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那种指责当局草菅人命的说辞,并不了解作为政府的视角与职责

编者按:自新加坡宣布从“清零”转为“与疫共存”的抗疫策略后,每日新增病例持续飙升,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和争议。

新加坡独立时政评论员蔡裕林著文一篇,对“与疫共存“的战略思维,以及防控举措进行了分析解读。本文原标题为《转变思维是适应迈向抗疫新常态的关键》。

新加坡自今年6月倡导与疫共存新常态以来,由于疫情的演变超出人们的感知或预期,不难发现,质疑之声一再出现。

批评最多的不外是指责政府应对不得法,让国家和民众陷入困境。还有就是指责新加坡的抗疫是“躺平”、“等死”。一些确诊者因得不到及时的回应表达得不满,也成了批评政府的箭靶。

(示意图,图片来源:HealthHub)

其实不难理解,自冠病爆发以来,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防控战略引发的争议,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争议早已让一些人形成既定思维模式看问题。就像认同封城锁国者难于认同与疫共存派的做法。双方的争议总是在各说各地持续着。

客观而言,这种现象并不利于新加坡防控战略的调整。因为不论是对议论者本身,还是社会群体。小则难免影响个人心态、情绪与防控举措的配合;大则无形中影响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韧性。

因此,正视新一波疫情引发的问题,实有必要。李显龙总理在10月9日的讲话,就从全局视角为人们阐明了接下来的抗疫思路与进程。另一方面,跨部门抗疫工作小组说明会制定的新举措,也显现了抗疫举措进一步的简明与系统化。由此审视新加坡的抗疫新阶段,应该说不失及时地提供了人们更好地理解这场抗疫。

笔者想在这里谈几点相关的问题。

1、如何适应关键在于思维转变。这一点我已多次提过。对如何研判防控冠病的战略,有需区分疫情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这就是没有疫苗出现前的防控战略与举措,和疫苗出现后的防控战略与举措。前者在于倾全力管控好病毒的传播与扩散,及其所需采取的对策。不管是封城锁国下的清零,还是前一阶段与疫共存的抗疫。

后者重心在于通过疫苗的接种保护最大的群体,从而提供了改变应对冠病的战略思维与途径。客观而言,不管是清零派还是共存派,都将或迟或早进入这样的抗疫发展新阶段。近期中国的张文宏和钟南山都已先后表达了这一看法。问题只在于时间,还有就是各自会以怎样的形态转变。问题的核心不再是要不要或会不会。

之所以会在时间点上有不同,那是因为各国的疫苗接种率不一,不同疫苗在不同时期的防疫功效,社会群体已被感染的人数占比,还有各国的医疗资源也各不相同。当然不同国家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取向的差异,也会影响不同国家进入抗疫发展新阶段的步伐。

2、准确理解与疫共存的战略思维与防控举措。从现有疫苗接种出现的科学数据看,即使不同疫苗的免疫功能有所出入,医学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已公认,具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人们担忧,眼看疫苗接种率被认为已达“群体免疫”的国家,因进一步的开放导致疫情重现高峰。这一现象,像似佐证了清零派的担忧。其实不然,因为新一波的疫情虽高却较之前在逐步下降,死亡病例也在减少。更重要的是,认同与疫共存者对疫情的看法和感受已不断在改变中适应。这就意味着,只要政府能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控举措,就有可能把新一波疫情管控好,从而逐步过渡到与疫共存,即地方性流感的新阶段。当然目前还处在艰难过渡时期。

就以新加坡政府新的防控举措看,虽然目前还无法清晰看到何时进入地方性流感,但对比如今的防控举措,确实可提供人们更有自信的应对这场世纪疫情。原因在于有了高达85% 的接种率(还会提升),确诊病例98.3%是无症状和轻症者。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将不会成为重症者。有了这个基础,防控举措从过去的严防严控转为针对性的防控下,逐步对内外开放,也就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如今的针对性防控,确实有别于过去。这个改变体现在由政府全面防控转为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责。自我检测、居家隔离和复康模式就是防控举措的最大分水岭。近期因执行出现的问题,既已受到关注,也就不难获得解决。

毫无疑问,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死亡病例。尤其是接种疫苗后仍然一再出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政府的应对方案是从多方面着手,以减低死亡率。一是推行接种追加剂;二是加强宣导和鼓励还有7万名的年长者接种;三是劝导年长者最好少外出,没有接种者也不允许到特定的场所;四是一旦许可,就为12岁以下的孩童接种疫苗等。

对于如何看待死亡病例,有需区分:囿于情感和道德,还是遵循医疗科学。先别说不同防控举措所需付出的代价,及其可持续性。理性的看待,必然会认同任何一种季节性或长期流感,都会造成人命伤亡,特别是对犯有基础病的年长者。新加坡每年就有4000人死于感冒。去年骨痛溢血症也失去了32条生命。因此,接受科学合理性的死亡率,看来像似不人道,实质是人类面对疾病的代价。

如此情况下,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采取最有效的针对性举措,而非情感用事或道德至上。个人更是应该做好安全举措。那种指责政府草菅人命的说辞,并不了解作为政府的视角与职责。

3、从政府的角度看,除了针对性的防控举措外,要有效管控疫情,就得确保医疗体系和医务人员不会被压垮。这方面的难处并非是金钱或资源,而是具有专业的前线人员。也正因此,居家隔离不仅是新举措,也在直接间接减低了医疗体系的负担。

(示意图,图源:Unsplash)

面对这场抗疫,疫苗、有效的防控举措和时间点,环环相扣。也是成败的关键。准备好了开启新阶段,不仅能收到内外开放的预期效果,也可加速突破冠病困境,维护航空枢纽地位,并为开启后疫时代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迎来新机遇。

虽说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变种,并带来更大威胁,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球的科学家和医疗专家都在争分夺秒改进和研发新疫苗、新药物,且有了很大的突破。因此,谨慎的乐观以对,新加坡就有机会逐步走向地方性流感的抗疫新阶段。

蔡裕林 独立时政评论员

11.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