,不戴口罩,不守距离,无视“阻断时期”的管制令;路过者看在眼里,一股义愤通过照片宣泄,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开来。
上月中旬病毒阻断措施期间,一众外籍男女照旧在罗拔申码头欢聚喝酒,不戴口罩,不守距离。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取自面簿)
网民的反应快而尖锐,照片成了”双重标准“的例证,大伙异口同声说,当局勤于纠察寻常百姓,年老长者也不放过,却疏于管制亮丽场所的外来精英。
疫情下当局收听声音的雷达特别敏锐,网上开始热闹之后迅速反应。部长一道声明表示执法不分国籍身份背景,跟着出动警察到现场巡察。不久之后,就传来了违例者被逮的消息。
两天前,七人被正式控上法庭,他们的脸孔一一在报章上示众。
七名被告有六男一女,四人是英国人。(海峡时报)
一次雷励的执法行动,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宣示,一场风波就渐渐地平息。
七名被告中,四人为英国人。他们应该不难理解他们抵触的不仅是条例,还有政治的观感。
两个月前,英国也发生一场弥漫政治硝烟的违例事件,至今还在发酵。
詹森首相的高级顾问卡明斯不顾封锁禁令,与妻子离开伦敦前往400公里以外的英格兰,行动经媒体报道后招惹众怒。
詹森首相的高级顾问卡明斯。(路透社)
英国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这位首相和顾问都是上流社会人物。
卡明斯不愿引咎辞职,詹森也极力维护他,因此引来双重标准的指责:下层平民必须严守禁令,上流社会则豁免。
这样的印象在哪个国家都有杀伤力,在英国尤其如此。结果詹森的支持率大跌。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都是如此。
只不过,孔子时代的“不均”,主要是指生活物质的分配。在现代社会,收入差距是个问题,但另一种的公平也一样重要,那就是不同阶层,不同种族或宗教信仰者,他们必须觉得自己受到公平的对待,得到同等的重视。
身份认同在现代政治里越来越重要,处理不当的国家,社会就难有平静的一天,此时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最清楚,收入差距巨大的新加坡也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