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老外学中文到底有多屌?感到套路了

深受英语折磨的童鞋,恨不得全世界都说中文。殊不知,老外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是相当痛苦的。中文,博大精深。对于老外来说,说中文难,写中文更是天方夜谭,组合汉字就像破解某种密码。不过老外们整天绞尽脑汁,应付棘手的汉语可是创制了自己一套办法,快跟着主页君憋笑围观吧!

From 趣你的

微信号:ifunyou

老外学中文这事一直就特别火,当年我最迷的女团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可是老外们的中文水平就是不见长。 直到我发现了老外的中文教材后,才明白他们学不好是有道理的,比如下面这张图……

铺在桌子上的难道不是叫“桌布”吗?什么时候成“卫生巾”了…… 然后,我就觉得要是不换教材,他们这辈子就别想学好中文了。

老外学发音,其实也都是这么个路子,是不是有种熟悉感……

“手臂”要念“Show Bee”,“膝盖”要念“She Guy”,“胃”直接就念“Way”……

“你好吗”念成“Knee How Ma”,我已经献出膝盖……

“海洋”要念成“Hi Young”,

上面的三个词分别是“幸福的”“发怒的”和“无聊的”……

为了加深老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某些教材还引入了古典名著中的角色,然而这个违和感简直太强了…… 反正,唐僧和孙悟空是这么认识的,

他们俩为毛要讨论穿不穿衣服的问题……

“你今年多大……”这明显是网上聊天的套路……

一个猴子吃桃,引起一群仙女的围观……

掌握流行语是学好一门语言最便捷的方式,比如春晚上的那些流行语。

“我倒”“表酱紫”和“人品问题”,这都是应知应会的词。

“经济适用男” VS “简单方便女”……

“国足这些哥踢的不是球,是寂寞……”

网络语大全,趣哥醉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某些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表白既要单刀直入,也要情意绵绵。

就算遇到吃醋的情况,也能派得上用场,可见教材编排者费心了……

这么学,就连吵架时思路都是清晰的……

“不要打我”……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论如何瞬间点燃别人的怒火……

幽默感这个事需要培养,可以适时地化解尴尬,平时真用得上。

有时候,也可以拿来损人……

郭德纲的著名语录绝对是培养幽默感的经典教材。

还有特别教老外北京话的版本……

儿化音是少不了的。

随处可见的儿化音……

然而,还有一些教材是趣哥无法理解的,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画风。

岛国这教材到底是要表达一个啥,趣哥已经脑裂。

所以说,这么学是学不好中文的,这辈子估计都没啥希望了。我这个心操的……心累……

外国人学汉语会有哪些语言要素方面的困难?

除了学习者自己不努力、花的功夫不到家、开始学习的年纪太大等等主客观因素,大部分学语言(或者学汉语)的人在语言学上(题主的问题很专业)的困难都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

1. 母语负迁移。学习者自己的母语语法和所学语言也就是目标语言的语法不一样或者相似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母语捣乱的现象。

比如,学汉语的歪果仁会犯这种错误:把饭吃在五道口。(have the meal eaten at wudaokou. 好像也怪怪的……),以及,窝是歪果仁,这种口音问题,也有部分原因是母语口音带来的。

2. 汉语的特殊性。如声调,如把字句、被字句,如前面几位答主说得离合词,还有存现句(墙上挂着一幅画)、语序的特殊性、四字成语、量词、叠词等等。

但是,这两个原因可以说每种语言都会有,语言迁移在学习其他语言的学习者身上也会发生。

汉语有自己的特殊性,英语、法语、西语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词多义汉语中有(- 你这是什么意思? – 我就是意思意思),其他语言中也有。

我下面要说的,是我教汉语经验以及做博士学习期间感受到的对外国人来说最难的一种语法,这种语法,我至今想不出怎么教好,可能这就属于「别问为什么了你记住就好」的那种语言知识。

举几个例子,让各位中国人感受一下:

  • 买书、购买书籍、买书籍,但是不能说「购买书」;

  • 见了他三次、见了那个人三次、见了一个学生三次、见了四个学生三次(?)

  • 碎纸机、纸张粉碎机、粉碎纸张机(?)、纸粉碎机(?)

  • 鞋厂、皮鞋厂、皮鞋工厂、鞋工厂(?)

  • 他每天早上跑(?)

  • 我喜欢听和唱(?)我喜欢听歌和唱歌

  • 在大厅、在厅里、在厅(?)

  • 天天、星期星期(?)

  • 说说、关心关心、关爱关爱(?)

  • 看一看、写一写、观察一观察(?)

了解的同学看到这里可能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这是冯胜利教授的韵律句法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韵律对句法的约束问题。

以上我列举的符合语法却又不存在的错误搭配都可以从韵律制约的角度来得到解释。

例如:

1. 见了他三次,他是代词,韵律上弱读;

2. 见了那个人三次,那个人是旧信息,也属于韵律上的弱读成分;

3. 见了一个学生三次,一个学生是不定指,依然是韵律上的较轻成分;

4. 见了四个学生三次(?),虽然没有违反语法规则,却违反了普通重音规则,在【述宾 + 数量短语】的结构中,其重音规则是【述 + 宾(韵律较轻)+ 数量短语】,而「四个学生」有重音,所以整个短语是不成立的,或者是母语者很少说,也很少见的。

冯胜利教授提出了汉语的普通重音原则(「普通重音」意思就是在没有特殊语境、没有特殊情感表达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重音结构),该原则认为汉语是音节音步语言,汉语中最小的音步就是双音节音步,一个音步是一个韵律词,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是「音节词」,是[词 + 词]这种形式,既可以是复合词,也可以是短语(冯胜利,2008) 一般不接受重音的语言成分包括体态助词(了、过、着)、助动词(能、得、可以、肯、要)、否定词、指代成分等。

以上想法,均来自于冯胜利教授的韵律句法学的课程,例子来自于冯老师的学生王丽娟老师的讲座《语块知识抽取中的韵律结构》

简而言之,韵律句法学为很多「这个没有为什么记住就好」的很多语言案例提供了另一套从韵律角度出发的解释,也就是又有一套新的规则体系需要汉语学习者去领悟和学习。

当然,从一个汉语教师的角度来看,我目前不认为学习者需要去学习韵律句法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抽象的,和语言概念本身并不是直接相关的,而更像是和语言的节奏感、美感更相关的规则,而这样的规则都是隐形的,是需要学习者达到一定高度自己去心领神会、不可言传的。

我们为读者提供各类资讯外,也为大家提供各类新加坡留学等资讯,以及如何在新加坡中英文业余学习(课程可申请政府津贴),学习雅思,提升学历等

我们还专设马来西亚碧桂园–森林城市一日游和澳洲陪读和澳洲留学业务

欢迎电话:84258441,添加微信:jasonjuven

童老师 

扫二维码关注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