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防疫启示录②|新加坡的抗疫思路是如何转变的

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编者按】

随着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造成的大流行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逐渐消退,许多国家对待新冠疫情的态度和策略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如何在遏制病毒传播的状况下,最大程度恢复和保持正常生活的运行,是所有国家在2022年都将面对的重大抉择。

2022年1月以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根据疫情严重程度、人口、经济水平、疫苗接种率和社会开放政策等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国家,通过持续采访和追踪调查,将这些国家如何走出奥密克戎大流行,逐步恢复社会开放的经历、经验和教训通过系列报道展现给中国读者。

1056米长的新柔长堤穿过狭窄的柔佛海峡,连接着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和新加坡的兀兰。在新冠大流行暴发前,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陆地边界之一。每天有超过35万人通过这里往来新马两国。

2021年底,在因为疫情关闭边境近两年后,新加坡首次开通前往邻国马来西亚的疫苗接种旅行通道(VTL)。 所谓的VTL,其实就是往返于新柔长提上只有10多分钟车程的一趟官方指定“摆渡巴士”。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黄伟刚是第一批搭乘VTL巴士回到马来西亚的人之一。

新冠疫情发生前,作为长期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这条路黄伟刚已走过无数次。然而这一次他的心情却格外复杂。往日的景象在脑海中历历在目。“这一路让人感觉既熟悉又不熟悉,特别超现实。”他对澎湃新闻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新加坡施行了严格的“清零”政策。在将病例保持在个位数或两位数的低位近一年后,借着疫苗接种的全面展开、积极的测试和密接者追踪以及严格的健康安全指南,这个拥有550万人口的岛国从2021年6月开始转变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对新冠更具适应性国家(COVID-resilient nation)”的目标——这意味着逐步放宽社会管控措施,恢复如常生活。

具有高度传播性和更严重致病性的德尔塔变异株曾一度使该计划陷入困境。但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醒新加坡人,必须为“一路上的更多颠簸”做好准备。他说:“我们很可能被迫再次后退几步,然后才能向前迈进一步。但尽管如此,相信最终,我们将找到与病毒共存的方法,并安全地恢复我们喜欢做的所有事情。”

如今在经受了传播力更强,但致病性更弱的奥密克戎疫情“洗礼”后,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3月15日宣布,社会管控措施将进一步放宽,新加坡将进入到与新冠共存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

抗疫“模范生”新加坡为何会转变防疫思路?又是如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经受住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两波疫情的冲击,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转变?

新加坡政府和领导人多次强调,新加坡防疫有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保护(民众)生命和保障生计。如何兼顾和平衡两个目标是难点。相比激进的欧美国家,新加坡走的是一条更柔和渐进的道路。在认识到无法完全消除病毒的现实后,做到了既避免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保护医疗系统免于崩溃,也兼顾了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坚持对外开放,让民众越来越有信心恢复正常的生活。

新加坡做的最好的一点,或许是它没有一成不变,而是结合许多国家的有益经验,随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适应当时的疫情。对所有国家而言,新加坡的实践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对象。

插图一 疫情后空荡荡的新柔长提

两年后的团聚

新马VTL巴士正式开通那天下着小雨,却依旧难以压抑黄伟刚等了两年后终于可以见到家人的迫切心情。

2021年12月20日一大早,黄伟刚早早地起床,再次检查了一遍已核对过无数遍的过关文件后,冒着细雨,出门坐巴士前往新加坡海关。

到了海关,黄伟刚发现一同搭乘首批VTL巴士的同行者并不多。但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情,彼此照应着互相提醒,没有人想在途中因为任何差错而导致不能过海关。

通关的过程比黄伟刚想象中简单和顺利。海关的官员显然已经训练准备好。在提交了护照、疫苗接种证明、在家提前做的快速抗原检测(阴性)后,他顺利登上了“摆渡巴士”。

巴士行进在新柔长提上

明亮的黄色巴士在新柔长提上缓缓行驶着,黄伟刚却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这是一条他已经走过无数遍的路。以往每次过关卡都是人挤人要等很久,然而这一次却畅通无阻。

到了马来西亚海关,递交了文件证明,做完抵达后的抗原快筛测试后,走出海关,黄伟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家就在眼前了。

黄伟刚从路边等候的车辆中一眼就看到了父亲的红色轿车。这次回马来西亚,黄伟刚只告诉了父亲一人。一方面因为不知道最终是否能够成行,另外也希望如果真的能够回家可以给母亲和妹妹一个惊喜。

