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两场大火,改变了新加坡历史

|关注“新加坡眼”,输入“地铁”“雅思”获得更多信息|

今天,巴黎圣母院大火刷爆全网,#塔尖坍塌瞬间#、#玫瑰花窗没了#、#可能8年内不再开放#、#不可能复原#、#民众街边祈祷#……

有800年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人类的财富。

所幸主体结构幸存,大部分珍贵文物也已抢救脱险,而且法国政府誓言展开重建计划,十年后相信可以重见巴黎圣母院。

每一次灾难都会对社会带来各种改变。巴黎圣母院大火就引起人们的各种反思——从历史到社会到文化。

新加坡虽然没有800年的古建筑,也没有那么惊动全球的大火,但是曾也发生过两次直接改变新加坡的大火。

它们的影响直至今天。

让我们来看看。

 一 

改变了新加坡公共住房的河水山大火

 

河水山(Bukit  Ho Swee)是新加坡中部一处住宅区,得名自烟酒商人郑河水(1834-1903年)。

 ▲来源:Singapore: Survey Department, 1957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甘榜河水山(“甘榜”是马来语,村庄之意)是一处贫民窟,都是木板和锌板混搭而成的简易住房,主要居民是华人。

▲甘榜河水山,照片来源: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1961年,当时新加坡是自治邦,还没有独立。自治邦总理是李光耀,是他当总理的第三年。

 

当时人们不信任消防队。首先,消防队编制不足,只有25个消防官、37个士官和370个消防员;市区交通拥堵,消防车寸步难行;消防队时有从火场顺手牵羊的丑闻。当时新加坡市郊有相当多贫民窟,除了河水山,还有中峇鲁、芽笼、武吉士(Bugis)等。

 

1961年5月25日,星期四,哈芝节。下午三点半,甘榜中峇鲁传出火警。当天的大风和贫民窟里随处安放的厨用煤油和易燃的建筑材料助长了火势,很快就蔓延到旁边的Beo Lane、河水山,以及合乐路(Havelock Road)。  

▲甘榜河大火,照片来源:Singapore Memory Project

 

由于当天是哈芝节,而许多消防员和警员都休假,必须通过电台紧急征召回来。不但如此,连驻扎在新加坡的英国皇家陆军也派了1000名士兵到场协助疏散人群。参与灭火的一共是22部救火车、20名消防官和180名消防员。过火面积达10英亩(acre),约600亩,如此之大,区区两百人,人手明显不足。

  

▲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NAS

 

消防队面对几个大问题,一个是消防栓水压太低,无法有效灭火;一个是贫民窟道路狭窄,消防车难以抵达前线,再加上大量群众围观,还有群众直接抢过消防员手中的水龙先扑救自己的房子,给灭火工作带来极大阻碍。

▲灾后的河水山。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NAS

  

晚上8点,火势达到巅峰。一直到10点,火势才得到控制。大火造成4人死亡,85人受伤,2800所房屋焚毁,15694人无家可归,其中一半为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火灾的直接损失为200万新币。这场大火公认为新加坡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

 

由于灾民人数众多,成了第一棘手问题。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征用附近的学校加以安置灾民。政府很快发现安置中心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卫生问题,不是长远之计,果断作出政治承诺,一年内盖好组屋安置灾民。

 

结果,在短时间内,政府盖了五座组屋,一共768间。接下来的四年内,又有8000多间组屋竣工,让灾民迁入。平均起来,是一天完成3.5间组屋。

大火后四个月,9月23日,河水山的这五座组屋开幕,总理李光耀主持。

▲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NAS

 

河水山大火的善后工作,尤其是提供住房,是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一次巨大政治胜利。它向人民证明了,“我说到做到”。

▲照片:河水山组屋今貌。由于定期维护和翻新,新加坡的组屋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在河水山大火的安置工作之后,新加坡政府改变了人们不喜欢组屋的想法,拆迁大量木屋区,发展组屋和新镇,新加坡迅速城市化,才有了今天的城市面貌。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挂着新加坡书法泰斗潘受的一幅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阐述了新加坡政府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思想。

(视频来自网络)

   

 二 

催生了建筑管制条例的罗敏申大火

 

1972年11月21日,星期二。

 

17岁的Robert Tan趁高中放假之时,到位于莱佛士坊的罗敏申百货公司(Robinson’s Department Store)打假期工,勤工俭学。罗敏申百货公司首创于1858年,是新加坡的一个老品牌。1941年,它搬到一栋1912年竣工的Raffles Chamber,是个四楼建筑,把它改为商场。同年,日军南侵,空袭新加坡。罗敏申挨日军两颗航空炸弹,但化险为夷,却没想到30年后和平时期一场大火把它夷为平地。

 

到了1955年,罗敏申成了远东第一家全空调商场,十分高大上,游客、老外、白领络绎不绝,尤其到了十一二月份,马上要过圣诞了,更是客似云来。

▲照片取自罗敏申百货公司网站

 

Robert Tan当天早上在一楼的男装部值班,有个客人用外币付款,他于是取了外币,乘电梯到四楼的办公室兑换。换好新币之后,他着急回到一楼结单,于是不等电梯,从楼梯步行下楼。

 

他走到一楼时,见到天花板上布着的一根电线突然起火,而且点燃了天花板上用以圣诞雪花装饰的棉花,迅速蔓延。这时是早上9点55分,才被人发现并报警。同时,商场自有的消防应急队开始尝试灭火,也疏散人群。

 

10点13分,消防队抵达现场,开始灌救。但是,商场附近的两个消火栓供水不足,消防水龙水压太低,无法扑救。消防员只好跑到附近的新加坡河去抽水救火。

▲来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NAS

 

到了中午12点20,火势终于扑灭,但罗敏申大楼已经彻底焚毁。九人死亡,其中八人因为受困在电梯而窒息死亡,包括一名孕妇。死者都很年轻,包括几个17-20岁的女售货员。财产损失达到2100万新币,当时一套四房式新组屋价格大概是1.3万新币,换句话说,财产损失相当于1615套四房式组屋。隔邻的华联银行(OUB)屋顶被烧坏,新加坡交易所也被迫暂停交易一天。(注:华联银行OUB在2002年被大华银行UOB收购。)

▲今天的罗敏申百货公司。来源:罗敏申百货公司网站。

 

政府随即召开调查庭。经过40天的公开听证和调查,确认是电线短路起火,因商场易燃物太多,引发大火在楼内非法加装的阁楼内蔓延,失去控制。电气工程师在火灾发生时慌张失措,忘了启动紧急电源,结果造成电梯失灵,受困人员窒息。

 

调查庭也做出若干建议。这些建议为政府所采纳,直至今天,包括:

1. 1973年8月,国会通过建筑管制法令(Building Control Act),详细规范了建筑物的用途、电梯的检查,也规定了建筑物本身必须有空层,以及建筑物之间必须保留一定间隔,防止火势蔓延。

 

2. 所有普通电梯在自动火警触发时,一律降到一楼,只有消防电梯可以继续运作。

 

3. 1974年,通过消防条例(Fire code),规定:

· 建筑必须装备的各种消防措施及设备,如自动洒水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固定距离安装消防水龙等

· 建筑设计必须考虑逃生路线,必须安装紧急照明

· 建筑必须遵守一定的人员承载比例

· 建筑材料符合防火标准,包括防火门

· 消防队必须每月检查消火栓

· 等等

相关阅读:

— END —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

独立视角|平实报道|深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