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 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的朋友圈?

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的朋友圈?

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的朋友圈?

另外,朋友圈会在多大程度上,抢占用户使用微博的时间?

新加坡网友 @胡扬 答案:

微信朋友圈的本质,拆开来看,就是“一个行为,两个基本诉求”。一个行为是晒,两个基本诉求是刷存在感和优越感。

个人观点是,优越感其实是存在感的另一种进化模式,但是无妨分开,以方便下面的解释。

在这两个基本诉求之下,有几种形式上的分类,看看你的朋友圈都被哪些人占领了高地:

晒日常生活:

1

我吃了什么?做了什么?玩了什么?在哪?和谁?什么时候?

随时随地,我需要你看到我,我需要你知道我,你点赞我知道你关注了我,你不点赞但你刷开朋友圈时也忽略不了我。

“考试来了,复习压力大,不开心。”

“脖楞盖儿磕马路牙子上卡秃噜皮,贼拉疼,大老爷们哭得嗷嗷的,求关心。”

“晚饭后散步,月色真美,清凉如水——咦,那对狗男女在做什么!”

——晒存在感是也。

“某某总来我们校演讲了,小肚腩好帅好有型!”

“Party结束了,一瓶的拉斐红酒吐了大半,可惜了。”

“早上在被窝里睡得正香被某某明星叫醒了,丫还不穿衣服恶心我。”

——晒优越感是也。

晒身份标签:

2

我对某类事件是什么观点?我的工作是什么?我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屏模。会弹琴的码农手如落珠,戴眼镜的工科男一手构图一手写下哀伤如斯的诗句,同屋的乖乖女转身烟熏杀马特,手持刀铲的我也可是是个技法娴熟的暖厨男。

晒美食的我是个吃货,晒旅游的我是个驴友,晒西藏的我是个文青,晒仁波切的我是个密宗入门弟子——所谓四大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微信朋友圈。

“无论她有多少错、在她流泪的那一刻就是我错了。”——找老公就要找孙红雷这样的。

“我不在乎输赢,我只是认真。”——老罗说的好,这年头像老罗这么有诚信的人太少了。

“我从来不会让老婆生隔夜气,就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道理,也会硬忍下来,承认是我的错,男人如果跟女人斤斤计较,那就太没劲了。”——姐妹们,要嫁就嫁这样的男人!(神马?这他么是文章说的……)

借助道具暗示我的身份,借助互动展现我的标签,借助权威传达我的观点——我的朋友圈我做主。

晒八卦爆点:

3

阿里巴巴赴美上市,锋菲恋再续前缘,习总开展文艺座谈,高女神终披婚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我也要说道个一两句,你虽然看不到我,但是哪哪都有我,这就是《参与感》,这就是粉丝经济。

晒折扣笑话:

4

“门口卖拖鞋的大妈,真是个冷艳的女子啊。我问她拖鞋多少钱一双?她说20。我说10块行吗?她说行,你要左脚还是右脚。”——大熊贡献

“今天看到的最逗的新闻:重阳节多地突击敬老,敬老院老人一天被多次洗脚。”——大熊贡献

“今天最逗的一件事,跟同事看电影,他一个小时没接他妈电话,他妈贼有招,打了4008六个1,全国客服找到他们总监,他们总监找到他们高经,他们高经调动各部门,最后找到了他。求我妈别效仿!”——大熊贡献

(难道我朋友圈的逗逼只此一人?!)

“北美航班飞国内巨折!”

“知乎有哪些让你惊艳的答案?”

“某某公司红包快来抢!”

虽然也被你们刷屏,但是真心热爱你们的贡献,虽然时常默默不点赞,但是时常偷偷就收藏了。

晒代购软广:

5

明明就是不属于朋友圈的存在啊!地球是很危险滴,还是快回火星吧!

说完微信朋友圈里各类生态物种,我们来说说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的关系。

微信朋友圈的崛起对新浪微博流量的下滑起着决定性作用,要理解个中道理,先看下面这个公式:

Senseof Fulfillment= No.s of “Like”×Closeness²(允许我含情脉脉的装逼——这公式没有?不可能,爱因斯坦大大说的啊)

满足感=点赞数×亲密度²

(敬告:此公式不适用于在子女朋友圈中各种点赞的父母们,父母的公式是这个:

囧=(点赞+留言+转发)×亲密度^100)

一千个僵尸粉的留言不如女神的轻轻一赞,女神赞了之后我好开心好激动,咦?怎么大家都没有反应,原来他们都不认识我的女神。怎么办?必须创立一个有我和女神共同好友的社交圈。是你是你就是你,我的微信朋友圈。

一方点赞,八方来看,女神入怀岂可无人瞩目,顶戴花翎且待众人来赞!

其次,微博和QQ的兴起是借助互联网PC端的崛起,但是随着用户人群将消耗的休闲时间逐渐从PC端转向移动端,基于移动端开发、用户体验更好的微信无疑成了首选。

同一条信息,我愿意展现给一群不认识的陌生人看还是希望能更有效地展现给朋友们看?时间有限时,无疑后者更有吸引力。

微博,定义了人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微信,定义了人与朋友之间的距离;陌陌,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无距离。

最后,随着大量社交型和社区型应用的涌现,有限的时间资源必然要进行选择性分配,天涯是基于八卦的社群,豆瓣是基于兴趣的社群,知乎是基于智识的社群——在有限的时间内我究竟要从哪里获得更有效或者更有意思的信息?比起微博各路大神不知所以的状态分享,朋友圈内的分享似乎更接地气。

在朋友圈之内,未发状态前,心里早就藏了朋友们无数双暗处的眼睛,每条状态,虽不是三思后行,也必定不敢大意,唯恐被人暗中骂了SB。大家彼此掣肘,总使得微信朋友圈内容分享质量略高良莠不齐的微博一斗。

最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微信作为拥有过亿用户的即时通讯应用,胆敢把用户们往社交网络平台上面引,也是基于中国用户特有的使用习惯。

从Facebook, Whatsapp,到Twitter, Instagram, Tumblr,每种应用说出它的名字便能明确知道其功能。到底是由于外国人傻不会跨界?还是人家压根不愿跨界?

由于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东方人更偏向统合,偏向整体思维,希望用一条道理能够解释万物万法,一个应用能够解决所有需求。其次,由于中国人社会一直有情大于理的倾向,潜移默化下,使得中国人对界限的敏感度非常模糊。外国人活在一个规矩的世界中,便会觉得这个应用就是干这个用的,我的另一个需求当然用其他应用来解决;中国人却对种种条条框框并不敏感,因此并没有像外国人那种潜意识中的分类强迫症,微信的出现填补了我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微信的崛起也是本土化社交媒体的一次值得关注的胜利。

欢迎关注作者知乎:http://www.zhihu.com/people/hu-yang-67-73

(感谢作者胡扬的原创投稿。如果您也想在新加坡眼平台上分享您的文章或言论,欢迎投稿至xinjiapoyan@yahoo.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