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加剧粮食危机,高度依赖进口的新加坡打起了“歪瓜裂枣”的主意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除了疫情本身,粮食供给与食品安全也备受关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疫情可触发巨大的粮食危机,使全球遭受严重饥饿的人数增加近一倍,至2.65亿。

多国限制粮农产品出口之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对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新加坡而言,成了防控疫情之外最棘手的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拥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只有1%用于农业生产,粮食自给率不到10%,得养活570万人口的国家。

疫情加剧了新加坡人的忧患意识,除了千方百计保障粮食进口、确保粮食储备,他们也愈发意识到避免浪费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此前避免粮食浪费的一些宝贵经验正得到推崇。

凭专门的储值卡可以购买自动售货机里的食物。

挽救歪瓜裂枣

“在吃东西方面,我们依旧是外貌协会成员。”这是2012年成立的新加坡食物银行创办人黄玮婷对人类饮食习惯的一句经典点评。

很多时候人们丢弃食物,并不是因为它们过了保质期或是腐烂、吃不得了,而仅仅只是因为这些食物的“长相”或包装“入不了眼”。

黄玮婷还记得,食物银行创立之初收到的第一笔捐赠竟然是一批仅仅因为包装出错而没法摆上货架的食物。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在今年,几千箱洋葱卷被送到了新加坡食物银行,因为洋葱卷里掺杂了些许洋葱皮,成了不合格产品。

歪瓜裂枣,但瑕不掩瑜:一些人看不上它们,但另一些人需要它们;进不了超市卖场,它们依旧有资格“下得厨房,上得厅堂”。8年来,新加坡食物银行积极与厂家商家对接,鼓励他们将保质期至少还有一周,或是包装出错、稍有破损但依旧能安全食用的食物捐出来。

在商超、学校、公寓楼、写字楼里设置收集箱,方便人们捐赠食物;将高档商超“看不上”的食物摆进专门的24小时自动售货机,供持有特制储值卡的低收入家庭选购;开发手机应用程序(App)“虚拟食物银行”,以便新加坡食物银行的7人团队更直观、更及时地知晓供需状况,确保新鲜食物按时按量送抵需要的人手中……

新加坡食物银行的24小时自动售货机。

这些年来,让歪瓜裂枣重获新生的理念在新加坡逐渐深入人心,新加坡食物银行收到的食物捐赠也从2012年的2吨,增长到2017年的720吨。

提倡理性囤货

在赋予食材新生命的同时,新加坡人也注意到还有半数被丢弃的食物往往是因为人们煮多了,或是买多了且没留意保质期。新加坡环境理事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新加坡本地家庭平均每年丢弃价值3.42亿新加坡元(约合17.03亿元人民币)的食物。当地家庭每天丢弃的垃圾中,有一半是厨余垃圾。

这些年,新加坡人逐渐形成了挽救“歪瓜裂枣”的理念。

新加坡媒体感叹,如果按照目前新加坡食品浪费的速度以及废弃食品处理的速度计算,每7到10年就要建设一个新的垃圾发电站,每35年就要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然而,别忘了这是一个食物供给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篮子中有90%的食物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新加坡73%的鸡蛋、67%的带叶蔬菜、39%的水果进口自马来西亚……不到10%的粮食自给率是新加坡人挥之不去的痛。16年前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一家家禽饲养场暴发的H5N1禽流感疫情,更是让新加坡人深刻地感受过食品断供的煎熬。

一边是菜篮子提在别人手里,提心吊胆,另一边却在浪费粮食。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源头着手。

提倡列好购物清单、理性囤货,分享不浪费食物的买菜、点菜小贴士,教你善用有些许熟透但还没变质的食材或是隔夜饭菜烹饪美味、避免无谓的浪费……2015年11月,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启动了减少食物浪费的计划,通过媒体和社区渠道宣传节约粮食倡议。

如今,新加坡人经常能在各种渠道看到这些接地气、教人杜绝粮食浪费的生活小贴士,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了出门采购前查看库存、拟定购物清单,改掉了一进超市就找手推车、一见“特价”标签就买买买的习惯,知道了熟透的木瓜、芒果不用丢、可以榨汁或是熬成果酱……

时时刻刻担心着食品断供的新加坡人很清楚,确保食物供给,开源是重要的一方面,而节流更加重要,要让好不容易进口来的每一粒大米、每一片叶子都“各得其所”,去往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新加坡人正在拒绝边进口边浪费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文中图片GJ、网络综合)

撰稿 齐旭

编辑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