“我想看她们脸上的表情。因为这种场合一辈子也很难遇到啊。”黄伟刚笑着说。回家的路上,他顺路先去办好马来西亚的手机SIM卡,原来的卡因为他两年没有回国早已失效。

回到家,妹妹还在睡觉。黄伟刚悄悄摸进她的房间突然打开灯。“听到妹妹惊叫声的那一刻,觉得好开心。”他笑道。

母亲则要六点才能下班回家。父亲就带着黄伟刚去以前常吃的店里饱餐一顿。父亲平时沉默不多话,但是黄伟刚这次回来却带他去买了所有他爱吃的马来西亚美食。

晚上六点多,母亲走进家门后见到黄伟刚的那一刻是他期待已久的“惊喜巅峰”。父亲配合地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装作不知情,刚进家门的母亲被一下子扑向她怀里的黄伟刚吓了一跳。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了很多。过去两年,家里发生了许多变化,黄伟刚的外婆也因病过世。

“过去两年的感觉就是一切都很突然,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新的变化。所以当新马政府宣布开通VTL的时候,我要赶在第一批回来就是害怕会错过这个窗口。现在看到家里人,我觉得什么都值了。”黄伟刚说。

黄伟刚在新加坡工作了七八年,从事影视制作工作。据新加坡政府估计,边境关闭后,超过10万像黄伟刚这样的马来西亚人被困在了新加坡。黄伟刚说,每个人都想回家,但是在疫情中需要一大笔钱去酒店自费隔离,所以除非十万火急,一般人不会轻易选择回家。

黄伟刚和家人在马来西亚过春节

如今,新马边境乃至与全世界疫情控制较好国家的VTL通道有望成为新加坡全面开放的“试金石”。

新加坡是目前全世界应对新冠疫情表现得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3月20日,总人口550多万的新加坡确诊病例尽管已超过100万例,但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总体病死率为0.117% 。目前每百万人口死亡为1.73人(7天平均值)。在奥密克戎疫情暴发后,虽然日新增病例持续攀高,医疗系统一直承受重压,却从未崩溃,社会也一直维持正常运作。

而新加坡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欧美国家“激进躺平”的柔和道路,在避免出现大量人口死亡的底线之上,既从未完全停止社会管控措施,也没有动摇与病毒共存逐步开放的总体方向。

总的来看,新加坡对抗新冠疫情的策略经历了三大阶段。

疫情初期,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新加坡也通过采取强力社会管制措施达到“清零”的目标。2020年4月,为了遏制外来劳工中的社区传播,新加坡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熔断(circuit breaker)措施,相当于实施封城,以实现病例清零。这次封锁一直到当年6月2日才解禁。

此后一直到2021年5月近一年时间里,新加坡与新冠病毒处于某种相持阶段。政府通过一定的社会管制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民众可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出现类似欧美国家那样的大量人员死亡,同时积极推进疫苗接种,为建立免疫屏障做准备。这个阶段疫情不时反复,对政府的决心和民众的耐心考验最大,但是,也是转向与病毒共存不得不经历的过程。

2021年5月,新加坡政府高层开始考虑转向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6月24日,新加坡联合抗疫工作小组的核心领导人贸易及工业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联名发表了题为《与新冠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将与病毒共存的目标。

在这篇标志着新加坡防疫思路转变的重要文章中,三位部长表示,“与新冠病毒共处并如常生活是可能的。靠着全面且长期的疫苗接种计划、快速简便的自我测试方式,新加坡可逐步过渡到新常态生活。在新常态下,感染新冠者大多是轻症,因此可以在家康复、无须就医,加上绝大多数人民都已接种疫苗,追踪密接者不再必要,甚至连隔离都可取消,国际旅行也能恢复。新冠很可能会成为地方性流行病。这意味着新冠毒会继续变异,并在社区内长期存在”。

文章称,接种疫苗是政策转变最重要的前提。未来政府将让民众接种第三剂疫苗,以继续获得高保护力。除此之外,新加坡将不断改善新冠病毒检测方法,使其更加简便;作为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新加坡还会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挽救每一个生命。

相对应的,新加坡政府将把每日疫情报告的重点从感染人数转到重症与死亡率上来。换言之,新加坡政府认为,短期内不可能消除新冠疫情,但因为拥有危机管理的工具,将能够能使民众恢复较正常的生活。政府也预计到随着放松管制措施,未来病例数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重点是监控重症和死亡率。

