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首先要学会的是敬畏生命!
不知道是因为感慨自己的年少时光还是在感叹自己的青春不再。很多人都说,《少年的你》这部电影,看着看着就哭了。
万事通正好回中国,就去看了一下电影。让万事通最动容的就是,陈念在受到欺凌后的冷漠,不找老师、不找学校、不找警察,而是去找小北。因为,在她心里:学校和社会都帮不了她!
当下的校园,欺凌案件一起接着一起,万事通不禁沉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身上的“坏”如此淋漓尽致,到底是家长、学校、社会的责任?还是人性本“恶”?
惩罚教育,不可或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深以为然。
不管是电影还是实际生活,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都太仁慈了。电影《少年的你》中,当陈念把自己被欺凌反馈给学校后,学校对施暴学生魏莱所做的处罚不过是停课一段时间,不痛不痒……
老师学校不敢管,社会管不了,是当下“坏”孩子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当一个人犯了错,如果得不到惩戒,那么他一定不会牢记在心。
这让我想起了新加坡一直保留的鞭刑。李光耀相信,人性本恶,对于一些性质较为恶劣的案件,只是罚款、坐牢是达不到惩戒效果的。只有皮肉之苦才能杜绝犯案者再次犯案。
同样,在校园里,新加坡政府学校也有“鞭子”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定会挨打!
其实不止新加坡,近些年很多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惩罚教育”。
前几年,英国《泰晤士报教育增刊》根据对2,000名家长关于“体罚”所做的调查显示,49%的受访者赞成体罚,45%的人反对。91%受访者认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更加严格管教。更有40%的家长支持老师用手掌或者藤条打犯错误的孩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受到了“不能体罚”的观点。可是我们忘了还有句古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前段时间,中国合肥一个熊孩子从28层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虽然没造成任何后果,但依然被家长打到屁股开花。
很多人表示,孩子该打就得打,打了才能长记性,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
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惩罚”。惩罚教育,不可或缺!
新加坡的“藤条教育”
新加坡很多日杂店都可以看到藤条,长两尺左右长,小指般粗细,表面光滑,弹性极好。藤条的一端有个塑料挂勾,可以挂在墙上反复使用。
如此精美,到底做啥的?
打孩子!
没错,新加坡的藤条是公开合法售卖的。
小树要经过修剪枝丫才可以长成苍天大树。同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少不了棍棒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对于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是可以鞭打的。
但是,对于这种鞭打的执行,要求却非常严格。每件学校具有鞭打权力的人只有几个,通常是校长、副校长以及主管纪律的主任。
对于鞭打的执行要求也非常严格,只针对特别严重的违纪,比如打架、抽烟、骚扰女同学等。
而且一般第一次违纪只是警告,一而再再而三违纪才会鞭打。同时,鞭打学生一定会征得家长同意。如果家长不同意,那就不会进行。但是,家长一定要给出合理的惩罚措施。
每间学校、每次执行鞭打学生,都必须有详细的报告呈送教育部存档,包括鞭打原因,鞭打次数等等,还需要家长签名。
惩罚并不等于体罚
《少年的你》中魏莱的妈妈讲,我们孩子从小就优秀……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所谓“优秀”的孩子却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学会,而且从电影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来有人教她什么叫做底线!
家长么?只在乎成绩。
学校么?出了事就是停课。
社会么?老警察说了根本没法管。
就是在这样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欺凌者才越来越嚣张!因为他们不怕!
所以,惩罚一定要有。
当然,在说教有用的前提下,我们并不是提倡打。
但是,如果说教无用呢?
《圆桌派》中,窦妈讲起小时候的挨打经历,发现通常父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打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2015年发生在美国的校园欺凌案大家或许还记得。
十余名在美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将两名中国女生衣服扒光、用烟头烫伤其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其头发,强迫其吃沙子等,手段极其残忍。
这样一起校园欺凌毫无疑问震惊了中美。后来,涉嫌绑架、殴打和折磨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因为人身伤害等罪名分别被判坐牢13年、10年和6年。
如果他们知道,想必一定不会,也不敢这样做。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底线,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无伤大雅”,有些错误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惩罚教育一定一定要有!当然,如果有更好的方式,谁也不想用“打”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