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瑞幸暴雷后的思考:“投资者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被割韭菜?”

事件

美东时间4月2日晚间,瑞幸咖啡股价暴跌,美股盘前一度跌超80%。开盘后,瑞幸咖啡股价就触发熔断机制,在20分钟内连续三次触发熔断。瑞幸咖啡共计在盘中六次暂停交易,截至收盘,暴跌逾75%,收于6.4美元。

事件导火索:

瑞幸咖啡今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剑及其部分下属员工存在伪造交易等行为。初步调查确定的信息表明,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公司虚增了22亿人民币交易额,相关的费用和支出也相应虚增。瑞幸咖啡此前就已因疑似数据造假遭遇沽空机构做空。今年1月31日,沽空机构MuddyWaters Research(浑水研究)称,瑞幸咖啡的平均每店业务在2019年三季度虚增了69%,四季度虚增了88%。对于浑水的指控,2月3日晚,瑞幸咖啡发布澄清公告,称该报告毫无依据,属于恶意指控。

瑞幸简史

从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试运行,到2019年5月份正式上市,瑞幸咖啡刷新中国企业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可以说是资本的宠儿。

●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试运行。●2018年4月,瑞幸宣布获得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天使轮融资金额为1.899亿美元,资金来自董事长陆正耀控制的家族公司。●2018年7月,瑞幸完成了2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君联资本。投后估值10亿美元。●2018年12月,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继续跟投,中金公司成为此轮融资的新进投资方。投后估值22亿美元。2020年1月8日,大钲资本减持了3840万股,持股比例从14.06%下降至12.15%。●2019年4月,瑞幸宣布在B轮融资的基础上获得1.5亿美元B+轮融资,其中贝莱德资本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投后估值29亿美元。●2019年5月17日晚,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达6.95亿美元,成为当年在纳斯达克IPO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共有158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总数达4.6亿股,股比达23.93%。而在2019年3季度末,仅有94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总数也仅为3亿股。

这意味着,仅2019年四季度,就有64家机构新进入场,如今被埋在了坑底。

从各大财经论坛,乃至将军的个人朋友圈。已经被瑞幸财务造假的这条实锤暴雷消息刷爆。

而伴随着暴雷消息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瑞幸咖啡的门店均已爆单。一时是“洛阳纸贵”好不热闹。这让将军想起一个场景,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共享经济当“黄”童子鸡,ofo共享小黄车。用户们刷爆了OFO的认证官方微博、打爆了他们的客服电话。

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缓解焦虑,谁赚钱都不容易,都怕这点押金退不回来了。瑞幸的今天和ofo共享单车的昨天何其相似?将军再次感慨道:“资本市场没有新鲜事。”

资本市场没有新鲜事,康美药业300亿的虚增货币实锤暴雷还历历在目。瑞幸这里就爆出了虚增22亿元的现金流入。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投资者?互联网+消费,这种烧钱的投资运营模式到底是不是一场庞氏骗局游戏?

瑞幸的这波操作,里面那么豪华的机构阵容尚且被埋,那作为普通投资者,怎么才能避免被割韭菜?

在这里我浮现出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经典案例时刻,与之同时的同时还有四个字,“安全边际”。巴菲特说,最好的生意是那些长期而言,无需更多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却能保持稳定高回报率的公司。在他的心中,可口可乐是对这个标准的完美诠释。

说一千道一万,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被割韭菜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赚快钱。

以为自己看得懂企业的商业模式,以为自己买的标未来的成长性难以想象。于是相信了企业家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一场又一场的落寞中,投资者还是没等到那张属于他的“大饼”。你说研究商业模式、研究分析股价涨跌规律的、分析企业成长性的投资者难道不努力吗?

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废寝忘食的天天技术分析,看布林线、看K线、看macd,甚至因为重仓买入瑞幸已经到了自发安利产品,自己“自干五”天天支持不说,还推荐喝星巴克的同事、家人、朋友都来转买瑞幸咖啡。

但无论怎么努力,昨天的结果已经告诉了答案。资本市场就是这样,他的镰刀从不会因你的努力而网开一面,本质上那是一场认知收割,高纬度收割低纬度,确定性收割不确定性。血一般残酷的现实告诉所有投资者一个道理:“选择比努力重要”。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投资才能避免被割韭菜?

这是将军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我经常问自己,难道就真没有确定性稳赚不赔的选择了吗?