新加坡为何要做出这样的转变?2021年12月17日,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中国媒体视频采访中,新加坡财政部长黄循财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其实新加坡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开放’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严谨,追求的是清零政策。我们当时希望可以尽可能把病例减到最少。但是2021年初到年中的时候,我们决定改变政策,学习与新冠共存。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有疫苗以及加强剂。我们发现疫苗接种率高的时候,许多病例的症状非常轻或者无症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觉得逐步开放是可以的。但是,即便开放,我们也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放弃所有的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等。”他说。

黄循财进一步解释道,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制定属于自己的抗疫政策和应对方式。 新加坡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保护生命和保障生计。新加坡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在保护生命方面尽可能地避免死亡案例。在保障生计方面尽可能地采取开放的做法。因为毕竟新加坡是一个小国,需要与世界接轨。

“尽可能避免死亡病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只是关注死亡病例的绝对值,而是应该去关注到底有多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往年,就算是流感都有可能会造成死亡。我们密切关注的,其实不在于病例的数字,而是在于我们的医疗体系和医院重症病房的使用率不会造成负荷过重,只要没有医疗挤兑,我们应该是可以应对的。”他说。

新冠疫情暴发后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加坡也不例外。作为外向型经济体,新加坡的许多产业都是出口导向型。2020年新加坡GDP下滑 5.4%,2021年中,在新加坡实施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后,新加坡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扭转了上半年的下滑,全年达到7%的增长。目前,2022年的展望是3%到5%左右的增长。

在对疫情和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下,新加坡决定逐步将社会活动恢复正常化,包括对外旅游和大型活动。不过黄循财也强调,这一切都是在仍维持一定程度防控限制措施的前提下。同时政府也提高了检测的力度,确保感染的病例波动幅度不会太多影响到整体社会运行。

黄伟刚参加的VTL(陆地)就是新加坡逐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之一。截止到2022年3月15日,新加坡已经和27个国家66座城市开通或准备开通“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并逐渐恢复国际航空旅行。已经完成疫苗接种并通过VTL入境新加坡的游客,可以享受免隔离政策。他们也不必再进行入境的PCR检测,只需在入境的24小时内去全国的任何一家检测中心,并取得快速抗原检测(ART)证明即可。

开放是否一定会造成更多的重症死亡病例?黄循财表示新加坡的经历表明未必如此。在奥密克戎疫情中,新加坡的重症和死亡病例无论是比例和绝对数字都远远低于此前的德尔塔波。

新加坡的转变路线图

2021年中提出防疫思路转变目标后,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四阶段的路线图,以求最终实现成为一个能够弹性应对新冠病毒的国家。路线图包括:准备阶段(Preparatory Stage)、第一过渡阶段(Transition Stage A)、第二过渡阶段(Trasition Stage B)和最终成为对新冠病毒有适应力的国家(Covid-19-resilient Nation)。

按照计划,在2021年8月到9月间的准备阶段,新加坡将实现80%人口完全接种。然后进入第一过渡阶段,即使病例上升,经济也将进一步开放,社会活动和旅行逐步恢复正常。如果这一阶段顺利,则将进入第二过渡阶段。

然而这一策略提出后旋即遇到了德尔塔变异株的严峻考验。

2021年5月,德尔塔变异株开始进入新加坡传播,导致感染人数快速增加。7月,当地一个菜场发生社区传染,大量摊主感染新冠。9月,新加坡每天感染病例上千,最高时冲到每天3000多例。新加坡的国庆游行也被迫推迟。政府不得不再次决定收紧防疫措施。

由于染病人数大量增加,重症患者即使比例甚少,但绝对人数仍在扩大。最明显的迹象在于重症监护室(ICU)的使用率。统计显示,当感染者达到每日3000人时,新加坡ICU的使用也逼近九成(其中有七成是新冠患者)。医护人员分身乏术,重症监护系统面临超载。为了减缓医院压力,政府不得不整合各级公私医院资源以给新冠患者提供病床,同时将病情稳定者转诊到类似方舱医院的新冠治疗设施(CTF)、社区隔离设施等处。

从2021年9月中旬开始,新加坡大胆采用了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恢复的措施,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资源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防疫决策者也逐步意识到,疫苗并不像他们之前所期望的那样,能够完全制止病毒传播。即便在与病毒共存政策下,依然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管制措施。

尽管如此,新加坡仍决定不再实行之前曾采用过的熔断(封锁)措施,而是通过收紧人群活动,限制聚集人数,来逐步控制疫情的规模,同时避免经济和社会活动完全中断。

在这种复杂的形式和压力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21年10月9日的全国讲话再一次明确了了这个国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李显龙称,新加坡最开始的政策是零病例。因为当时没有疫苗,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发现一个病例,就将其踩灭”,把新增病例压到最低。因为当时认为这是减少重症和死亡的最好办法。而且由于原始新冠病毒传播力不强,可以通过严格封锁措施阻断病毒传播。

