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起跑线”又一部印度高分电影,反思教育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跟《摔爸》、《神秘巨星》一样: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而这次,它把炮口对准了:教育问题。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电影叫做《起跑线》,名字起得相当传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

印度电影,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除了“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歌舞片外,一些剖析社会现状,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也同样打动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譬如,豆瓣评分9.1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让人启迪多多的《地球上的星星》;以及大热的《摔跤吧,爸爸》等等!这些电影制作精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很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佳片。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电影

剧情介绍

影片的一开始,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妻子米图非常激动的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

于是,夫妻两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夺起跑线的行列中。

虽然看起来米塔说得有点夸张了,但是其实很现实。也很理解米塔“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

我们也能从新闻上看到一些明星不惜花重金送子女进国际学校,贵族学校。

著名主持人李湘就将女儿王诗龄送到了国际学校,才使得女儿英语那么溜,可以直接用流利的英语讲解数学题。

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吃了很多苦头,但无功而返。

因为,好的学校要求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

说白了,主要看的是父母的经济实力,以及父母的各项素养。所谓的招生,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父母。确切的说,是筛选出哪些孩子的父母来自上层阶级。

于是,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动。

一番烧钱又费力的折腾后,女儿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上层阶级。

印度政府规定每家私立名校必须拿出25%的招生名额给贫困学生,但这项规定其实早已经成为有钱人“窃取”名额的游戏。拉吉一家也参与其中,不惜搬进贫民区假扮穷人。

剧情版海报中,一家三口并排而坐,虎妈米塔和女儿皮娅面带笑容,而猫爸拉吉却一脸茫然,显然对正在经历的一切心存疑惑。

上流阶层凭身份入学,贫困阶层靠政策入学,中产阶级就成了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那群人。

于是,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士之后,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开始了扮穷生涯,为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配额。

为了融入贫民生活,做戏做足,骗过监督员的检查,拉吉夫妇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但是邻居依旧充满希望,因为政府的照顾政策,让他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命运,事实真的如此么?

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贫民阶层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学校不得不依靠抽签决定,大部分没被抽到的贫民就失去了机会。

最后,极少数幸运进入名校的贫民学生,也大多不能顺利毕业,因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装成针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各种名目的高额收费层出不穷,足以逼退这帮穷学生。

电影中,贫民邻居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为了孩子,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影片的喜剧部分,多数发生在拉吉夫妇假装一个他们不属于的阶层的时刻。他们在上流阶层无法融于的窘和在贫民地区无法融于的苦,为观众奉献了足够笑料的同时,更是深刻反映了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

下层阶级出生的孩子,根本没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那么教育改变命运也就成了伪命题。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用在这里,实在是恰当不过。

一个人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原生阶级,让社会产生向上的流动性,拉吉以及他的邻居,所描述的这种遗传式困境,正是阶级固化的典型。

而解决办法就是更多的人愿意去公立学校,愿意对公立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拉吉送女儿去公立学校,是想起一个表率作用,他希望也有人愿意跟着他这么做。

《起跑线》采取喜剧的方式,描绘承受择校焦虑的学龄儿童家庭的生活囧态,以教育折射人生态度,引导观众反观现实,为人生焦虑提供应对参考。

据了解,影片在印度上映时引发观影热潮和社会讨论,最终脱颖而出,在filmfare中力挫同期在印上映的《神秘巨星》获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两项重量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