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自我批判!新加坡与香港对比,哪些精神值得香港特区政府学习?

文|曾财安

两百多年来,清人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弟子规》是我国广泛流传的孩童启蒙读本之一,内容不但没有过时,在资讯泛滥、但常识与智慧却异常缺乏的今天反而是弥足珍贵,老少咸宜。《弟子规·信》说,如果“闻过怒,闻誉乐”,那就会“损友来,益友却”。对身居高位,掌握一定公权力的人来说,参透这12个字的意义,明了良药苦口却利于病的道理,从来都是成败的关键,历史上多有明证。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个人文治武功能力超强,同时仍广纳谏言,与大臣魏徵结成千古君臣知己,成就了“贞观之治”。反观明思宗(崇祯),虽有成为一代明君之心,却只喜欢听到阿谀奉承之声。大臣们投其所好,不断以歌功颂德之声将他麻痹,从而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最终使崇祯付出国破身亡的惨痛代价。正所谓以古鉴今,对行政长官李家超与特区政府官员们来说,上述这两个正反例子值得参透。

新加坡面积与人口都少于香港特区,背后又没有什么巨大力量支持,只能事事依靠自己,却能在独立后的数十年间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个管治良好、经济发达的国家,恐怕不是偶然。在3年的新冠疫情中,新加坡的经济仍然能够维持不错的发展势头,2022年的增长更能维持在优异的3.6%,人均GDP达到8万美元。同一年,香港的经济却不增反减,下跌了3.5%,人均GDP则为4.9万美元,只是新加坡的61%,落后甚大。在类似的疫情下,两地的发展走向却是一升一降,原因固然是多样复杂,并非三言两语便可以说清楚,但从最近的一件事情,我们便不难了解当中的关键。

2023年3月8日,新加坡政府发布了一份长达92页的《应对新冠:可以应对下一个疫情的教训》白皮书,总结过去3年政府的抗疫表现。从白皮书的面世、名字及长度便可知道,此白皮书断不是新加坡政府一时心血来潮之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长期准备,深刻反省而完成的产品,从中所显示出的视野、胸襟与实事求是态度就值得香港官员们好好反思及学习。

简单地说,白皮书总结了新加坡政府在整个抗疫时期的表现,列出8个做得好和6个需要改善的地方。它指出,新加坡政府很早就意识到疫苗是最重要的应对策略,所以在2020年4月就成立“治疗和疫苗专家团队”,负责筛选和选购候选疫苗,让新加坡成为最早获得疫苗的国家之一。其它做得好的地方包括及早让国民接种疫苗、第一时间扩大医疗护理设施容量、提高检测能力、保持物资供应链畅通等等。表扬优点是任何总结报告中最容易的部分,但以事实自揭短板就非拥有痛定思痛、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不可,新加坡政府就有这个视野、勇气及胸怀。

白皮书批评新加坡政府需要改善的地方有6个,包括实施安全管理措施不够灵活、对民众是否需要戴口罩的立场出现“急转弯”、一些社区隔离措施过于复杂难以遵守、再过渡至风土病期间政府出现摇摆不定多次收紧、放松防疫措施,使国民无所适从等等。香港市民对刚过去的疫情应该记忆犹新,大可找点时间看看,能否从上述几点找到一点熟悉的感觉。总的来说,白皮书立论中肯,目的是为未来可能重现的疫情做出充分准备,虽用词平和,内容却是实事求是,一针见血,错就是错,有待改善就直说,至于香港市民听到耳朵起茧子的“继续优化”“查找不足”等掩饰性托词则不见踪影。

自2019年以来,香港接连发生黑暴与新冠疫情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中所牵涉的原因错综复杂,发生的事情纵横交错,对香港特区造成的重大而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发酵之中。让市民忐忑不安的是,特区政府至今仍然没有展现如新加坡政府一样的态度,展开系统性的全面总结,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捋顺,从而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对策。总结检讨是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否则就很难在前进的道路上做出精准的判断,特区政府由治及兴的努力可能会因此事倍功半。

在两会期间,中央领导重申,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推进强国建设离不开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明确指出两者的战略关联。如果香港特区官员与社会各界在之前还有些许狐疑的话,至此都应该一扫而空。接着下来的问题是,特区政府要怎样做,才能完成中央的嘱托与期望,在强国建设和国家的统一大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答案很可能就在《弟子规》中找到。只要特区政府能“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就会“渐相亲”,如此则大事可成。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也是同一个道理。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政府在检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的自我批判精神,值得行政长官李家超考虑!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