而目前,新加坡超过85%人口已接种了疫苗。疫苗接种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确诊病人是无症状或轻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疗。换句话说,由于疫苗的保护,新冠病毒不再那么可怕。

德尔塔变异株的出现改变了此前的局面。德尔塔传染力很强,已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种,封城,也无法阻断病毒的传播。

而且,即便新加坡通过严格限制措施暂时压下病毒传播,一旦重新开放,可能将不断迎来一波波新疫情。由于新加坡人口没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冲击。即便已经接种疫苗,仍有可能再次感染。

李显龙指出,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国情决定了无法长期封锁。封锁不会成功,而且代价很高。每一次封锁,都会再一次冲击商业,员工会失业,儿童会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园生活,分居两地的家人难以见面。这些都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因此,几个月前,我们判断,清零策略对我们来说已不再现实。所以我们开始转向’共存策略’。”他说。

在2021年11月17日举行的创新经济论坛晚宴对话中,李显龙再次阐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转变。“因为新冠病毒在变化,科学在变化,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当形势发生变化,你必须随它做相应改变。当然,这真的很难。”

李显龙表示,要转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须调整的是心理。

“我们必须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坏。我们必须尽可能正常地过生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新冠现在是可治的、不严重的。对98%人口来说,如果我们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复,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复一样。未来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康复将是常态。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病人,尤其年长者。当然,如果家里有体弱人员,可以到社区隔离设施进行隔离和康复。”李显龙解释道。

他进一步解释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关闭边境,因为新加坡人依靠贸易维生,如果人员和货物无法流动,该国(的经济)就死了。”

李显龙表示,“对于新加坡来说,我们不得不改变方向。这也要求说服民众,现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几千例的病例。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难以避免,后者主要是老人。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夺去成千上万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那么,新加坡能够转换防疫思路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种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后,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积极开展全民疫苗接种的国家之一。2020年8月,辉瑞疫苗获得美国FDA批准;当年12月21日,第一批辉瑞疫苗抵达新加坡;12月30日,该国首批医疗工作者接种疫苗;2021年1月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带头示范接种疫苗;到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两剂疫苗接种率超过92%,接种第三剂的达71%(绝大多数接种的是mRNA疫苗),均领先全球。其中60岁以上老人完成两剂比例高达95%。 这也为新加坡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是随着疫情变化检测方法的不断灵活调整。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检测的国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众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购买抗原快速检测套盒在家检测。

2021年5月新加坡暴发德尔塔疫情时,仍采用“清零”策略,要求追踪、检测、隔离。由于当时可能感染的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人尚未接种疫苗,风险很高,仅靠核酸检测已赶不上病毒的传播速度。

新加坡政府于是在这时推出ART抗原检测,以抗原检测结果为参考,只要是ART阳性的,先隔离,之后PCR核酸检测结果如果也是阳性,就列为确诊病例。从2022年1月6日起,新加坡政府将ART抗原检测阳性认可为确诊,纳入确诊数据。

新加坡著名传染病学家、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APSCMI )会长淡马亚教授( Paul Anantharajah Tambyah)告诉澎湃新闻,PCR和ART测试各有利弊。核酸检测费时、费钱、但准确度很高,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确诊标准;ART测试快速简易、可自行在家完成、费用低廉,但准确度比核酸检测略低,且无法测出是何种变异株。

新加坡的实践显示,当病例不多、病毒传播速度不快的时候,需要用较为精准的检测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来不及等核酸出结果,那么,抗原快速检测就可以派上用场。

与抗原自测相伴的,是居家隔离康复措施的推出。

“新加坡2020年初就在一些度假村和展览中心建立了类似于方舱医院的隔离治疗设施。一年半后,为应对快速增长的病例,我们进一步调整让轻症和无症状病例在家自行隔离恢复。可喜的是,这种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国家推广。”淡马亚说。

在德尔塔疫情期间,新加坡开始大胆采用分层治疗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离和恢复;有基础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区中心集中隔离;然后才是到医院,以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长期关注新加坡防疫工作的媒体人士《新加坡眼》董事经理许振义告诉澎湃新闻,居家隔离康复的推出也是形势所迫。抗原自测检测出大量无症状和轻症人员。这类人员如果全都住院或集中隔离,很可能形成医疗资源挤兑。与此同时,虽然政府为这个措施的推出做了准备,但是在初始阶段的实际操作中仍然无法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当奥密克戎刚出现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先是要求所有患者一律要集中隔离。在三四周后,政府观察到奥密克戎毒性较低,传播力却大很多,重症死亡病例很少。就又恢复了居家隔离的做法。到现在,已经是相当于流感化的处理了。”许振义说。

