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防控疫情,新加坡为何如此“佛系”

作者:老油条

源自:非凡油条

新加坡的确诊人数已经达到43例了。新政府还公布了3处聚集性感染的场所, 并且终于姗姗来迟地把警戒级别提高到了“橙色”。

橙色意味着疫情“在新加坡尚可控制”,政府也因此不会对全民采取过多措施,也不建议民众担忧。再往上去才是需要全民注意的“红色”预警,但“红色”应该是不会出现的,当年SARS也不过就是橙色。像中国现在全国都在搞的封锁,放在新加坡就妥妥的是“红色”措施了,而中国绝大多数省市的万人感染数是远低于新加坡的。

但这并不出奇。

新加坡第一例确诊出现的时候,我人在马来西亚。一开始有点慌,但想想自己在北边又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唯一令人担心的是,当时我就猜新加坡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采取严格的措施。后来听说有一家子中国人中有几个出现了症状被新国扣住,剩下的居然还能环游马泰,越发感觉自己的预感要坐实,如今果然成真。

其实揣测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并不困难,大致上有三个指标:

第一,当然就是病毒本身的危害性。

这当中有两个维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不同的领导者对两个维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致死性显然是更受关注的维度。毕竟高传染性的小感冒和感染了就要死人的慵懒真菌孢子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而从李显龙的讲话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出来新加坡高层对新冠病毒的致死性更为关切。最后的结论是,“(新冠病毒)在湖北以外地区的致死率仅为0.2%,所以比起SARS更像流感病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加坡官方的说法倒也没错。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超强,但致死性还是比较低的。方舱的患者还能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说明即使确诊发病,也还有足够的治疗时间。很多治愈出院者也表示,只要吃得下睡得着,配合药物支持还是能康复的。

囤货很积极,但就是不戴口罩

(截图来自:RTchina)

怕的是如今武汉这样的状况:因为病毒潜伏期长、传染力强而导致病患大批量同时间发病,生命支持系统跟不上,死亡率会被人为地拉高。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武汉现状是人祸的原因。

第二,是经济对内外封锁的耐受性。

疫情已经爆发的情况下,能人为弥补的措施只有加强封锁,而这对于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医药、云办公等产业的畸形发展,远远不能填上人流物流损失造成的窟窿,只会造就阶段性的妖股(提醒最近还在追涨医药的人注意了,见好就收吧!)

而经济活动中最依赖流通的,就是第三产业,所以第三产业的比重大致上可以作为封锁耐受性的指标:三产比例越高,越扛不住封锁。新加坡的第三产业直接比重高达75%以上,第二产业支柱是炼化,本国根本消耗不掉,还要靠物流运出去,间接也受到第三产业的影响,实在是扛不住。

其实最遭不住封锁的应该是香港,那里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92%,工业爱好者说它是“空中花园”也不为过。但香港肆无忌惮的脱实向虚是建立在和内地分工的基础上的,真出了事也能得到巨量的反哺(比如那1700万个口罩),这是内地道义上应该对香港负的责任。

新加坡能指望谁?马来西亚还是印尼?SARS期间新加坡就遭遇了沉重打击,0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2.2%,堂堂亚洲四小龙差点变虫。

不接受封锁,不给经济找麻烦,应该是新加坡决策层的一个核心共识。

第三,是修复受损经济的可能性。

疫情已经爆发,经济受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能看到明确的修复可能,就没必要自乱阵脚。在这方面新加坡现在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以金融来看,新加坡已经是亚太地区的中心,竞争对手不过香港、东京,或许还有上海。但这几个对手能构成的威胁本来就不大,香港还在退化,而且都是疫情灾区,无法动摇新加坡的地位。即使疫情有所扩散,事后人们还是不得不选择新加坡,信心修复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新加坡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出奇的高,淡马锡和新政投两家国有投资公司的全球布局极为分散。换言之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本国人口的依赖反而是不高的。对于决策者来说,高调宣传疫情危害就显得很不划算,维持社会稳定才能维持信心。

事实上在中国内地以外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很多亚太国家,在肯定中国(湖北)作为疫情策源地严防死守的同时,采取的都是类似新加坡的策略,搞外松内紧。别的不说,日本可是今年要办奥运会的国家。以当代日本的体制和动员能力,办个奥运会那可是累死人了,到时候因为疫情蔓延而取消的话,安倍也该下课了。所以采取比较松的管制措施,应该是经过利弊权衡的选择。

但以上这些评判标准,全都建立在经济任务高于政治任务的基础上。毕竟疾病致死率再低,落到那一户家庭头上也受不了,而保护每一个家庭不遭此厄运,正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

也难怪到了这个时候,我在新加坡的朋友都开始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