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最后一句道出真谛!

不知不觉,春节就要快过完了,7天假期实在太短,很多在外地打拼的人光是回家就得花两三天,甚至更久。这实在是让人遗憾,不过更让人叹惋的,是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

小时候一到小年儿,就开始念着年俗歌、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那时候光是为了过年的准备工作就得进行好多天。食物要提前备,新衣服一定得买,一整年得热闹劲儿都浓缩在那几天里。

贴对联、穿新衣、走亲戚、逛庙会……大家在一起,烦心事都抛到一边,尽情庆祝,玩乐,虽然那时物资匮乏,但还是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后来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不再是需要磕头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大量的人口迁移,一家人聚少离多,年前一起大扫除、办年货,为过年而忙碌的场景一去不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期待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吃顿好的、穿件新衣服已变成日常了。

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仪式感缺失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而且,如今的春节成了“花钱”的节日,回家路费,人情花费,压岁钱等等等等,真的是压力山大。

除此之外,一年不见的七大姑八大姨总算逮着你了:学习怎么样?恋爱谈了没?啥时候结婚?怎么还不生孩子?哎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你看那谁谁。。。。。

“年味”是一种情感体验,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它不只属于个体的感受,更是一代人的集体情绪,这就是“年味”变淡的话题能引起舆论场上不少人共鸣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很多事情是必然现象,我们无力改变,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把从前的年俗一个个捡起来,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表达。

在这个经常分离的年代,年味,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喜庆的气氛,是归乡的游子和父母亲人的期盼,是吃团圆饭时晚辈敬长辈一杯酒,是放下手机的用心陪伴…….

“仪式感”当然重要,年俗更不该被遗忘。但它们并不是强制性的繁文缛节,很多事情都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

“年味儿“是热闹,是民俗,是美好的回忆,更是团圆。不管做什么,一家人在一起,健康快乐的在一起,就有”年味“!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点好看,真的会变好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