许振义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人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无法接受居家隔离、居家康复。那么,抗原自测做得越广泛,检测出来的病例越多,对社会反而会形成越大的恐惧。 ”

最后,新加坡政府认为开放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随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管控措施,必要时仍需收紧。

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前资深议员殷吉星(Inderjit Singh)告诉澎湃新闻,新加坡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方法基于两项主要原则——首先将疫苗接种作为先决条件。那些不接种疫苗的人将被限制在许多公共场所和活动之外。接种疫苗是为了保护个人在感染新冠时免受严重症状的影响,而不是为了防止感染。

其次,为了防止新冠快速传播,新加坡始终保留了戴口罩和安全距离规则以及更可控的逐步开放,以防止医院挤兑。“由于我们知道即使是接种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新冠,如果太多人被感染,我们的医院系统可能会崩溃。因此,逐步开放是一种务实的做法。”殷吉星说。

李显龙接种新冠疫苗

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

2021年底,当新加坡正在准备进一步扩大VTL国家名单,进入到第二过渡阶段,并最终进入到完全适应病毒的共存阶段时,奥密克戎不期而来。

2022年1月,黄伟刚第二次通过VTL回马来西亚和家人一起过农历春节。本来政府允许每天可以有2880个名额通过VTL来回。因为奥密克戎疫情暴发人数遂减少了一半。在疫情初期,各项社会活动限制也一度有所收缩。

如何继续推进与病毒共存?事实上,新加坡发现奥密克戎或许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机会。

在2021年底的采访中,新加坡防疫联合小组联席主席、财政部长黄循财就表示,全世界各国的专家观察和临床结果显示,一般来说,新冠变异毒株导致的病症会越来越轻,越来越像普通感冒。以这样的一个观察来说的话,与新冠共存的新常态,是指日可待的。

“在德尔塔时期,我们最关注的是医院重症病房使用率不会负荷过重。针对奥密克戎,我们也持有同样的态度。只要医疗体系不过度负荷,我们可以非常有效应对奥密克戎。即便它传播力较高,而且可能会造成突破性感染。但是奥密克戎绝大多数是轻症。在疫苗和追加剂接种率都很高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可以维持目前的做法。至于那些需要入院的较重症患者,他们可以安心,医院有这个能力照顾他们,并且给予他们最好的照顾。”黄循财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较相似,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制度为主,平时一般人很少去医院。通常只有有生命危险,或者急重伤才会去。这个习惯在新冠疫情中得以保留。私人诊所在新加坡疫情应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稳定作用,避免了大部分轻症患者都冲到医院挤兑医疗资源。

淡马亚教授也表示:新加坡公共医疗系统已经习惯了非常高的压力水平,即使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床位占用率也非常高。在此基础上,不让轻症病例住院的决定无疑减轻了医院病床的压力。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超过99%的奥密克戎病例仅出现温和的轻症。

回顾新加坡两年多抗疫之路,淡马亚教授表示,“我认为新加坡采取的最重要的积极步骤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放弃了清零政策。这使得社会的某些部分逐渐开始恢复正常,这一过程正在缓慢地向前推进。对于奥密克戎大流行,许多国家也做了同样的决定。”

新加坡政论观察人士陈克涵告诉澎湃新闻,从面对几个病例到几千甚至上万病例的转变中,新加坡民众的接受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目前政府政策的转变总的来说和民意是相向而行。

“最主要一个是重症死亡率一直在可控范围内。大家也都明白新加坡的社会民生需要恢复,生活需要继续。长期封锁下导致的家暴、学生在家学习环境,政府也都要考虑。”他说。

陈克涵也表示,新加坡的经验某种程度上有其独特和不可复制性。“每个国家的医疗资源都不一样,新加坡政府资源充足,决定了能接受的开放程度,另外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和外部联通,无法独善其身。”他说。

黄伟刚告诉澎湃新闻,新加坡现在的日常生活已经恢复到和疫情前差不多了。周末的时候百货商场人潮涌动。大家已经纷纷开始外出度假旅游。人们不再将新冠疫情看得如此严重,大多数人还是会戴口罩消毒,但已经接受了很多人会被感染的现实。如果感染了就在家休息,一两个礼拜后又回来工作。

2022年3月11日,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在各项疫情数字走向平稳之际,将恢复原计划,继续向最终适应新冠的阶段过渡。

(澎湃新闻记者许振华、郑淑婧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