答案,其实是有的。

确定性的赚钱逻辑

“低买高卖” 。

看到这个逻辑,我相信,大多数人要开始嘲讽了。

将军在说的什么“废话”?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你们认知的低买高卖,和我所说的低买高卖,可能是两回事。

在购买股票的入市经历里,大家大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初入股市的你在听旁边的老韭菜朋友也好,还是什么群里的“股骗老师”也好。你向他询问一直股票,他通常会有万能的解答话术。“压力位,支撑位,低吸,高抛,低买高卖” 。

这种“低买高卖”,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低买高卖了。

其实这种废话,我把他归纳为“低买高卖”的一种模式,也就是技术面的低买高卖。按这种思路逻辑进行股票交易的人,通常都会把“低买高卖”,结果做成了“高买低卖”。说一千道一万,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被割韭菜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赚快钱。

而我这里说的确定性的赚钱逻辑的“低买高卖”,是基本面的低买高卖,不是技术面的低买高卖。

举个例子:1

假设我是一个收购水果的,已知北浙江的苹果销售单价为200元/斤(浙江苹果基本面),已知广西的苹果单价销售为80元/斤(广西苹果基本面)。我在广西进货,运到浙江以180元/斤卖掉,立刻卖光,反复倒卖,即时扣除消耗成本,运送成本,毛利率依旧高的惊人。

这种基本面的低买高卖就是确定性的赚钱逻辑,这种操作机会在现在这个物流和资讯通达的年代可能很少见了。但别觉得不可能,在70年代,福耀玻璃的老板,曹德旺就是靠的这种操作,倒卖白木耳一年赚到了6万。70年代的6万,已然不少了。但珍贵的不是这个,珍贵的这种操作策略是人人都可以复制的操作逻辑。而不是那种“技术面的低买高卖”,弄个人人各自一套理解的什么压力位,支撑位,量能,这种“技术面”的操作本质上是主观的,人人不可复制的交易策略,其实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没什么价值。

举个例子:2

说个极端思路。一张真真正正的百元钞票。有人把他丢揉成一团,再丢进阴沟水里,他在把一百块取出来。这一百块上已经皱了、湿了、臭了。他说以五十元的价格卖给你,你要不要?

你肯定要。因为这稳赚一倍。

一百块钱的皱、湿、臭,不影响它的价值,现在他已打五折的价格出售,你买入就是取决于“基本面低买高卖”的策略。你要做的只是花上一张五十块钱,走一段路,去银行换取一张新的,或者用高于五十元的价格卖给另一个看懂百元钞票价值的人。

别以为没这种机会,太多了。

假设水的一吨价格比石油还贵,而生产一吨石油的成本远比水高的时候,是不是买入石油就是“基本面的低买高卖”?

又或者有一天,生产一吨石油的出售价格,比生产一吨的石油成本还低,这个时候你买入了就是“基本面的低买高卖”。

这个交易策略的逻辑核心太简单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远远低估的时候买入(安全边际)—正常价格或者高估价格卖出。真传一页纸,假传万卷书,我认为,成功的投资是没有门槛的,人人均可复制的。它绝不是什么看布林线,看量能,看MACD,看K线等等这种主观性极强千人千面技术指标,本质上这是个体不可复制的操作逻辑。

将军认为,成功的投资策略归根结底是一种方法论。是有迹可循的、可复制的,依托于可回溯客观数据的一种投资策略。

如果用股票资产来举例,道理是一样的。

你只需要判断,当下的股票价格<股票价值

而未来股票价格>股票价值。从而基于“基本面的低买高卖”,买入持续稳定业绩增长的白马股企业。因为低于价值的持续稳定盈利白马股公司内在价值是一直增长的,价值角度而言他是一直提高不下降的。那么低于白马股公司的价值的价格一定会上升。如2015年9月,被低估白马股公司万科A就是典型案例。

这里怎么判断一家企业是不是白马股,下次我会重新撰文来讲。

写到这里,我想再次呼吁所有投资者,我们每个人都该做价值的发现者,而不是泡沫的接盘者。人可以慢慢变富,但人的变富逻辑思维必须要快快建立,这样投资的复利增长才会有更好的效率。

而我在当下也始终认为一点逻辑,人生发财靠的是周期康波。错过了上轮房地产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机会,80、90后还算情有可原。而这波股权投资的大时代,或许是80、90后离资产增值,跨越阶梯的最好机会,大家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定要用心研究。