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数十年历史的UA院线宣告倒闭,再次带出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网络年代,戏院还真有存在的必要?戏院与观众之间的“消费关系”,到底应该如何摆定?在用手机或电脑能够随时观看影视作品的日子里,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间“戏院”,有什么理由花费车钱和票钱跑到戏院坐下两小时,一口气看完一出电影?
此等问号当然并非假定戏院毫无存在价值,只不过,如同纸质书本和报刊难再“垄断”文字的流布,在网络科技的挑战下,戏院不再是图像观赏的独揽场所,昔日的一些早已存在的看戏的“额外理由”如今更为坚实,也幸好,只要这些理由仍然存在一天,便必有人带着不同的心情和需要朝戏院的大门前进。
去戏院,可以是为了体验“热闹的孤独”。
不管你和多少人一起看戏,坐定之后,嘘,请闭嘴,别发声,灯光黯淡下来,你在黑暗里是独自存在;那是一种多么安全的感觉,黑暗把你包围,银幕上的声光幻化是另一个世界,你独对世界,只要关掉手机,和如果你够幸运,座位附近没人聊天或讲电话,便无人打扰你,整整两个钟头是你的,这是个清醒的梦,梦境调动你的感官,如汪洋,把你浑身浸个湿透。
电影研究不是有所谓“戏院工具论”的说法吗?坐定不动,四周黑暗,光线从你背后射向银幕,银幕变成你的大脑皮质和视网膜,过程像做梦般深切,此之所以在戏院看戏能够特别撼动人心,非只因为银幕够宽,而更因为看戏时的流程和设备把你带入梦乡,远非用手机或电脑的观戏境况所能比拟,“戏梦人生”的幻觉只能在黯淡的环境里感受,无论戏里的人生是何等光明。
更何况,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去看戏是一种带着淡淡哀愁的“疗愈仪式”,踏离家门,不去餐厅,不去公园,更不去图书馆,只找一间戏院,把自己埋葬——不,埋藏——在黑暗里,刹那间,仿佛足以忘掉世界,或让世界忘记自己。看戏两小时,等同一场“自我放逐”的心理戏剧,从步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独处是最好的安慰剂,假如独处两小时而仍未能纾缓你的情绪,非常抱歉,你的病情实在不轻。
跟独处相反,去看戏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孤独地社交”。与朋友相约,或许先吃个晚饭,又或约在戏院门前相见,然后进场,各坐其位,似是单独看片,却又确切地知道朋友就在身边,两个钟头的有默契的不离不弃,比坐在餐桌前你眼望我眼来得更为心灵紧密。那是“被陪伴”的感觉,亦是陪伴了对方,一起经历了120分钟的戏梦体验,而且是在黑暗里,不似在某个同学家里看电视,往往只看了半小时便做了“别的事情”……
去戏院吧。看戏的人是快乐的,不管去什么院线,人在,戏院总不会亡。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